•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正文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625

概要:二、形象生动的语言两首农谚中使用了许多方言俗语,当地人读起来倍感亲切自然,充分表现了地方语言特有的淳朴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从中品味到其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如“尖嘴九、交、冻琉琉”等词。“尖嘴”在沭阳方言中意为“厉害、刻薄”,如,“这个人尖嘴毛唇的”,在这里充分表现出天气的干冷无情;“交”在沭阳方言中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岁了”。“冻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结挂成的冰柱,在本地还常用来指透明的物体,如称玻璃球为“琉琉球”。还有一些表现物象的词语,准确地表现出数九天不同时节人和物的不同表现。有的再现了数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变成冻琉琉。有的写出了寒冬中人们行动的艰难,如:冰上行人结队走。有的写出了春回大地,人间焕发出的新春喜庆气息,如:沿着河岸插杨柳、冬去春来花草稠、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在言语表达中,两首农谚充分体现了民歌的感情朴素、纯真、活泼的特点。如有一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二九天气变了脸。写出了二九天气的寒冷无情,变化无常,时而寒风凛冽、寸步难行,时而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也能从中想像出人们在风中缩头拢袖的情景,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二、形象生动的语言
两首农谚中使用了许多方言俗语,当地人读起来倍感亲切自然,充分表现了地方语言特有的淳朴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从中品味到其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如“尖嘴九、交、冻琉琉”等词。“尖嘴”在沭阳方言中意为“厉害、刻薄”,如,“这个人尖嘴毛唇的”,在这里充分表现出天气的干冷无情;“交”在沭阳方言中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岁了”。“冻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结挂成的冰柱,在本地还常用来指透明的物体,如称玻璃球为“琉琉球”。
还有一些表现物象的词语,准确地表现出数九天不同时节人和物的不同表现。有的再现了数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变成冻琉琉。有的写出了寒冬中人们行动的艰难,如:冰上行人结队走。有的写出了春回大地,人间焕发出的新春喜庆气息,如:沿着河岸插杨柳、冬去春来花草稠、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在言语表达中,两首农谚充分体现了民歌的感情朴素、纯真、活泼的特点。如有一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二九天气变了脸。写出了二九天气的寒冷无情,变化无常,时而寒风凛冽、寸步难行,时而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也能从中想像出人们在风中缩头拢袖的情景,形象生动,表意深刻。
三、真实独特的感受
这两首农谚,把人们在不同时节通过各种感官所获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尽致。如通过视觉来写时令景物的变化,如:冬去春来花草稠、韭黄青菜绿茵茵、红红绿绿新春衫、数九尽了草木青;通过触觉来写人对冬季来临的无奈和对春回大地的喜悦:扳指数九冷风来、满天寒气冷飕飕、渐渐舒开两只手、八九吹面风不寒;从听觉上来写入冬后寒流南下,北风呼啸的独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还有写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绝于耳的声响:牛鞭遍野响不休。
这两首谚语,还形象巧妙地通过入冬以后人们随时令而变的所有穿着打扮来表现对冬天的切肤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脱下棉衣把路走、红红绿绿新春衫。
四、鲜明的时代特征
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两首农谚虽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辙,但内容却有所不同,从中可以透现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时代性特点。
几千年来,农业生产一直是华夏儿女生存发展的根本。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勤劳的农民,最紧要的应该是适时而耕、及时劳作。农事大于一切,所以要“家家户户犁耙修、收拾农具忙生产、牛鞭遍野响不休”。当然也充分反映了过去人们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从事农业生产仍然要依靠笨拙的木制农具和工作效率极低的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却出现了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的时髦名词: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炉旁边读报刊。这些名词的出现,充分地表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前后比照真可谓是沧海桑田,翻天覆地!
五、科学准确的结论
这两首农谚还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时节气候的关系,与现代科学家竺可桢的物候学理论研究成果竟不谋而合,如: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农谚中“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之说,这里的“回阳”是有科学依据的。地理学、天文学研究表明,从冬至日也就是开始数九之日始,太阳已从南回归线渐渐向赤道转移。到了五九时节,天气明显变暖,太阳也离人越来越近了,当地的农民的“回阳”之说正与此不谋而合。
从气候、物候及农事活动的实际考察来看,这两首歌不仅适用于我们宿迁一带,还大体适应于黄河流域,对于指导农副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当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变化、气候寒冷的程度不同,《九九歌》也因地而异。晋冀鲁豫等北方地区流传的是:“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江浙沪等南方地区流传的是:“头九暖,二九寒,三九冻得百鸟乱,四九腊中心,冻死腊虫精,五九四十五,刀斩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无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两可挽,八九七十二,猫狗找阴地,九九八十一,百草报青叶。”这些都生动地反映了冬至后的八十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客观规律。但不知怎的,读起来好像都没有我们所采集到的这两首农谚亲切自然,因为它语意中还透着一股家乡的泥土气息和甘醇如酒的亲情!
第四单元作文训练及指导
【训练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这则手机短信原本是用来表达爱情的;但是,用它来描述文化与生活的关系,不也很贴切吗?在生活中,我们也许很难清晰的阐述\"文化\"的内涵,也很难清晰的界定文化的领域,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 
试以\"文化与生活的关系\"为题写一篇话题作文。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方法分析】 
这个话题要求学生学会用理性思维的方法辩证地分析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文化与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文化,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与我们课本材料的联系: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书法艺术是一种文化,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历史古迹是一种文化,音乐舞蹈是一种文化,民风民俗是一种文化,社会心理是一种文化,科学知识更是一种文化……,再来思考每种文化形态与生活的关系,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原来他们的关系就是:生活是文化的源泉,文化产生于生活;文化离不开生活,生活更需要文化。下面就举我们非常熟悉的文学作品的例子来说明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方法示例】 
爱文化,也爱生活 
双峰六中110班 毛永银 
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女主人公从小就产生了当作家的梦,发表了很多文章。但,不幸的是,她生活在农村。于是,她就拼命奋斗,终于有一天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住进了南方的一个大城市。而正当她满怀激情地想大力创作一番时,她蓦然发现:此时已经才思枯竭。于是她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回到了家乡。文章的末尾,作者这样写道:我不得不放弃这条看似平坦的道路,因为我的激情离不开纯朴的家乡。看到这个结尾,我的心猛的一颤:是啊,特定的文化是需要特定的生活的,或者说特定的生活孕育出特定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归隐,仅仅是因为厌恶官场的黑暗生活吗?不,还因为他是一位文人,他的创作只能属于自然。仔细体会他的诗吧,若不是那恬静的田园生活,又怎能留下“心远地自偏”的悠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和“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欢快? 
被誉“诗史”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歌,浓缩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关注百姓,曾发出了“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叹。“国家不幸诗人幸”,杜甫用不幸的一生树立起一座唐代诗歌的丰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更映照出诗人宽广的心怀。 
江南水乡的美景,孕育了孙犁《荷花淀》清新的风格;黄土高原的雄浑铸就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质朴。莫泊桑不去体会下层劳苦人民的生活,于勒这一形象也不会那样生动;巴尔扎克没有对资本主义的清醒的认识,葛朗台的形象就不会如此传神…… 
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文化与生活象鱼与水一样,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为文化提供了源泉,而文化又时刻改变着生活、丰富着生活。我们热爱传统,是因为它有灿烂辉煌的文化;我们拥抱现实,是因为我们在创造更加辉煌的文化。 
生活,召唤文化;文化,需要生活。我,爱生活,也爱文化。 
【文章简评】 
这篇学生习作较好地阐述了文艺作品和生活的关系,即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特定的文艺作品产生于特定的生活环境。作者选取的材料却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孙犁、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等,这些例子基本上都来自课本。例子一经作者引用就成了她自己的语言,或具体引用,或概括引用,各尽其妙,各得其宜,使整篇文章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观点鲜明、意境深远,是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方法总结】 
1、平时要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对课文中出现的文化文学常识进行整理归类,对典故、名人轶事、古典诗文进行熟记、背诵,对某些文笔流畅的语句进行记忆,对一些特殊文章的结构进行理解。 
2、经常有意识地仿写课文中的一些意义隽永的句子、段落;改写、扩写、缩写课文中的某些情节;改编课文中某些典故中的故事。 
3、找准课本知识与话题的结合点,分清文体,恰当使用。

 

上一页  [1] [2] [3] [4] [5]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咏物诗四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