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正文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429

概要: 9.在这两段里,我心情是变化的,请在空格处简要地写出变化的过程: → →自失 10.第二段中的“那声音”指的是第一段的 。 11.“朦胧”一词的原义是 ,词性是 ,在这里当 词用。 12.这段文字中的“我”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是 。 13.以上这段文字有不少带“的”字的短语,从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短语中,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A.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 B.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 C.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D.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二)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里,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也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中,却又如初来未到的时候一般,又缥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9.在这两段里,我心情是变化的,请在空格处简要地写出变化的过程:  → →自失 
10.第二段中的“那声音”指的是第一段的 。 
11.“朦胧”一词的原义是   ,词性是    ,在这里当     词用。 
12.这段文字中的“我”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是 。 
13.以上这段文字有不少带“的”字的短语,从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短语中,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A.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 
B.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 
C.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D.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二)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里,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也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中,却又如初来未到的时候一般,又缥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1.给加点的字注音。几乎:( ) 似的:( ) 
2.划“ ”的“模糊”一词,原来是 词在这里是 词。 
3.这两段都是以 描写为主,描写的对象都是 。 
4.第一段是写 见到的景物,第二段是写 见到的景物。 
5.第一段写戏台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用横线画出修辞句。 










           



      9  《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 
 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介绍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25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能翻译,掌握基本字词。
2、能背诵默写二文。
3、能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步骤:
导入 :人类的生活与太阳息息相关,关于太阳的讨论也进行了几千年,而人们似乎从未因此而停止过对太阳的探索。说说你读到过的有关太阳的故事。
一、朗读,整体感知
1、各自大声朗读全文几遍,要求读准字音及停顿,达到流畅的程度。
  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 河渭(《夸父追日》)  盘盂(《两小儿辩日》)
2、自己口头翻译两遍短文,在文中注出对关键字词的解释。如有疑难字词,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落实翻译。
需要重点注意的词:(1)《夸父追日》:逐走  入  欲   得  河   北  大泽  邓林   (2)《两小儿辩日》:东  故  以  去  及  汤  为  决  孰  汝
3、全班集体朗读,限时背诵,默写。
二、品读,自主探究
《夸父逐日》:
1、你怎样看待夸父“与日逐走”的行为?(教师提示:表现了夸父宏伟的志向,神奇的力量,英勇的气概。注意引导学生从神话特点出发正面理解,也允许保留个人见解。)
2、对“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结尾,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提示:力量巨大,勇于追求,死而后已,为人类造福)
3、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教师提示;表现中国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挑战自然的强烈愿望。)
《两小儿辩日》:
1、你怎样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教师提示:孔子不能理解,在当时很正常。讥笑反映了学派之争,不值得肯定。)
2、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教师提示: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古人强烈要求认识自然现象的愿望。)
3、“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教师提示:博学之人认识能力也有限,人在自然面前也需要不断学习。)
自主思考,写出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点评。
三、拓展阅读:阅读《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原文略)
1、自由、流畅地朗读。
2、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能翻译全文。
3、说说这则神话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四、作业布置
1、巩固背诵、默写两篇短文。
2、课外阅读《山海经》。

22 荒岛余生笛福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鲁滨孙面临的主要困难。
2、分析心理描写,体会鲁滨孙心态变化的过程,感受鲁滨孙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
3、感受野外生存对人的能力的挑战。
课前准备: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收集有关野外生存常识的资料。
教学步骤:
导入:请同学自己介绍《鲁滨孙漂流记》。
我们现在安坐教室,条件舒适,心情轻松愉快。可是,假如我们像鲁滨孙一样,不幸流落到了荒无人烟的海岛,情形会怎样呢?
一、整体阅读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划出你认为关键词句,说一说鲁滨孙初到荒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归纳出来。
(明确:物质生存需要方面的困难和精神上生存的勇气。)
二、片段品读体味
面对诸多困难,鲁滨孙经过了深沉而复杂的思考。请以下列问题为导引,再确定需要重点品读(静心默读)有关片段,以理解下列问题:
1、鲁滨孙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思考的侧重点是否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侧重点不一样,分别侧重思考:要不要活下去;怎么活下去;怎样安心地活下去。分别涉及生存信念、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等问题,按他当时需求的急缓程度依次出现,体现了人类进化的几个主要阶段,从中可以看出人类前进发展的影子。)
2、鲁滨孙能够活下去,他是怎么为自己找理由的?找了哪些理由?他的思考方法有什么特点?(明确:采用对比列举好处和坏处的方法来劝慰自己,看到生活的积极面,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与同伴的命运和最糟糕的情形作对比来找理由,理由略。思考的方法充满着理性和辨证的特点:能冷静地用理智同情感作斗争;能用“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来对比思考。)
3、鲁滨孙为什么一定要计算时间、写日记、保存几本书本?你觉得有必要吗?(明确:有必要。这也是他充实自己的心灵,保持一个文明人的高级趣味,不至于沦落为低等的求生者的智慧之处。)
4、你觉得鲁滨孙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明确:敢于直面困难,坚忍不拔,积极进取,勤勉务实,善于创造,热爱生命,战胜困难的经验)
三、野外生存探究
整体讨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说不尽的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