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作文教学作文辅导第十六讲细节 作文指导» 正文

作文辅导第十六讲细节 作文指导

[10-16 16:44: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作文教学   阅读:8966

概要: 第十六讲:细节,文章的细胞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它好比人体的细胞,是文章(主要指文艺作品,也包括写实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景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具有真实性,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主题思想的表达需要。其中“真实性”是前提,是关键。只有文章细节真实,才能使文章具有真实性。只有使文章具有了真实性,它才能打动读者,发挥其熏陶感染净化等功能。所以,新课标特别强调写作要“说真话,抒真情”。而要确保细节的真实性,我们必须有敏锐的目光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古人为了画老虎,深入险地在树上搭棚,日夜观察;有人为了画牛,把自己打扮成牛,深入牛群,以便做到“以牛观牛”。有了这种辨细察微的精神,我们的细节描写就会真实传神。当然,万千的事物,我们不可能一一观察,怎么办?那就要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在大量阅读中掌握生活常识,了解动植物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性。这是把握“生活真实”的一条捷径。其次,细节描写的目的要十分明确,即必须为刻画人物、发展情节、表现主题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对生活中的细节精心地筛选,才能确保文章中的细节具有典型性。

作文辅导第十六讲细节 作文指导,标签:初中作文教学大全,http://www.51jxk.com



 第十六讲:细节,文章的细胞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它好比人体的细胞,是文章(主要指文艺作品,也包括写实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景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具有真实性,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主题思想的表达需要。其中“真实性”是前提,是关键。只有文章细节真实,才能使文章具有真实性。只有使文章具有了真实性,它才能打动读者,发挥其熏陶感染净化等功能。所以,新课标特别强调写作要“说真话,抒真情”。而要确保细节的真实性,我们必须有敏锐的目光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古人为了画老虎,深入险地在树上搭棚,日夜观察;有人为了画牛,把自己打扮成牛,深入牛群,以便做到“以牛观牛”。有了这种辨细察微的精神,我们的细节描写就会真实传神。当然,万千的事物,我们不可能一一观察,怎么办?那就要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在大量阅读中掌握生活常识,了解动植物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性。这是把握“生活真实”的一条捷径。其次,细节描写的目的要十分明确,即必须为刻画人物、发展情节、表现主题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对生活中的细节精心地筛选,才能确保文章中的细节具有典型性。只有典型化的细节,才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有助于描绘典型环境,有助于表现作品的主题。
名家美文
等一个电话
苏 苏
  办公室里很静,静得可以听到墙上挂钟滴答滴答的走秒声。我在电脑前坐立不安,心里没着没落的,手中的文件一遍遍拿起又放下,始终不能静下心来做事。我在等一个电话。
  想起女儿中午回家时满脸的委屈,不由得一阵内疚,不用说,今天的迟到一定挨批得不轻。早上一觉醒来时天已大亮,手忙脚乱梳洗一番便带女儿冲出家门。屋漏偏逢连夜雨,车刚驶出小区大门就熄火了,半天启动不了,这下我可慌了神,心虚地问女儿:“要不,你自己走去呀?”她懂事地点点头。看着女儿背着大书包慌张跑远的背影,心里有隐隐地不忍,走着去肯定要迟到了。
  吃午饭时女儿郑重地提出自己骑车去上学,考虑再三,我同意了。饭后,她把小自行车骑到小区的修理铺里去修,调试刹车,整理支腿,又把轮胎充足了气。然后兴冲冲地走了。“要注意安全,靠右边骑,不要和别人争道,路上不要贪玩,到家打电话给我……”我扯着嗓子大声唠叨时,她已拐出了我的视线,远远飘过来一句:“妈妈,再见!”
  看着这个弱弱小小曾经寸步不离的可人儿,终于可以不要我张着羽翼护送,第一次自己骑车上学了,心里除了高兴还有深深地不安。要知道从家到学校必须走过长长的两条路和三个红灯,途中还要拐两个弯。小区后面那条路的两边,每天早晚都有卖菜做生意的把摊子一直摆到路中央,机动车辆、行人杂乱无章地穿行其中,走走停停,险象环生。最让人担忧的是学校门口那段路,每当放学时间,人流如潮,车流如潮,大人呼,孩子应,嘈杂无比。虽然明白孩子迟早要放手要自己飞翔的道理,可做母亲的那颗心却怎么也放不下。
  我不时心烦意乱地看看钟,都五点了,电话怎么还没来?路上不会出什么意外吧?昨天中午她骑车在小区里转,结果回来时手蹭破了,裤子也破了个大洞,说是被一辆突然拐弯的汽车挤的。还有那天和我一起去买菜,她居然骑到逆行道上……我的心一下子揪紧,被自己的想法吓一跳。
  要不,是作业没做完被留下来了?女儿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贯任性妄为,经常拖拉作业。
  也许是她又在路边看到挤在筐里叽叽喳喳待卖的小鸡崽,挪不动腿了?这两天她都在央求我买几只来喂养。每次看着她兴奋地说起某个街道溜达小狗,或谁家门口依偎着小猫时,眼里闪过的向往和热望,我也有过动摇,想想自己的懒散,又不忍看着一只只鲜活的生命由于我的疏忽大意而从眼前消失,都断然拒绝。
  也有可能她现在又蹲在哪丛花下,细心地捡起飘落在草丛中的花瓣。在春天公园灿若星辰的花树下,经常看到她惋惜地拾起一枝枝被人折断扔掉的花枝,走到公园的进口处,分送给游人,请大家入园后手下留情。
  孩子到底怎么了?我心里七上八下的,不行,得赶紧去找找。
  飞快地收拾一下,抓起外套正准备出门,电话响了。女儿甜美悦耳的声音穿过空间悠扬起来:“妈妈,我到家啦!”兴奋中透着自豪。我一时无语凝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孩子,你真了不起!”
  在人生的旅途中,孩子迟早都要走这样的路,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我明白一直在等的不仅仅是一个电话,而是一次成长的过程。
  (选自2007年6月1日《扬子晚报》)
  【赏析】
  文章记叙了一位母亲等待女儿第一次自己骑自行车上学返家后一个报平安电话的过程。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插叙的手法,通过对往事的回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交代了事情的原委,凸现了女儿“任性妄为”、充满爱心的性格,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懂事,活泼可爱的天使形象。尤其是,作者在文中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地展现了“我”在等待女儿电话时的心理,如:“我”“手中的文件一遍遍拿起又放下,始终不能静下心来做事。”“我不时心怀意乱地看看钟”等处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我”焦躁、不安、担忧等复杂的心理活动,与下文女儿最终平安到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写作训练】
  请以《我 的童年》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半命题的写作题。写作这类题目时,先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将题目补写完整。那么,题目空缺处究竟该填写什么词语呢?这是需要认真思考一番的,因为这是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就本题而言,因为题目对所填写的词语没有作出任何规定,所以,我们主要从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入手,选择给自己印象最深刻,或最具教育意义的事件的特征来填写。如自己小时候特爱哭,则可以填写“爱哭”;如自己小时候特别要求独立,则可以填写“独立自信”等。这样不仅避免了以往同学们惯用的“幸福”、“欢乐”等过于宽泛俗套之弊,还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个性,显得很新颖。然后,再根据自己确定的题目的重心,从童年生活中选取那些真实的细节,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名家美文
二十年以后
[美]欧•亨利
  纽约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着街走着。一阵冷嗖嗖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十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昏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他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这儿没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二十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光亮,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二十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继续说,“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混钱。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与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吉米约定:二十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不论我们发生什么情况,也不论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个男子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那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信,吉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五十七分了。”他说,“我们上次是十点整在这儿分手的。”“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当然喽!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嗖嗖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若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店铺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说,显然,他很激动。

[1] [2]  下一页


Tag:初中作文教学初中作文教学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作文教学
上一篇:作文辅导第十五讲抒情 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