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作文教学情节突转,巧生波澜(作文记叙文技法指导)» 正文

情节突转,巧生波澜(作文记叙文技法指导)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作文教学   阅读:8271

概要:编制:甄怀东 审校:崔剑锋【教学目标】学习运用“情节突转,巧生波澜”的写法。【例文赏析】美国刀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跟随彭德怀司令参加朝鲜战争。 一次,美国人的子弹迎面飞来,打穿了父亲左边的耳廓。如果子弹往里偏两厘米就没命了。也许是奶奶日日烧香奏了效,三年后,父亲平安回到家乡,还带回了一件战利品一把美国刀。 这把刀一尺长,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刀柄上有“U•S”字样。父亲说,这把刀是他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 美国人的刀到了我们家了,用来切菜、切肉,尤其是砍骨头。美国人的刀不但锋利,而且坚硬。砍骨头如砍麻秆,一刀下去没有不断的。左邻右舍遇见硬骨头,也常常借我们的刀砍,砍来砍去就砍出了名,人人都知道,杨家有一把美国人造的好刀。 离我家不远处有个打刀高手,方圆几百里闻名,人称“刀王”。刀王见我们家有把锋利的美国刀,就非常不服气,特意挑选精铁纯钢,打造了一把硬刀,来跟这把美国刀比拼,刀口对刀口,奋力猛砍。结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而美国刀却完好无损。刀王生气地说:“美国刀真他妈的厉害,要是再跟美国佬打仗,咱也上前线,夺他娘一把好刀来!” 邻居们

情节突转,巧生波澜(作文记叙文技法指导),标签:初中作文教学大全,http://www.51jxk.com



编制:甄怀东  审校:崔剑锋
【教学目标】学习运用“情节突转,巧生波澜”的写法。
【例文赏析】
美国刀
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跟随彭德怀司令参加朝鲜战争。 
一次,美国人的子弹迎面飞来,打穿了父亲左边的耳廓。如果子弹往里偏两厘米就没命了。也许是奶奶日日烧香奏了效,三年后,父亲平安回到家乡,还带回了一件战利品----一把美国刀。 
这把刀一尺长,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刀柄上有“U•S”字样。父亲说,这把刀是他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 
美国人的刀到了我们家了,用来切菜、切肉,尤其是砍骨头。美国人的刀不但锋利,而且坚硬。砍骨头如砍麻秆,一刀下去没有不断的。左邻右舍遇见硬骨头,也常常借我们的刀砍,砍来砍去就砍出了名,人人都知道,杨家有一把美国人造的好刀。 
离我家不远处有个打刀高手,方圆几百里闻名,人称“刀王”。刀王见我们家有把锋利的美国刀,就非常不服气,特意挑选精铁纯钢,打造了一把硬刀,来跟这把美国刀比拼,刀口对刀口,奋力猛砍。结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而美国刀却完好无损。刀王生气地说:“美国刀真他妈的厉害,要是再跟美国佬打仗,咱也上前线,夺他娘一把好刀来!” 
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寒光逼人。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 
岁月在刀起刀落中悄然流失,父亲老了,我们长大了。姐姐长大后读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还出国留学。她去的地方正是美国,那个生产好刀的地方。 
几年后,姐姐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 
父亲问:“为什么?” 
姐姐说:“美国好。” 
“美国好在哪里?” 
“美国很多方面都比中国好。比如,他们四十多年前就能造出那么好的刀……” 
父亲沉下脸,严肃地说:“你听着,在朝鲜,没有好刀的中国人,把有好刀的美国人打败了。” 
父亲挂断了电话,不再听姐姐的任何解释,他显得很伤心。伤心的父亲把美国刀藏了起来,严禁我们再用它来切菜、切肉、砍骨头,甚至连看一眼都不允许。 
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以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了。 
父亲感到很惊讶,不解地问:“你不是说美国好吗?为什么要回来?” 
姐姐抚摩着父亲的银发轻轻地说:“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 
刹时,只看见有两行眼泪,从父亲那爬满岁月脚步的脸上缓缓流过……(杨汗光 文) 
【请你评析】请找出文中的情节发生转折变化的地方,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章的前半部分花大量笔墨对美国刀的锋利和坚硬进行了描写。这是一件战利品,是父亲“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父亲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把刀也是全家的骄傲。作者从三个侧面对其进行了描写:左邻右舍遇见硬骨头常借我们的刀砍;“刀王”打造了一把硬刀,来跟这把美国刀比拼,结果美国刀完好无损;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至此,作者完成了对“美国刀”的刻画,这引起了“我们”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一句“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把行文引入了对人物的刻画。 
作者在后半部分刻画了两个人物:姐姐和父亲。姐姐长大后去美国留学,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这是本文的第一次突转。如果说这一次突转多少还有一点意料之中的话,那么第二次突转“两个月以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了”就确实出人意料了。其实本文的关键就在这两次突转,而且缺一不可:假如姐姐在去美国留学伊始就下决心几年后回国效力,假如姐姐说不回来就果真没再回来,都会使文章的艺术特色大打折扣,作者偏偏在行文上让她在“回来”之前先“不回来”,这样不但增强了叙述的生动性,使情节跌宕起伏,而且写出了人物思想的变化过程,水到渠成地点出了“文眼”——“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顺势收笔,把无穷的余味留给了读者。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一、突转法能化平为奇,避免平平淡淡、平铺直叙,让人看到开头最多看到中间就知道结尾。写文章必须用材料,但不可能把生活中所有的材料都包揽其中,用什么材料,不用什么材料,什么材料详写,什么材料略写,必须根据你要表达的中心的需要仔细筛选、精心组织,把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放在最后面,就能以巧取胜。本文的篇幅并不长,但时间跨度却很大,几十年的时间内围绕“美国刀”一定发生了很多事情,但作者也仅写了几个片段,在有限的篇幅内蕴含了无限的内容,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避免了叙事的直白。在这方面,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都堪称经典,大家要悉心研读,学以致用。但要避免“猎奇”,不能一味追求“意料之外”而摒弃“情理之中”,否则会让人感到虚假,削弱文章的情感力量。 
二、写作时要化虚为实,选择一个好的叙事线索。爱国主义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容易写得空泛,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载体就显得十分重要。作者以“美国刀”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带回美国刀”到“使用美国刀”再到“比拼美国刀”,从父女“谈论美国刀”到父亲“藏起美国刀”再到姐姐“发现比美国刀更可贵的东西”,一脉相承,把深刻的主题寓于一把刀的故事之中。
珍藏在心底的“秘密”
我喜欢收藏,一份情,一份爱,一份友谊,一滴泪,都是我珍藏的对象。每每闲暇之时,或触景生情,我都会翻阅那些珍藏的点点滴滴。
一阵微风吹过,“丁零丁零”的响声在房间里回荡,悦耳极了。我一听到这风铃声,就禁不住耳热心跳,低下头来,珍藏了两年的“秘密”总会浮现于眼前——“快来买呀!精美礼品大减价,绝对全市跳楼价,快来买呀!”摊主那铜锣般的大嗓门吸引了我。挤过去一看,嘿,东西还真新颖,价钱也真怪便宜。我突然想起,后天就是好友小A的生日,买一份送给他也不掉价呀。想到这,便挑了一串很时髦的风铃,回到了家。
进门后,我又将风铃拿出来欣赏。呵,纸花铜扣,精巧雅致,真漂亮,够劲!朋友收到这份礼物,一定高兴得合不拢嘴!反正后天才送人,何不先挂在屋里风光风光。哦,对了,先让妈妈开开眼吧。
我兴冲冲地拿着风铃跑进厨房。“妈,您看!”正在做饭的妈妈抬起头,眼睛猛地一亮,在围裙上擦擦手,小心翼翼地接过去,左看看右看看,说:“真漂亮,这……这是送给谁的?”“当然是送给您的!”我信口和妈妈开了个玩笑。——话说出口,我的脸发烧起来;这可是送给我的朋友的,怎么能和妈开这个玩笑呢。没想到,妈妈的眼圈竟红了,喃喃地说:“谢谢,我的好儿子!”我本想要回风铃,可看到妈妈那高兴的样子,只得违心地说:“别客气。妈您喜欢吗?”“喜欢!喜欢!”妈妈连连点头,还撩起围裙擦着眼睛,“你爸就要回来了,快去洗洗手准备吃饭吧!”
不一会儿,爸爸推门进来。妈妈赶紧上前,指着风铃说:“这是儿子送给我的!”“真的?”爸爸露出诧异的目光。“真的。是真的!”妈妈说着又撩起围裙擦起眼泪来,“孩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疼人了!”此时,我看到妈妈的手在微微颤抖着。爸爸也没了往日的严肃,走过来抚摸着我的头,我也分明感觉到那手是颤抖的。“好儿子,行啊!过去从没见你这么疼过你妈,现在总算长大了,知道今天是你妈生日,还给她买了这么漂亮的生日礼物!”
什么?!爸爸的话好像一声霹雳,震得我的耳鼓嗡嗡的。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大脑一片空白,只是在心里重复一句话:“妈妈,妈妈的生日……”

[1] [2]  下一页


Tag:初中作文教学初中作文教学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作文教学
上一篇:语文阅读理解怎样才能拿高分 (九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