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潜信息式的偏离 最后,我们来看一段高考作文。这段文字出自2000年四川考生的、标题为《回答》的作文。该文得了满分,多家报刊作了转载,受到了极高的评价。现将其中一段照录如下: 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有人利用太阳下的阴影,通过三角函数的关系简单算出;有人用绳子与楼房比较,然后测绳子长度;有人用气压计,从楼底到楼顶,通过气压变化来计算;也有人询问楼房管理员...... 这段文字是否切合题意,有没有离心表述?不妨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命题要求: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知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上段文字的表述,首先“有人询问楼房管理员”,就不属“测量楼房高度”的方法;其次,作者给人一个鲜明的信息: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但不知道是作者的疏忽,还是有意回避,本段给出的一个潜信息是:楼房不是弹簧,它的高度是恒定
作文语言“离心”现象浅探,标签:初中作文教学大全,http://www.51jxk.com
潜信息式的偏离
最后,我们来看一段高考作文。这段文字出自2000年四川考生的、标题为《回答》的作文。该文得了满分,多家报刊作了转载,受到了极高的评价。现将其中一段照录如下:
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有人利用太阳下的阴影,通过三角函数的关系简单算出;有人用绳子与楼房比较,然后测绳子长度;有人用气压计,从楼底到楼顶,通过气压变化来计算;也有人询问楼房管理员......
这段文字是否切合题意,有没有离心表述?不妨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命题要求: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知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上段文字的表述,首先“有人询问楼房管理员”,就不属“测量楼房高度”的方法;其次,作者给人一个鲜明的信息: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但不知道是作者的疏忽,还是有意回避,本段给出的一个潜信息是:楼房不是弹簧,它的高度是恒定的,无论用何种方法测量,它的高度是不变量。--方法是丰富多彩的,答案却是唯一的。
这段文字,不仅有悖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题意,也不符合“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命题限制,不能不算是一个貌合神离的败笔。如果上述文字作如下改述:把寻求测量楼房高度的手段,作为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答案就不止一个。用数学方法,得出三角函数的方案,用物理的方法,找到运用气压计来计算的手段。
虽然,就全篇而言,全文立意深刻,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敏锐与才华;虽然瑕不掩瑜,太阳的黑子并不能掩盖它自身的光辉,但作为精品选编,范文指导,评点者就不能被光彩夺了目,而不去做指瑕的工作,--这很容易误导莘莘学子。
如何矫治离心倾向,笔者深感力不从心,但不避鄙浅,不忘责任,分述如下:
一、在语言表述上,培养学生“咬定中心不放松”的运作习惯。袖手于前,疾书于后,行文前认定中心,不中途易辙。行文中力忌大话、空话、套话,尤其是废话;力求减少左右摇摆、若即若离,特别是跟中心貌合神离的语言;行文后对语言反复推敲,字斟句酌,考证语言对中心的距离,努力减少苍白无力的语言,特别要删除横生的枝蔓。
二、在材料运用上,培养学生恰到好处的表述。一桌美味佳肴,固然选“菜”要美,但如果缺乏高明厨师的调配、烹制,只能是一锅杂烩。让学生明白,材料选择正确不等于运用正确。杜绝使用和套用“原始状态”的材料。使用任何材料,都必须根据中心的需求,对材料作必要的截取和剪辑、强化和弱化等改造与加工。对顺流而下无关中心的“杂质”,不管它如何华丽与时尚,必须忍痛割爱。
学生作文中语言离心现象大量存在,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将其进行严密系统的分类,既无必要无可能--这也算自找了一个台阶。笔者才疏学浅,本文粗疏浅陋,但只要引起同行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矫治,对语言训练不失为一件幸事。
江苏省泰兴市马甸高级中学 杨秀建 邮编225434 电邮yxj19992002@sohu.com
对《最美丽的鸟》是否抄袭的一点看法
原载〈〈考试报.高考语文〉〉2003.8.29
备受人们关注的高考阅卷如期落下帷幕,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也接踪而至。高考涉及到千家万户,考生、家长及其他一切关注高考的人们,都希望阅卷公平、公正、合理,公开、透明,以维护参考学生的合法权利,这个要求也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高考阅卷中,受批评最多的是作文阅卷。高考结束后,优秀作文也陆续在媒体上亮相。海南一考生高考作文《最美丽的鸟》获满分在报刊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巨大的反响。经读者反映,这篇作文系抄袭自刊物《故事会》中的《爱的误区》,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讨论。
在诸多批评中,受责怪最多的非阅卷老师莫属。“评卷老师孤陋寡闻怪不得考生。”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公布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各种模仿之作更有可能车载斗量”。还有论者认为,这篇作文欺骗了评卷老师,赢得“满分”,说明当前高考作文存在着一定的评分失误,从而提出,阅卷老师“实际上需要的是那些读过大量书籍,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理解体悟的教师来担当。”更有人担心,这种投机取巧的“克窿”获取高分,会滋长学生不打好作文功底,通过背诵若干篇应试文章以巧取豪夺的歪风,后患无穷。
以上观点,不能否认,都有一定的道理。任何误判,不论高判底判,都是对考生的不公正,高判了这个考生,则相对埋没了另外的考生。问题的关键是,此类作文算不算误判,此类指责,对阅卷老师是否公正。
诚然,阅卷老师应有大量阅读,以确保不让一个文抄公从眼皮底下滑过。阅卷时要时刻保持客观理性,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感情所左右。看到一篇文章,有独特的构思,闪光的思想,流畅的文字,潜意识里的爱才、惜才之意,怕有遗珠之失,流诸笔端,马上提笔给他一个高分。且慢,打住,你先得在你的阅读仓库里翻检一番,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有一点感觉又怎么样?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走一个?你会不会误杀,而受到良心的拷问与折磨?据《楚天今报》的消息称:“语文评卷近10天过去了,已有数十篇作文得了满分。18日获悉,作文评卷老师虽然想遇到优秀作文,但又怕遇到优秀作文,因有核查是否抄袭的任务。”阅卷老师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尴尬之至。阅卷老师应有大量阅读,这种提法没有错,问题是古今中外,天下文章,浩如烟海,如何穷尽?当今媒体,铺天盖地,书报杂志,林林总总,你如何读尽?你有没有过目不忘之才,读过就能刻下烙印,到时就能形成“奔4”速度的条件反射?否则,就要落下孤陋寡闻的骂名。
再者,要求阅卷老师“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理解体悟”,要求也不过分。语文老师应该阅读大量文学作品,理解体悟文学创作个中滋味。但我实在搞不懂二者的联系。没有生过鸡蛋的人,就不可以评价鸡蛋的滋味?不是作家,就没有资格当评论家?况且,学生作文,能否与文学创作完全相提并论?江苏阅卷点的做法,先让老师写写“下水”作文,探探“水”的深浅,以便准确把握作文的立意,这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尝试,但也没有规定,“下水”作文写不好,就失去了阅卷资格。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严格区分模仿与抄袭。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也难煞阅卷老师。高考明确要求“不得抄袭”,并没有说不得模仿。模仿与抄袭,是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有一个明确的分水岭?套用别人的“思想”,讲述别人讲过的故事,运用别人用过的材料,沿用别人的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这些,到底是模仿还是抄袭?如果属于模仿,就不得“重判”,学生作文就是在模仿中成长的,即使著名作家,在他们的成长史上,也有一个模仿的历程,只是后来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成为一代巨人。要求学生作文,要有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材料,是一种苛求。况且,高考作文立意上有明确的限制,又是闭卷考试,考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考试,并且不能查找任何资料,因此,客观上并不具备“抄袭”的条件。如果考生对高考作文立意上的限制有明确的悟解与认识,然后从宏大的阅读仓库里迅速搜索出“对号入座”的材料,现炒现卖,拼盘组装,我们能否认定它是抄袭之作?
现在再回头看看最有争议的那只“最美丽的鸟”,是不是在“爱的误区”之中,我们不妨把两篇文章拿来加以对照。先看2003年第1期《故事会》中的《爱的误区》,内容如下:猫到林中捕鸟,碰到一只猫头鹰,猫头鹰问他:“亲爱的大哥,你到哪儿去呀?” “我去林子里捕鸟吃。”“啊,猫大哥,千万别伤害我的孩子。”“你的孩子长得怎样,这个你可得让我知道。”猫头鹰自豪地说:“我的孩子呀,长得最漂亮。” “知道了。”猫认真地答道,猫头鹰放心地飞走了。猫在矮树丛中找来找去,鸟巢里净是些美丽的小鸟,猫怕是猫头鹰的孩子而没有下手。最后,它发现一群长得非常难看的小鸟,就放心地饱餐了一顿。猫在回家的路上,又碰到猫头鹰。猫说:“你放心吧,我吃的是最丑的鸟。” 猫头鹰回来一看,它的“漂亮”孩子一个都不见了,窝里还有几根猫的胡须。在猫头鹰看来,猫头鹰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再看看《最美丽的鸟》,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大意如下:猫头鹰生了一窝小鹰,需要一个保姆,便请多年未见面的亲戚猫来照看孩子。她告诉猫,她的孩子是鸟国里最美丽的鸟。猫在家待业多年,所以非常渴望这份工作,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了猫头鹰妈妈向他描述的小鹰相貌。当猫到林子里寻找小鹰时,看到了很多美丽的小鸟,但都不符合猫头鹰妈妈描述的小鹰形象。最后,他看到了一窝长得非常丑陋的小鸟,他们的长相和猫头鹰妈妈的描述风马牛不相及。于是,他美美地饱餐一顿后走了。当猫头鹰妈妈回家时,只发现一窝的小鹰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中作文教学,初中作文教学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