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作文教学作文创新教学谈(摘)» 正文

作文创新教学谈(摘)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作文教学   阅读:8392

概要:三、胡编乱造,贻笑大方 作文需要联想和想象。但学生作文的创新过程中,有的同学胡思乱想,甚至乱用术语,胡编乱造,贻笑大方。例如有的学生看到文章有较多的引用往往能得到教师的赞赏,于是杜撰名人名言,企图蒙混过关。我想这样的文章无论如何是难以得到认可的。还有的学生特别喜欢外国名字,主人公都是“露司”“乔”或者干脆是英文,然后开始杜撰主人公的惊险生活和动人故事。可能这也是作者的想象,但文章如果能反映自己生活,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不是更能打动读者? 四、不伦不类,莫名其妙 谈到创新,有的同学还试图在文体上创新,有的杂糅戏剧、小说、诗歌和散文,写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文章,让人莫名其妙。其实,高考作文的改革,实行话题作文的第一年对文体的要求是“不限文体”,第二年就改为“文体自选”。只改了两字,意义不同寻常。文体自选,要求学生能自选一种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文体。这种方法能促进个性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所以,学生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掌握文体的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写出文体的“个性”。这本身就是创新。 作文创新不可少,但惟有写真情,表真意,关注社会

作文创新教学谈(摘),标签:初中作文教学大全,http://www.51jxk.com

三、胡编乱造,贻笑大方 

     作文需要联想和想象。但学生作文的创新过程中,有的同学胡思乱想,甚至乱用术语,胡编乱造,贻笑大方。例如有的学生看到文章有较多的引用往往能得到教师的赞赏,于是杜撰名人名言,企图蒙混过关。我想这样的文章无论如何是难以得到认可的。还有的学生特别喜欢外国名字,主人公都是“露司”“乔”或者干脆是英文,然后开始杜撰主人公的惊险生活和动人故事。可能这也是作者的想象,但文章如果能反映自己生活,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不是更能打动读者? 

四、不伦不类,莫名其妙 

     谈到创新,有的同学还试图在文体上创新,有的杂糅戏剧、小说、诗歌和散文,写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文章,让人莫名其妙。其实,高考作文的改革,实行话题作文的第一年对文体的要求是“不限文体”,第二年就改为“文体自选”。只改了两字,意义不同寻常。文体自选,要求学生能自选一种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文体。这种方法能促进个性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所以,学生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掌握文体的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写出文体的“个性”。这本身就是创新。 

     作文创新不可少,但惟有写真情,表真意,关注社会,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有创见,真正实现作文的创新。

[原创]作文个性的湮没与拯救



干干



■我一直以为,语文教学改革,是个整体性的工程,任何某一局部的改进都不可能取得整体上的改观。所以,今天我以作文教学为话题,也只是寻找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我希望自己指向的,仍然是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作文教学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我想我们语文教师无需为自己辩解。我自己反思这十多年的作文教学,结合自己正在探索的一点点心得,个人以为,我们中学作文教学的错失之处,既不是基础的崩溃,也不是创新的缺乏,而是我们的教育湮没了学生的写作个性。因此,我把我今天论述的内容定题为“作文个性的湮没与拯救”,愿以这一孔之见,和大家探讨。

★一、“另类原是大多数”——为“个性”正名

■文章,是一个人人格的外化,“作文的个性”其实也就是“作者的个性”。而一直以来,我们把“个性”偏面地理解为大胆、泼辣、果敢,把“另类”理解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于是,我们会认为一个泼辣张扬的学生有个性,而不会认为一个文静内向的学生有个性;同样,我们会认为一篇尖锐深刻的文章有个性,而不会认为一篇优美恬静的文章有个性。而实际上,个性,本来指的是这个人内在的、不同与他人的气质,沉静者的个性是沉静(如沈从文),泼辣者的个性是泼辣(如王朔),标新立异者的个性是标新立异(如韩寒),伤感者的个性是伤感(如叶赛宁),甚至,颓废者的个性是颓废(如波德莱尔)。

■因为每个生命的个体本来都应该是与众不同的,所以,它也就是“另类”的,是有自己的“个性”的,因此我们说,“另类原是大多数”。只有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并认识到我们所追求的“作文个性”,其实就是让学生写他自己,按他自己内心的本来面目来写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讨论 “作文个性的湮没与拯救”这一话题。

★二、作文个性的湮没之由

●“文以载道”是作文个性湮没的罪魁祸首

■我以为,作文教学思想中最大的毛病是对“文以载道”的顶礼膜拜。因为我们所谓的“道”,是外在的一统的东西,而不是学生内在的独特的个人感受,一篇作文一旦载了那么沉重的“道”,它基本上也就废了。为了这个“道”,我们的作文只能“歌颂”与“赞美”,可这年头除了疯子和文客,谁在每天歌颂着?还不是牢骚比赞美多,忧伤比快乐多,自私比大公无私多?所以我的看法是“文以写人”,文章应该是个性的、个人的东西,是一个人的喜怒哀惧、酸甜苦辣、嬉笑怒骂在纸上的凝结。

■我总怀疑,“文以载道”,“教作文就是教学生学做人”这些话是不是太大了些,至少,这些话会给教师带来这样的负面影响:既然教作文就是教做人,而做人必须做一个积极的健康的乐观向上的人,所以作文也就理所当然地不能写低级趣味的、消极颓废的、肤浅片面的东西。

■我们的命题者也正是抱了这样的观点,所以在命题的时候,就已经指明了“该怎样思想”、“该载什么样的‘道’”,以期望自己的命题能帮助学生“通过作文来好好地做人”。如1998年高考作文题为《战胜脆弱》,命题者认为,脆弱是一种不健康的思想,应该战胜;但命题者并没有想,学生现在究竟有没有已经战胜了脆弱,它现在有没有这样的故事或者观点。而学生的实际是:真正已经能成功地战胜脆弱的人毕竟是少数;作文的事实是:他们只能编造父母双亡家庭离异的故事,来先“制造脆弱”,再“战胜脆弱”。我们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对一群事实上连脆弱都没有感觉到,更谈不上战胜脆弱的学生而言,他们怎么可能把这篇文章写好?

■如果提倡个性和创新中不允许思想出错,这就像科学实验中不允许实验出错与失败一样,正确的思想也就不可能由此而产生,于是到最后,在作文中出现的,只能是已经被先人论证了是正确的,并且是由教师提供的思想,而不是学生的思想。一方面是作文要求“真情实感”,另一方面是作文不能有消极、颓废、另类、早恋的思想与感情,难道这些就不是真实的思想和情感,而只有阳光灿烂、将革命进行到底才是真实的正确的思想吗?

■本来,“个性”甚至是不用提倡的,只须不横加扼杀就行了。因为在读生活和自然这部复杂大书的时候,每个“读者”读到的内容和读后的感受是不可能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就是个性。可是,我们一直所做的恰恰是在消除着这个“不一样”,我们不允许有“反对党”,不允许有“谬论”,不允许有错误,不允许真正的批判(我们报上所谓的“批判”,不是一种互相搔痒逗乐的游戏吗?)。于是我们只能用一种眼光来看社会这本大书,然后我们再来要求什么“作文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这不是南辕北辙吗?——那种我们必须为之阐发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原来叫儒家经典、圣人之言,现在叫“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我曾经说过:并不是儒家思想不好,也并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好,这种思想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只允许用这种思想来思想。 

●第二个原因:作文教学已经沦为作文技巧的教学

■如果一个材料已经有了铁定的情感意向,已经只能作一种是非观,学生只能在一个既定的观点中阐发,那么这必然是一次伪话题的作文检测,这里只有技巧,只有说谎编故事的技巧,没有也不能有自己的思想。

■由于作文的思想已经是既定了的,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只是在代这个思想立言,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其实也就沦为作文技巧的训练。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都很讽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其实只有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就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是一个既定的不容改变也无须思考的文章灵魂,你要做的,仅仅只是为这个灵魂添一些故事或者数据;谈“诚信”其实最无诚信可言,因为你要得高分,你要不被判为离题或者离经叛道,你就必须在所有的背囊中最后剩下诚信,至于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弄虚作假,在“诚信”和“个人利益”之间你先会丢弃何者,那都并不重要,重要的仅仅只是语言上的表达;“心灵的选择”其实也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你不用选择,你只要在黑与白之间选择白,在聪明与狡猾之间选择聪明,在说实话与得高分之间选择高分就行了。

■这些高考题目在一再地暗示我们教师和学生,作文的思想是已经事先被定好了的,我们要做的,仅仅只是提高作文的技巧,或者干脆说是提高编故事的能力而已。所以我们也就不必奇怪,为什么课堂上和报刊杂志上提到的作文教学,基本上都只是一些技巧训练的指导。

这是一种由不自觉到自觉地丢弃作文灵魂的教学,在这种机械的作文技巧训练中,作文个性又何从谈起呢?

■第三个原因:信奉一条并不存在的“认识规律”——始求规范、次求个性、终求创新

在人人喊“创新”的热潮稍稍平息之后,有人开始为作文教学提出了一种看似很符合认识规律的说法,叫做:始求规范、次求个性、终求创新。意思似乎是说:“规范”、“个性”和“创新”是作文教学的三个台阶,不可邋等。

■可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始求规范、次求个性、终求创新”是一条并不存在的规律。本来,“规范”的,应该是语言;而“有个性”的,应该是感受和思想;“创新”,指的是这个思想的发展趋势,三者并不是时间的前后和层次上的高低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初中作文教学初中作文教学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作文教学
上一篇:《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