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只缘身在此山中。以下就各种实用的“招”作进一步的阐述:(一)巧思创意求迁移“《虚实篇》的‘动静之理’是克制胡思乱想写的有效手段。卷到手时,要如《军事篇》所说‘不动如山’”,事实上,这审题阶段非常重要,“巧思”什么?思写什么文体,思用什么材料,思自己最擅长写什么样式的文章,思自己最为熟悉的生活,思如何有创意,思如何转化迁移……每一个作者,都是文思的寻找者、探求者。然而怎样寻找、探求到为文的机缘,那就因人而异了。清代一位诗人在谈到作诗时说: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 此诗,的确可说是经验之谈,“诗来寻我”,就是作者从生活的素材中进行提炼,经过咀嚼、思考,最后流诸笔端。白居易的《琵琶行》,正是诗人在“枫叶获花秋瑟瑟”面对秋江月夜送客时,偶尔听到一个年老色衰的琵琶女的高超演奏。她的寄托身世飘零之感的美妙乐声,深深触动了诗人被谗遭贬、天涯沦落的悲愤的心情。于是,诗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激动的情绪,提笔借琵琶女沦落天涯之悲,抒自己满怀迁谪之怨。面对高考作文题,每个考生不可能有很
高考作文夺高分五绝招之二,标签:初中作文教学大全,http://www.51jxk.com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以下就各种实用的“招”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巧思创意求迁移
“《虚实篇》的‘动静之理’是克制胡思乱想写的有效手段。卷到手时,要如《军事篇》所说‘不动如山’”,事实上,这审题阶段非常重要,“巧思”什么?思写什么文体,思用什么材料,思自己最擅长写什么样式的文章,思自己最为熟悉的生活,思如何有创意,思如何转化迁移……
每一个作者,都是文思的寻找者、探求者。然而怎样寻找、探求到为文的机缘,那就因人而异了。清代一位诗人在谈到作诗时说:
我要寻诗定是痴,
诗来寻我却难辞;
今朝又被诗寻着,
满眼溪山独去时。
此诗,的确可说是经验之谈,“诗来寻我”,就是作者从生活的素材中进行提炼,经过咀嚼、思考,最后流诸笔端。白居易的《琵琶行》,正是诗人在“枫叶获花秋瑟瑟”面对秋江月夜送客时,偶尔听到一个年老色衰的琵琶女的高超演奏。她的寄托身世飘零之感的美妙乐声,深深触动了诗人被谗遭贬、天涯沦落的悲愤的心情。于是,诗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激动的情绪,提笔借琵琶女沦落天涯之悲,抒自己满怀迁谪之怨。面对高考作文题,每个考生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来供文章来“寻我”,相反,要通过积极的思考去“寻文”,由此及彼,如《诗经》的“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机缘触发,被“文”寻着,文章就可以一蹴而就。
例文1
曲线美的启示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李建平)
曲线是美的,而美的东西,恰又往往由曲线构成。
曲线的美,在于自然。
雄伟的山峦,是曲线;滔滔的大江,是曲线;皎洁澄清的明月,是曲线;波涛汹涌的大海,不出是曲线么?……
然而,曲线之美,远非这些。
人类的历史跌宕起伏,有颠峰,也有深谷,可谓一条曲线,一条无形的曲线。帝王将相,从这里经过,凡夫俗子,亦在这里繁衍。“读史使人明智”。人类历史这一曲线,给人启迪,让人清醒,它犹如一面明镜,可映照出每个人、每个时代的美丑和兴衰。历史的起伏,是自然的,因为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年代起,历史的道路,就不是涅瓦街上的人行道,而是在荒野中前进,有时穿过尘埃,有时脚踩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又行经丛林。历史这条曲线,显示了宏伟的美。
人生道路,也是一条曲线,坑坑洼洼,曲曲折折。它上面,既有顺利者的喜悦,又有受挫者的苦恼。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的幸运儿,也许有,但却少得可怜。而且,正由于人生像曲线,生命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当一个人,走完了自己的坎坷旅程而蓦然回首时,他定会为自己留下的曲折而执著的印迹而欣慰,对于大千世界报以满意的一瞥……人生的曲线,鼓人信心,给人希望,激人奋进,展示了人类奋斗的力量和力量的美。
文章从普普通通的“曲线”入手,生发出自然曲线之类美——社会曲线之美——人生曲线之美。文笔酣畅,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正是巧思创意求迁移带来的丰厚回报。
例文2
“一”的妙用 (宋继光)
“一”是最基本最普通的数字,但如果在诗文中运用得当,却能焕发惊人的神采,显示出丰富感人、出人意料的情趣。
清康熙进士、河南仪封(今兰考)人张佰行有《却赠檄文》一篇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佰行号清恪,历任福建、江苏巡抚,官至礼部尚书。这篇檄文是他任巡抚时为谢绝馈赠专门写的。佰行为官廉正,被康熙称为“操守天下第一清官”。他妙用了“一”字,用活了“一”字,从他的“一”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知民疾苦、为民解难的一颗公正善良的心!他是我们河南人光荣与骄傲!
唐朝有个和尚齐已爱写诗,曾携诗卷求教于郑谷。其诗《早梅》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郑谷阅毕笑问“何不改数枝为一枝,岂不更突出了早?”和尚当即双手合掌胸前,连称“善哉!善哉!”这是以“一”当十,画龙点睛的妙用。传说乾隆下江南时,见江中有一渔舟,孤孤单单,便令随行的大学士纪晓岚以“一”赋诗一首,这位纪大学士博学敏捷,稍事凝望后脱口吟道:“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首,一江明月一江秋。”一连用了十个“一”字,勾画出一幅恬静优美的渔舟唱晚图,毫无累赘堆砌之嫌,亲切朴素,自然大方。纪晓岚不愧为运用“一”字的艺术大师。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先生,擅画竹兰,他在一幅画上题联语道:“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郑板桥运用“一”字,寄寓画家的清高品格,读来分外亲切感人。
我常想,“一”是十百千万亿的开始,没有一便没有一切。千里之行,从“一”开始;英雄成长,从“一”起步。毛泽东同志也说过:“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才是最难最难的。”毛泽东同志也是妙用“一”字的高手,他关于“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的教诲,永远激励我们身体力行,完善人生。
(二)巧妙联想
袁枚《随园诗话》有这样一首诗:“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夕阳芳草”可以成为绝妙好词,这完全得益于诗人的创作灵感,而灵感的得来往往是由联想想像激发的。有机化学奠基人之一奥古斯特·克库利在火炉边打盹,蒙胧中看到原子在火中跳舞圆圈舞,醒来后得到启示,发现了用六角形代表苯的分子式,为芳香化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古语说得好:“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联想是指人们由这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过程。充分地展开联想,恰当地运用联想,把自己所拥有的材料进行拓展,深发,作文就可以写得具体、生动、深刻;熟练地展开联想,可以形成敏捷的文思,写出佳构妙语。
例文1
趣说为人
人的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
人的两耳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
人的鼻端,共有两孔,所以不能随着别人,一个鼻孔出气;
人只有一舌,所以不能说两面话;
人虽只有一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文章之巧是将人的最为熟悉且非常重要的器官与人品、人格的褒扬合为一体,趣味横生,妙绝无比。
例文2
火
火,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火,它是炼钢炉里熊熊的烈火,深山里勘探队员们露宿时的篝火,江河上指引夜航的灯火,是战场上炮声隆隆的战火。是古代传说中的火,燧人氏钻木取火,普罗米修斯施与人间之火;是星星可以燎原之火;是萤光虫夜色中闪烁不定之火;是陨石划过夜空的辉亮;是夜幕下路灯的闪耀;是焚毁阿房宫的大火;为吞噬生命的熊熊烈火;是飞机撞向美国世贸大厦的惨烈大火……
短文由火引发联想,与火有关的东西真是太多了。作文时根据立意进行筛选就会有无数的“好米”供你选用。
例文3
看“雾”所联到的
1.“草船借箭”不就是在雾中进行的吗?有人受到启发,于是制造雾,去干“借箭”之事,古往今来,大到国际关系,小到日常生活,不乏其例,几十年前,日本为达到偷袭珍珠港的目的,大放“雾气”。
2.看到雾,我想到许多大祸大都发生在雾中,如汽车、轮船、火车、飞机……
3.雾能给人带来灾难,但这是暂时的,雾能给人带来晴朗的天空,带来阳光,有雾必晴天,人们之间的隔阂也如此,经过雾的洗礼,友谊会更加牢固,这远不是雾所能比拟的。
4.有人人为地制造雾,将自己笼罩起来,给人的印象不直爽、暧昧,用“知人知面不知心”来形容这类人似乎更恰当。
5.善于以一层雾作掩护,在雾中干见不得人的勾当……
6.由雾想起交警、航灯,在雾中,给人们指明了方向,这不正是我们生活中的路标吗?
7.党的方针政策就是人们生活中的路标,它驱散了迷雾、妖雾。
8.马路上的尘土,工厂上空的浓烟,这也是一种“雾”,它使城市污染,使人们呼吸郁闷窒息。
9.大雾救了伦敦,二战时,德国飞机空袭伦敦,以“雾都”著称的伦敦没有受到多大损失。弥天大雾使伦敦变得模糊不清,德机把zha弹投入大海,英国人在那里安装上电灯。
10.人际关系中的“雾”有时使人莫测其高深,有人真真假假,殊不知“假作真时真亦假”,谁还相信放羊小孩“狼来了”的话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初中作文教学,初中作文教学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