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论文隐逸诗人忧患心————论陶渊明的忧患意识及原因探究(选修教学论文)» 正文

隐逸诗人忧患心————论陶渊明的忧患意识及原因探究(选修教学论文)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8630

概要: 鲁迅在评价其诗时说:“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④在诗中,陶渊明对刘裕鸠杀安帝、恭帝并篡晋建宋的行为极为愤概,却没有象董诸梁那种的人来讨伐无道,恢复晋室江山。诗人的忧国情怀,何其昭然?诗中之言,全用隐语表达,可见其内心的忧愤与痛苦。“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这是何等的悲切,可见其忧之深!在《拟古》九首中,也表现出了陶渊明的忧国情怀: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之九)在诗中,诗人以桑树被种在长江边,暗喻恭帝为刘裕所立,柯叶摧折,根株浮海,暗示晋室江山被刘裕所篡。诗中充分表达了陶渊明对晋室江山被篡的忧叹。另外,诗人在杂诗之二中写道:“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有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在此诗人借季节变易来暗示晋宋易代。每念及此事,就心怀悲凄,以致彻夜不得平静。可见作者忧故国之深。四、 对天下黎民百姓的忧患尽管陶渊明终于归隐田园,过着那种“时复

隐逸诗人忧患心————论陶渊明的忧患意识及原因探究(选修教学论文),标签:语文教学论文大全,http://www.51jxk.com

   鲁迅在评价其诗时说:“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④在诗中,陶渊明对刘裕鸠杀安帝、恭帝并篡晋建宋的行为极为愤概,却没有象董诸梁那种的人来讨伐无道,恢复晋室江山。诗人的忧国情怀,何其昭然?诗中之言,全用隐语表达,可见其内心的忧愤与痛苦。“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这是何等的悲切,可见其忧之深!

在《拟古》九首中,也表现出了陶渊明的忧国情怀: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

植高原,今日复何悔!(之九)

在诗中,诗人以桑树被种在长江边,暗喻恭帝为刘裕所立,柯叶摧折,根株浮海,暗示晋室江山被刘裕所篡。诗中充分表达了陶渊明对晋室江山被篡的忧叹。另外,诗人在杂诗之二中写道:“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有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在此诗人借季节变易来暗示晋宋易代。每念及此事,就心怀悲凄,以致彻夜不得平静。可见作者忧故国之深。

四、 对天下黎民百姓的忧患

尽管陶渊明终于归隐田园,过着那种“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的田园躬耕生活。但是,这并不等于他已完全忘却尘世的俗事,完全超然于黑暗现实之外。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使以往知识分子所常有的对天下黎民百姓的忧患意识,在陶渊明身上也有所继承,有所体现,只不过不如他们热烈明显罢了。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黄唐莫逮,慨独在余。”这是出自《时运》一诗中的语句,诗人幻想一个太平社会,却又明知道是不可能得到。诗人以上古社会的质朴自然反照出当时的社会,暗示出陶渊明对处于乱世的天下的忧患。

诗人归田之后,对农村的破坏现象也有所目睹,在其诗中也有鲜明的反映。如《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面对一片破败景象,诗人不由得感概“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但是,在虚无放达的背后,又何尝不隐藏着诗人对天下百姓悲惨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在诗人的晚年,生活尤其艰难。“老至更长机,菽麦实所羡。”“ 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这些诗虽然描述的是诗人自己的生活遭遇,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天下百姓的悲惨情景,流露出了陶渊明对百姓的忧患情怀。

永初二年,陶渊明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是,不论它充满怎样的幻想,都应当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或者说它的产生是离不开当时的现实基础。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百姓遭受着十分残酷的剥削压迫,繁重的徭役使百姓一年“殆无三日休停,至有残形剪发,要求复除,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妻娶。”⑤加上战乱和天灾,逼得百姓们“逃亡去就,不避幽深。”⑥所以,他写《桃花源记》时,必然要想到百姓逃亡的惨景。他幻想没有剥削压迫的桃花源,实际是为苦难者构设一个理想社会,并以此反照出现实社会的战乱、剥削、压迫、饥寒、困苦,以此委婉地表达出陶渊明对天下黎民百姓的忧患之情。

可以说,桃花源的理想社会,既是诗人坎坷人生的理想追求,他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同时还寄托了诗人对天下黎民百姓苦难命运的忧心。如果没有一颗心怀天下的心,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

原因探究:

一、 家庭的影响使他从小就具有了一些政治理想

    陶渊明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但是,他的家庭曾经也辉煌过。他的曾祖陶侃是历史上有名的人士,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官至都督八州军事,领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追赠大司马。梁启超评价他是“在东晋各位名臣里头,算是气魄最大,品格最高的一个人”。⑦他的祖父和父亲陶茂、陶敏虽然不如曾祖陶侃位高名重,但也都做过太守一类的官。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对他影响较大,是当时有名的文士,长期做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僚佐,最后官至桓温的长史。

   陶渊明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自然而然地会受到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渴望长大以后能像他的先辈们一样,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为家庭的影响,事实上,和所有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样,陶渊明从少年时代起就很想在人生和社会上干一番事业的。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翦。(《杂诗》其五)

这种理想这种志向几乎一直萦绕在他的脑际,即使在他仕途失败而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这种愿望仍常使他彻夜难眠,欲罢不能。这点,还可以从他的《命于》诗中找到例证: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

族以昌。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凤隐于林,幽人在丘。逸虬绕云,奔鲸骇流。天集有汉,眷

予愍侯。

于赫愍侯,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书誓山河,启土开封。 丞相,允

迪前踪。

浑浑长源,郁郁洪柯。群川载导,众条载罗。时有语默,运因隆窳。在我晋中,业

融长沙。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熟谓斯心,而

近可得?……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彻底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在诗中,陶渊明热情地歌颂了他们陶氏家庭的辉煌历史,赞美了他们陶氏先辈的武功德勋,固然在于教育儿子俨,希望他能成才。但又何尝不是他心中的伟大志向和人生目标呢?

    二、 儒家思想的影响让他从小就具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自汉朝董仲舒提倡“罢黔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入世的思想就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一直左右着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知识分子的命运。“学而优则仕”成为他们走向仕途,实现人生抱负的唯一准则。

尽管在魏晋时期《庄》《老》思想盛行,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的冲击。但在那个时期陶渊明不仅像一般的文人学习那样学习了《庄》《老》,而且更深入地系统地学习了儒家的《六经》,并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

因为“游好在六经”,使青少年时代的陶渊明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儒家的入世思想,立志要有所作为,以至于到了晚年他依然不能忘怀:

         忆我年少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翦。(《杂诗》之五)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杂诗》之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之十)

可以想象,风华正茂的陶渊明,是那么的富有理想、抱负,想望自己能如鸟儿一般展翅高飞,展示自己超越四海的远大志向。

    三、 仕途的失败使他走向田园,固穷守节

    在封建社会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往往成为知识分子宿命般的因袭与虔诚,使他们顺从腐败政治的扭曲,走向“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而它,主要表现在出仕上。屈原是如此,李白、杜甫是如此,苏轼是如此……。陶渊明也照例未能摆脱这条一贯的规律。

但陶渊明又与许多入仕的知识分子有所不同, 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性格与志趣。他生性高傲耿介,从不与世俗之徒为伍,对于那班为追逐名利而体现出毫无节义操守之俗人,他把他们称为“狂驰子”。在其志趣上,因受先辈和道家超然境界的影响,他从小便养成了“性本爱丘山”的志趣。

    一方面因为家境的困窘,一方面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陶渊明于29岁那年第一次出仕江州祭酒,但不久便因“不堪吏职”而解职归田。以后他时而归隐时而出仕,又陆续做过桓玄的僚佐、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之职。但都任职不久便辞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
上一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其实效性评价研究(北师大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