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
浅谈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教学论文),标签:语文教学论文大全,http://www.51jxk.com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由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诵、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四、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温故与学习新知识相结合
这里的“新”和“故”是相对而言的,可以趁热打铁,取本单元文章作比较,以求得到及时的巩固和消化。 很多课文在题材、立意、语言、技巧等方面存在着联系点。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理解趋向深入的同时,促进其比较思维和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即使有的文章学习时间相隔较长,但问题一旦抛出,也会自然促使学生迅速打开记忆之门,进行积极紧张的回顾和思考,这样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背景、立意、结构、方法、语言方面等作比较,都有助于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把对课文的理解推向更深的层次,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孔子就曾说过:“温故而知新”的话。学新温故,在训练求同辨异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对旧知的温习中获取新的启迪。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2、教读课与自读课相结合
新的课程教材,打破原有模式,分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按培养目标为线索组织单元。将一定的智能按一定的体系分解到各个单元中去,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同时通过教读、自读课型落实该体系中的一到几个问题。每一个单元都不是孤立的,单元内的课文都为完成单元的教学目标来设定,在能力形成中具体分工,而且分工不同。教读课文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而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选准突破点,而自读则是在点上深挖井;教读课文时教师要授之以渔,自读课教师要给学生授之以渔。教读是为教会学生学会自读,因此,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与教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通过教读,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从而促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实践证明,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3、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仅凭几节语文课,就想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这是很难的,也是不可能的。有人曾说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必须促进课内外的有效衔接。一是要带领学生直接走进生活去体验、感悟、印证。要教育学生一个大语文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这就是语文,让他们清楚语文无处不在,只要用心,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语文学生。二是要广泛涉猎。仅仅靠教材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阅读能力提高的可能。鲁迅说过:“大可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对这一点是有着广泛的共识的。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就充分体现这一点,并作了规定: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名著推荐与阅读”中列出了多部古今中外名著。
4、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训练相结合
正在使用的新教材采用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双线结构,但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思维很明晰;在阅读的过程中安排片断作文,在写作指导的同时又顾及课文。编者意图是很明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促读促写。“写”对“读”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模仿性的写还是创造性的写,它的前提都是认真审读原文、段,弄清原文的所用的表现形式与主旨意图,之后才能加以仿写。例如,在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之后,就写《老师的说和做》、《爸爸的说和做》等,学了朱自清的《春》,就写《复》、《秋》、《冬》等,这样的仿写,能有助于把握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与此同时,仿写还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心态和运思的揣摩,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以续写为例,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就续写《于勒叔叔回来啦》等,续文做到自然而巧妙,则是源于对原文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的悉心揣摩和定位,在续写的过程中这种认识往往会在得以继续发展。因此,续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文的阅读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因此写的进一步提高,自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有力地促进了写的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5、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语:总之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师生互动,在轻松、愉快、和谐、迁移默化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曾涛
上一页 [1] [2]
Tag: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