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论文加强分辨,强化规范(陈祥书)(教学论文)» 正文

加强分辨,强化规范(陈祥书)(教学论文)

[10-16 16:47:43]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8170

概要:第四,答题方法。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答题当然也不会例外。在具体答题过程中,比较实在和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抓关键词。如果能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进行广泛地联想,展开深入地思考,那就可能联想出画面来,思考出道道来。进而,找到答案所在,进行准确答题。二是前后联系。要想题目回答得好,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前后诗句进行联系,将上下诗句进行勾联。说不定在前后联系中就能“联”到答案,在上下勾联中就能“勾”出答案。三是上下比较。比较是最最重要的方法,不光用于答题,还用于其他许多方面。因为将上下诗句进行比较,就可能比出它们的相同之点,较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而相同之点就可能是答案要点,不同之处就可能是答题关键。如果能将三种方法综合使用,那就一定能提升答题水平,提高答题得分。请看《总复习•高中新学案》中的诗歌鉴赏题:阅读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然后完成第2题:简要赏析“雪暗”和“风多”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用来参考的答案为: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将士们冒雪

加强分辨,强化规范(陈祥书)(教学论文),标签:语文教学论文大全,http://www.51jxk.com
第四,答题方法。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答题当然也不会例外。在具体答题过程中,比较实在和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抓关键词。如果能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进行广泛地联想,展开深入地思考,那就可能联想出画面来,思考出道道来。进而,找到答案所在,进行准确答题。二是前后联系。要想题目回答得好,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前后诗句进行联系,将上下诗句进行勾联。说不定在前后联系中就能“联”到答案,在上下勾联中就能“勾”出答案。三是上下比较。比较是最最重要的方法,不光用于答题,还用于其他许多方面。因为将上下诗句进行比较,就可能比出它们的相同之点,较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而相同之点就可能是答案要点,不同之处就可能是答题关键。如果能将三种方法综合使用,那就一定能提升答题水平,提高答题得分。请看《总复习•高中新学案》中的诗歌鉴赏题:阅读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然后完成第2题:简要赏析“雪暗”和“风多”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用来参考的答案为: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将士们冒雪战斗、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就答题方法而言,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未能抓住关键词语“旗”与“鼓”来分析。因为“旗”与“鼓”具有特定含义,代表着军队;如果能抓住它们进行分析,一定会让分析更加到位,使答题更加准确。二是未能将“雪暗”句和“风多”句联系起来谈,只是讲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壮烈场面。如果能联系起来谈,那就是渲染了恶劣的环境,突出了唐军的英勇。因为只有“雪暗”,看不出环境恶劣;只有“风多”,也看不到环境恶劣;只有将“雪暗”与“风多”联系起来,才看得出环境恶劣。三是未能将“雪暗”句、“风多”句与前面的“牙璋”句、“铁骑”句进行比较。如果稍一比较,你就会知道,前面讲将士出征,包围了敌人,后面讲“雪暗”和“风多”,那显然是渲染了战斗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冒雪战斗的英勇。从答题本身来看,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不够规范。虽然指出了手法,但没有进行相应的归纳,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根据“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可归纳上升为:视听结合。虽然点出了手法,但没有分析其具体运用。如果进行分析,那应该分析为:“雪暗”句为视觉形象,“风多”句为听觉形象;二者结合,描写了将士们冒雪战斗、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虽然应该点出其作用或效果,但答案中就是没有点出。如果点明其作用或效果,那应该这样表述: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激烈。二是不够全面。其实,就表现手法而言,还应该有两点:其一是极力渲染。因为无论是“雪暗”句,还是“风多”句,都渲染了战斗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冒雪战斗的英勇。其二是物象典型。因为诗句中的“旗”与“鼓”具有特殊意义,象征着军队。通过它们,表现了将士们在军旗引领下的冒雪战斗,在战鼓激励下的奋勇杀敌。因此,物象不仅特别典型,而且还蕴涵深厚。
分辨了谁优谁劣,脑中就多了一把标尺;强化了规范意识,心中就多了一面明镜。而依据标尺去回答,就能去劣存优,让答题进入最佳;根据明镜去作答,就能中规合范,使答题臻于完美。如此说来,分辨优劣,强化规范;就能增强能力,提高水平;就能规范答题,减少失误。进而,就能赢得高分,提升成绩。如此美事,何乐而不为呢?
原载《苏州日报》(2010、1、11)

 

上一页  [1] [2] 


Tag: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
上一篇:“真情实感”与“真人真事”不能简单划等号(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