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的对比手法(教学论文)» 正文

浅谈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的对比手法(教学论文)

[10-16 16:47:43]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8661

概要: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运用层层对比手法,以反封建的观点,把现实中倒塌的雷峰塔认定为象征封建势力压迫人民的“镇压之塔”,对它的倒掉,鲁迅先生表示极大的庆幸和欣喜。文章先用雷峰塔的真景和虚名进行对比,名不副实,强调了对雷峰塔的憎恶,认为它的倒掉并不可惜。接着刻画温柔、聪明、善良、勇敢和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妇女形象——白娘娘。刻画了残忍、嫉妒、招是搬非、道貌岸然的封建卫道士——法海,指出对“镇压之塔”的倒掉,作者本人和人民大众一样都“欣欣然”。紧接着作者用和尚的本分与法海和尚的行径进行对比,剥开了法海的画皮,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封建卫道士的丑恶脸孔:他容不得别人的自由婚姻,只有按照封建道德、封建观念组成的家庭才是合理的。文章最后又用“当初”与“现在”,从时间的变迁,事态的发展来对比,指明白娘娘得到解放,法海和尚永远囚坐在蟹壳里的不同结局,揭示了一条历史的发展规律:人民一定胜利,封建势力必然崩溃,封建卫道士决没有好下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鲁迅杂文的对比手法与小说和散文的对比手法不加分析地等同起来,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从杂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比手法是

浅谈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的对比手法(教学论文),标签:语文教学论文大全,http://www.51jxk.com
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运用层层对比手法,以反封建的观点,把现实中倒塌的雷峰塔认定为象征封建势力压迫人民的“镇压之塔”,对它的倒掉,鲁迅先生表示极大的庆幸和欣喜。文章先用雷峰塔的真景和虚名进行对比,名不副实,强调了对雷峰塔的憎恶,认为它的倒掉并不可惜。接着刻画温柔、聪明、善良、勇敢和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妇女形象——白娘娘。刻画了残忍、嫉妒、招是搬非、道貌岸然的封建卫道士——法海,指出对“镇压之塔”的倒掉,作者本人和人民大众一样都“欣欣然”。紧接着作者用和尚的本分与法海和尚的行径进行对比,剥开了法海的画皮,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封建卫道士的丑恶脸孔:他容不得别人的自由婚姻,只有按照封建道德、封建观念组成的家庭才是合理的。文章最后又用“当初”与“现在”,从时间的变迁,事态的发展来对比,指明白娘娘得到解放,法海和尚永远囚坐在蟹壳里的不同结局,揭示了一条历史的发展规律:人民一定胜利,封建势力必然崩溃,封建卫道士决没有好下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鲁迅杂文的对比手法与小说和散文的对比手法不加分析地等同起来,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从杂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比手法是鲁迅先生形象化的思想,它“包含着猛烈的攻击阶级统治的火焰”(《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见《瞿秋白文集》第二卷988页),积淀着鲁迅杂文理性的内容。
鲁迅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面对着交织着正义与邪恶、新与旧、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种种矛盾的复杂社会,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看到积淀于社会尤其是人们心中的封建主义的毒害,看到了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和改造国民精神的迫切性。他面对着“惨淡的人生”,把自己全部的同情和爱给予了被剥削、被压迫、受欺凌、受侮辱的最下层的劳动人民,而将强烈的憎恨化为“投枪”、“匕首”,投向封建反动统治阶级及其走狗。在他的作品深层跳动着的是一颗躁动不安的心,他的口腔里涌动着的是愿望与现实极端矛盾而迸发出来的不和谐的音响,像一声声洪钟敲击着人们的心,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深沉的思索。他含着泪,用文学这把特殊的解剖刀,解剖着闰土们的麻木了的精神,解剖着孔乙己们麻木了的灵魂,刺激着人们的思想神经,唤醒了沉睡的人们,檫亮了人们的眼睛。他是高尔基草原故事中的勇士——丹柯,掏出自己燃烧的心,高高地举在头顶,照亮人们前进的路。在给国民麻木的神经针灸的同时,鲁迅先生又在无情地解剖着被扭曲的畸形社会和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封建卫道士们,揭开罪恶社会的假面具和卫道士们肮脏的灵魂,让藏在虚伪帷幕后面的一切丑恶大暴光,让他们露出反动派狰狞的真面目。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杰尔•查文的作品》见《别林斯基论文集》26页)。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的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决定于他个人的主观因素,同时还受到社会的客观因素的制约。显然,这种手法是鲁迅先生在生活中以泪眼凝视多灾多难的社会和人生,在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悲愤交结的特殊感受中凝结而成的,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的表现;是他胸中一团火在熊熊燃烧的方式。它让我们领略到作者阔大的胸怀。与鲁迅先生相比,屈原、杜甫作品里对比手法的运用,渗透着个人色彩的思想感情和不幸的遭遇,曲折而委婉地显露自己的爱憎之情。而与鲁迅同时代的郭沫若,他作品中对比手法,澎湃着纯真的热情,如波涛之汹涌,又如火山之爆发,给人以振奋,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但缺乏理智的冷静和思考。
总之,分析和研究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这是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对高中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对鲁迅诗歌的研究以及对鲁迅木刻艺术的探讨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深刻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他的思想、人格、精神世界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从而逐步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上一页  [1] [2] 


Tag: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
上一篇:关于高考作文准备的建议--与一位中学生网友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