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论文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正文

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8903

概要: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特别是文言材料,要在翻译无误的基础上多读,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等。然后,或者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或者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 根据图画材料作文。这种题型所提供给考生的是图画:或单幅图,或具有相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要求作文者在看懂图所表达的意思后作文。写作时在简单说明画面的基础上,重点对画面所表现的现象进行评判。福建考查的图画“父母的生日”,恩实市的《缺失》就是这方面的考察。根据音乐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形式就是根据播放的一段音乐论述你听后的感受,它是将听觉转变成文字的一个过程。这种材料作文的难度较大。一是要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二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中,此类命题还没有涉猎。请阅读下列材料,仔细审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1991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小儿科主任医师陈新民出国参加第三届小儿心脏病国际学术会议

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标签:语文教学论文大全,http://www.51jxk.com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特别是文言材料,要在翻译无误的基础上多读,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等。然后,或者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或者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
  根据图画材料作文。这种题型所提供给考生的是图画:或单幅图,或具有相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要求作文者在看懂图所表达的意思后作文。写作时在简单说明画面的基础上,重点对画面所表现的现象进行评判。福建考查的图画“父母的生日”,恩实市的《缺失》就是这方面的考察。
根据音乐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形式就是根据播放的一段音乐论述你听后的感受,它是将听觉转变成文字的一个过程。这种材料作文的难度较大。一是要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二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中,此类命题还没有涉猎。
请阅读下列材料,仔细审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1991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小儿科主任医师陈新民出国参加第三届小儿心脏病国际学术会议。他的论文获奖。来自五十四个国家的千余名专家、教授在会场等待他作学术报告。陈新民发现会议前厅悬挂的各国国旗中,竟没有五星红旗。他当即向举办单位严肃提出:“请先挂上五星红旗,我才进会场作报告!”大会秘书处在赔礼道歉后,马上挂起了中国国旗,陈新民满怀激情地在五星红旗下留了影,才举步进入会场。

[秘籍4]话题议论文的审题方法
话题作文自材料作文嬗变而来,它有自身的面目,也有自身的特点。其一,写作的范围趋向开放。话题作文常提供一个由头、一个范围,让写作者由此出发向外辐射,它具有写作思维的开放性和文章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其二,话题作文鼓励创新。由于话题作文有巨大的创作空间,因此有很大的创新性。其三,便于写作者张扬个性。话题作文能引爆写作者的写作欲望,在立意、选材和用语等方面更有利于个性的发挥。
话题作文有单一话题和材料复合话题两种。对单一话题的审题,首先要理解清楚话题的含义。如以“坚韧”为话题,我们要明确“坚韧”不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脆;也不是“宁折不弯,视死如归”的刚,而是不畏困难,不怕挫折,为了达到目的,甚至可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精神。如果把“坚韧”理解为“刚强”或“不软弱”,就会离题。
在审题时,还要注意,话题是写作的“范围”,不是写作的题目。要注意话题和你曾经接触过的题目间的细微区别,一旦看到试题似曾相识就去套用,就会出现失误。比如以“尝试”为话题时,要区分清楚它与“第一次”的细微区别才行。
材料加话题的形式,首先要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确定写作的主题和角度,还要弄清楚写作的要求。现在话题作文的考察,多是“材料+话题+要求”形。“要求”既是限制,又是启发;既是规定,又是启示,在审题时也要好好注意才行。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下象棋粗心大意,从而认识到骄兵必败的道理;给茉莉花浇水过量,从而认识干事情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道理;拿着菜谱炒菜炒糊了,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学骑自行车摔倒无数次,认识到成功来自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生活大小事,事事皆蕴理,只要有一颗敏锐的心,就能认识到生活中的道理。
请以“生活与道理”为话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题目自拟,约600字的议论文。
怎样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即文章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意”就是旨意,它指的是文章的主旨。《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曾说过:“以意为主,以文传意。”唐代诗人杜牧在《答庄充书》中有“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又有“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清代的学者王夫之的论述则更为精辟,他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的比喻更为新鲜。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古人所说的“自古文章意为本”这句话的含义了。不论是谁,在动笔写作之前,首先要解决立意的问题。
在写作的过程中,立意是文章的核心,是表现主题、确立观点、选取材料的“指挥部”。同时,立意也是处理写作中各个环节的标准和依据,无论是材料的取舍、布局的安排,还是表达方式的确立以及语言艺术的风格等,无不是由立意所决定的。
一篇优秀的文章,它的立意应该做到“健康、明确、集中、深刻、新颖”。

[秘籍1]命题议论文的立意方法
就议论文而言,命题作文的立意一般都会在题目中有所提示(或暗示),有的题目实际就是直接点明了主题,如《开卷有益》,这样,作文选材的范围也就相对比较明确,不会无从下笔。但是并非所有的命题作文都可以如此简单地立意,对比较复杂的命题作文,我们可以适当运用以下二个方法:
一、以小见大 突出中心法。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从比较大的政治、思想、社会背景中,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或问题本质的某一个侧面作为突破口。作者选定这个“点”后,不能忘了整体、全局,要从这个典型的局部“侧面开掘”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涵义,引伸出含义深广的主旨。从小处入手来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在写《论廉政》时,看到这样的题目,大家会很自然地想到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许多腐败现象,国家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行贿受贿、贪污挥霍,近年来,贪污受贿遭到查处、被判刑的案件屡见报端,廉政已不容忽视,党和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惩治腐败分子等。实际上,《论廉政》这个题目的核心内容是要求谈谈在当前形势下廉政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抓住了这一关键点,文章写作的内容也就很清楚了,应该包括廉政的必要性、廉政的意义、廉政的措施等方面。本命题的立意可以从执政党的角度来谈,写成“廉政建设的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地位的大事,因此党和政府必须严厉打击腐败犯罪,加强立法及宣传防止腐败继续滋生、蔓延。”也可以从领导、干部等个体的角度谈,写成“廉洁行政是每个国家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素质),党员干部应该带头遵纪守法,为人民服好务。”当然,应试者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谈。 
二、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大家都是以其独特的逆向思维,使作品的立意不俗,文章常新。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反古人悲秋叹秋之情,写出了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咏秋名作《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古人常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叹息,而叶剑英元帅却写道:“老夫当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些例子堪称逆向思维的典范。在作文中,很多同学苦于作文写不出新意,其实如果在写作中善于运用逆向思维,那么文章就会产生全新的思想和观点,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秘籍2]引申型命题的立意方法
引申型议论文的写作,要借助发散思维,因此引申型议论文的立意,也要借助发散思维。我们姑且把这种方法简单地叫作“先散后聚”法。这种方法是将命题这一“点”作为一个发散源,由此发散出与之有关的众多素材和信息。比如“圆”。我们将“圆”作为一个点,由此延伸出众多相关的信息:从表面上看,“圆”有它固有的形状,但同一个“圆”在不同的人的眼中却有不同的意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圆”的“朦胧性”让我们想到一种处世哲学——“圆滑”;从圆形在生活中的表现来看,圆形物体随处可见,家人的团圆——“美满”;事情的成功——“圆满”;美梦成真——“圆梦”等。这样一发散,信息就丰富了,立意的范围也相应小了,也就便于立意。
我们还可以运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来立意,把一个旧的故事,赋予新的立意,从而达到新颖的目的。我们只拿大家熟悉的“三个和尚吃水”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一个考生从合作者的角度来写,把三个和尚运水的途径分成三份,利用传递的方式来运水,结果谁也干活,谁也能得到休息,工作效率比较高;另一考生从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引入了竞争机制,谁挑的水多,中午谁的饭菜好,调动了三个和尚的积极性;第三个考生则从技术革新的角度来思考,三个和尚利用当地竹子的资源优势,把竹子打空连结起来,一头架在泉水的上头,一头接到寺院里,三个和尚之一提水,之一倒水,之一休息,轮流干,谁也不累,也省了路途的劳累,还提高了效率。
还可以从多角度联系实际来立意。如“失街亭”:从诸葛亮的角度——赞执法如山的精神;从马谡的角度——言过其实,刚愎自用的危害;从用人角度——与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贤在前;从蜀魏相争的残局角度——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
上一篇: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