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论鲁迅的语言艺术» 正文

论鲁迅的语言艺术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650

概要:如果同《都柏林人》里的作品相比较看共同点,这篇小说还可以说是描写在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中普通人精神方面的突然变化,一种突然的“精神顿悟”。作品中的人物在这种“顿悟”中突然看到自己,看到了自己根据社会习惯一直信奉的道德观念、对整个生活秩序的观念在某些看似微小却暴露生活真相的事件中是如何的不堪一击、窘相全露。读者更在这些画面中看到这些人们在突然发现生活真相后无力面对,竭力用各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安慰自己,最后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遍虚伪。《都柏林人》的风格特点,前文已说明是淡化故事人物只描摹气氛,《明天》与此相合,但还有一大特点是描写那些日常微小事件中人们突然的精神变化,于《弟兄》相合。《阿拉伯集市》是最明显突出这点的。儿童“我”在意识初萌的年月对邻家姑娘产生了狂热的爱情,好不容易找到去阿拉伯集市替她买物品的机会,试图借此表达自己对她的如司格特传奇文学中骑士对贵夫人般的爱慕和忠诚。但一个孩子的爱情在别人的眼里是无足轻重的,在舅舅的粗心大意中他错过了去阿拉伯集市的时间。其实即使买到了也不能改变什么,他的爱情在周围的人群中始终是无足轻重的,邻家姑娘也不会注意一个小孩。在没赶到集市

论鲁迅的语言艺术,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如果同《都柏林人》里的作品相比较看共同点,这篇小说还可以说是描写在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中普通人精神方面的突然变化,一种突然的“精神顿悟”。作品中的人物在这种“顿悟”中突然看到自己,看到了自己根据社会习惯一直信奉的道德观念、对整个生活秩序的观念在某些看似微小却暴露生活真相的事件中是如何的不堪一击、窘相全露。读者更在这些画面中看到这些人们在突然发现生活真相后无力面对,竭力用各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安慰自己,最后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遍虚伪。《都柏林人》的风格特点,前文已说明是淡化故事人物只描摹气氛,《明天》与此相合,但还有一大特点是描写那些日常微小事件中人们突然的精神变化,于《弟兄》相合。《阿拉伯集市》是最明显突出这点的。儿童“我”在意识初萌的年月对邻家姑娘产生了狂热的爱情,好不容易找到去阿拉伯集市替她买物品的机会,试图借此表达自己对她的如司格特传奇文学中骑士对贵夫人般的爱慕和忠诚。但一个孩子的爱情在别人的眼里是无足轻重的,在舅舅的粗心大意中他错过了去阿拉伯集市的时间。其实即使买到了也不能改变什么,他的爱情在周围的人群中始终是无足轻重的,邻家姑娘也不会注意一个小孩。在没赶到集市这件小事上,一个都柏林儿童感到了爱情的幻灭,在精神上失去了童贞。《泥土》描写一个性情温厚的老小姐玛丽亚在万圣节夜晚赶去一个过去的养子家庭里过节的故事。老小姐在内心深处渴望爱情,还幻想着会有男人对自己发生兴趣,但爱情明显与她无缘。在电车上遇见了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交谈了几句,在矜持的背后她甚至有些陶醉于自己仍然能吸引男人。在养子家里她小心翼翼地和大家交谈,生怕让别人不高兴。而她的养子在这个节日里也特意想让这个老姑娘开心,但在他的同情背后却有一种无意的别样的冷漠。这些矜持、陶醉、小心翼翼、冷漠揭示了一个都柏林社会普通老姑娘的凄凉处境。《都柏林人》里的这些故事同《弟兄》一样,都是从那些微小的事件中取材,在这些微小的被普遍忽略的生活细节中见出了人们真正的精神变化。

我们可以从文学的根本目的方面来看各种文学风格的演变。文学的目的是什么呢?爱默生说开普勒辛勤观察并记录太阳系里的天体变化几十年如一日,为人们描绘出天上星星的运动轨道,理应得到人们赞扬,而那些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观察并记录人类心灵变化,为大家描绘出人类精神运动轨迹的文学家们也应得到人们赞扬。这段话我始终铭记在心。文学的目的始终是描写出人们的精神,记录人类心灵变化,刻画社会精神变化轨迹。以故事为特征的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尤合这种目的。小说通过描写人们在各种事件中的表现、变化来表现精神。但并不是什么事件都能表现人们的精神,在大多数事件里人们随习惯而动,根本无精神可言,只有那些确和人们的精神变化相关的事件才能表现精神。传统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不同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归纳为选用事件的不同。传统文学选用的事件总是显得“大”,有“因为所以”,和国家民族道德等大观念有联系,最典型的是古典文学中的各种神话史诗。而现代派文学选用的事件却特别“小”。这是因为在传统文学的时代,个人和社会联系大,真正的精神变化确实在那些“大”事件中最能表现,而在现代派文学的时代,个人和社会已经接近完全分裂,人们的真正精神变化和那些大事件完全无关,只存在于那些微小的、“无意识”的瞬间里。譬如《尤利西斯》,被认为一大特点是无故事,并不是说真的没有故事,布卢姆和斯蒂芬在普通的一天中遇到的那些生活细节都是故事,在我们看来是真正的“故事”,因为那些看似微小琐碎的生活细节才和人们真正的精神变化息息相关,而那些传统的故事在这个时代里都是些和人们的精神变化无关的伪故事伪情节。文学的形式虽然随时代精神状况而变化,内在的精神却是永远不变的。现代派文学在形式上的反传统是对真正的传统文学精神的继承。

以上的关于鲁迅作品和欧洲现代派文学的一些比较,出发点都是鲁迅作品里的一些特点,而后寻找现代派文学中一些与此相似之处。实际上这些作品各有自己的风格,《一颗淳朴的心》、《都柏林人》、《明天》中虽然有“无知无觉”的共同点,各种“无知无觉”并不相同。《都柏林人》里的“无知无觉”和“在微小事件中见精神变化”的特点也绝不是可以分开的,这两个特点和别的一些特点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独特的《都柏林人》,但这里只是借他们的特点谈鲁迅的特点,就不论这些,并且为了同《明天》和《弟兄》分别比较,还在《都柏林人》中分割出了两个本来不该分开的特点。若再详论从“无知无觉”中引申出的“去掉故事人物描写氛围”的特点,福楼拜和乔伊斯还不是最典型的,曼斯菲尔德的一些作品和海明威早期的一些创作更具典型,但他们和鲁迅的差别更大,因此只取各方面都比较接近的《一颗淳朴的心》和《都柏林人》来作比较。

从《弟兄》和《都柏林人》的一些比较里我们还能看出两位作者创作取材时的一些共同特点。《弟兄》里的生病故事取自鲁迅和弟弟周作人的共同生活中周作人的一次生病经历。也是一开始以为猩红热而后发现只是出疹子。据各种回忆,鲁迅那时就跟《弟兄》里的哥哥一样着急。鲁迅是否也像作品里的哥哥一样因为可能即将面临的生活困境在内心里背叛了弟弟呢?那时鲁迅并无自己的子女,生活也并不如《弟兄》里描写的那么窘迫,自然不会如作品里的哥哥那么想。他把这件事推到一种更为普通的环境里,经济状况远比他们兄弟窘迫的一对寻常知识分子兄弟里,设想着那些更为普通的人们遇上了这件事后面临的处境,于是写成了《弟兄》。《伤逝》的取材也是一样。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自然没有《伤逝》里那种青年人的的盲目、热烈,也没有遭到《伤逝》里那样的悲惨下场。他把他们之间的爱情推到一种更为普通的境地里,设想着如果是一对普通的青年男知识分子和试图反抗旧家庭的少女之间的私奔,他们即将面临的处境,写成《伤逝》。乔伊斯在《伊芙琳》(《都柏林人》中的一篇)里的取材方法也是如此。后来成为他终生伴侣的都柏林街头普通女工之一娜拉跟随他离开了爱尔兰去寻找新的生活,并没有《伊芙琳》里那种留念和后悔,乔伊斯却把他妻子的例子推开去,想到了那些更为普通的爱尔兰少女面临这种离开时可能面对的处境,于是在两人私奔后不久,写下了《伊芙琳》。《薄雾》里的生活窘迫的文人小钱德勒遇到过去生活落魄而今靠着精明头脑在伦敦新闻界已发财走红的朋友,一边羡慕一边又小心翼翼地试图保持一个小文人的体面。这篇小说的取材应该来自乔伊斯自己遇见过去的一个朋友时的场景,末尾在孩子哭声中阅读诗集的场景更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乔伊斯自己当然不至于如此浅薄虚荣,但他并不写自己,而是把这个场景推广到那些更普通的文人和朋友的相遇,于是写下《薄雾》。两位文学家创作取材时的这些共同点,同本文谈的文学风格之间并无什么大的联系,只是偶有所感,权且记下一笔。

类似的社会气氛和作者本身类似的感受使鲁迅和欧洲的现代派文学家们在创作中出现了类似的倾向。鲁迅和他们都身当各自民族的精神极度衰退期,曾凝聚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早已当然无存,正如曾带给欧洲生命力的基督教信仰在欧洲也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各种窒息人们生命力的世俗成见、虚荣心在冒充过去的文化和信仰。而鲁迅和乔伊斯的处境又尤其相象,在民族的真正文化、信仰都已消失的同时,各自民族又正面临着外族统治,人民起来追求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同时却面临着没有多少真正的精神可以拿来支撑自己的困境,他们都曾对各自民族的复兴寄予厚望,也同时看见了普遍的精神缺乏使民族复兴终归于失败的现实,感受到在无精神的民众里是无从产生任何希望的。鲁迅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乔伊斯则目睹了爱尔兰独立运动领袖帕内尔因民众们陈腐的社会道德偏见被逼死后独立运动沦落为政客争权、民众们的思想越加陈腐的现实。这些相同的社会气氛和作者相同的一些追求使他们的创作出现了共同点:描写这些生活在过去的民族精神消失后留下的尸体——陈腐道德偏见里的人们、“无知无觉”的人们。他们的不同点在于爱尔兰社会连同欧洲社会虽然精神衰退,都是“有声”的,精神变化的每一步都有各代的文学家们来记录,乔伊斯并不是孤立的,他创造的完美的现代派文学典范的背后是历代欧洲文学家们的一步步努力,乔伊斯集历代的浪漫主义到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大成才创造了全新的现代派文学典范;而中国却始终是“无声”的,只是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民族的入侵猛然爆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鲁迅没有任何前人的努力可以继承,文学创作从作品如何取材、立意、布局到具体的语言几乎是纯粹的白手起家。虽然精神方面继承了欧洲,语言方面继承了先秦文学、汉唐译佛经里一些仍有生命力的部分,但如何融欧洲的文学精神和本民族上升时期的一些原始生气于同欧洲和古代中国的生活完全不同的中国二十世纪初的现实生活,对他而言无任何人可以借鉴,真正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头开始、白手起家。他的一生经历了相当于欧洲几百年的思潮变动,从青年时代激扬热烈的浪漫主义理想到后来的接近于象征主义风格的绝望反抗和接近于现代主义风格的漠然淡视,各种阶段都在他作品中留下了影子。他的作品的风格可以说是吸收欧洲几百年慢慢演变过程中的各种文学风格,独成一家。我们可以说他的具体某篇作品主要是倾向于何种风格,但其实几乎所有作品里都同时交错着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的各种特点。《阿Q正传》里主要手法是现实主义的,但如若去除了阿Q本身的精神胜利法,用一个更为普通的闲人来代替,这作品在刻画氛围上同《明天》将是一样的效果,已带有现代主义的倾向。《孤独者》和《长明灯》中有象征主义的倾向。《铸剑》作为他象征主义风格的集中体现,开头末尾却是完美的现实主义风格描写。

上一页  [1] [2] [3]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鲁迅《呐喊》读后感
《论鲁迅的语言艺术》相关文章
  1. 论鲁迅的语言艺术
  2. 论鲁迅的语言艺术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论鲁迅的语言艺术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论鲁迅的语言艺术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论鲁迅的语言艺术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论鲁迅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