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笔者上《石钟山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一文,抓住课文“疑(思)—察(行)—理(思)”这一条线索,设置大量问题让学生解答,这一些问题,呈梯级状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极富思辨性。如“同是疑,作者对郦说和李说态度有何不同?”(一为疑惑,二为怀疑);“作者持此不同态度的根据何在?”(一为实验,一为常理)……学生不仅解答了“疑”的不同,而且还创造性地发现了“笑”的不同(文中有三“笑”),课堂以讨论为主,学生思维活跃。求的则是思辨美。这里重点说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笔者工作多年,听过多堂教学公开课。不要说一般的小范围公开课,就是省一级的语文评优课,也存在着许多教师用语上的不足,具体表现为:(1)语言的浪费。有的教师好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甚至成了口头禅,造成了语言的浪费。有一堂课,末20分钟内,教师问了53个“什么”、“怎么样”。语言的浪费,也是时间的浪费。(2)语言的游戏。有的教师喜欢说上句,让学生接下句。如“表现了什么?”(主题);“体现了什么”(精神);“心想什么?”(事成);“梦想怎么样?”(事成)。这些问题,完全可以改成由教师直接说
袁卫星:语文课堂应该归真求美移情,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笔者上《石钟山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一文,抓住课文“疑(思)—察(行)—理(思)”这一条线索,设置大量问题让学生解答,这一些问题,呈梯级状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极富思辨性。如“同是疑,作者对郦说和李说态度有何不同?”(一为疑惑,二为怀疑);“作者持此不同态度的根据何在?”(一为实验,一为常理)……学生不仅解答了“疑”的不同,而且还创造性地发现了“笑”的不同(文中有三“笑”),课堂以讨论为主,学生思维活跃。求的则是思辨美。
这里重点说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
笔者工作多年,听过多堂教学公开课。不要说一般的小范围公开课,就是省一级的语文评优课,也存在着许多教师用语上的不足,具体表现为:(1)语言的浪费。有的教师好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甚至成了口头禅,造成了语言的浪费。有一堂课,末20分钟内,教师问了53个“什么”、“怎么样”。语言的浪费,也是时间的浪费。(2)语言的游戏。有的教师喜欢说上句,让学生接下句。如“表现了什么?”(主题);“体现了什么”(精神);“心想什么?”(事成);“梦想怎么样?”(事成)。这些问题,完全可以改成由教师直接说出,何必让学生磨嘴皮子。(3)语言的折磨。有的教师会提一些让学生根本难以回答的问题,造成课堂的紧张和沉闷气氛。如上《项链》一文,教师在归结全文,揭示主题的时候,问了两个问题。一是“这项链是项链吗?”;二是“玛蒂尔德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学生无一能答,教师揭示答案:一是锁链,二是甜甜的梦。真正匪夷所思,怪哉怪哉!
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认为启发式教学必需提问,问得越多,也就意味着师生双边活动开展得越好。殊不知,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意表达的简洁性优于复杂性,讲其必讲,不在多少;生动性优于启发性,启发性不一定体现在提问上,讲解也可以启发。
笔者以为,考察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口语能力,或者说语言美不美的因素有几条:①速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快慢,而是敏捷和应变能力。②深度。教学用语的评估性和批判性。③广度。教学用语的广博性和逻辑性,形成教学目标的辐射。④美质。体现出教师生命的魅力,人格的魅力。⑤情感。如于漪所言,不开口不动情,不动情不开口。
但上述因素都应当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所必须的语意表达,同时也应当结合于教师个性特长。如有一位教师在分析《荷塘月色》艺术特色时,随口吟出几句:
月色迷蒙先生
用平平仄仄的脚印
将月色溶进荷塘
荷香便琴声般自那夜
漂游至今一片心境
洗濯着少年的梦呓
短短几句,再现了《荷塘月色》的美学氛围,表现了教师与作者同频共振的情趣,唤醒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移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65页)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全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②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情感不是说来说来,说有就有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生理、心理机能都是属于自己的,既不能“玩假的”,也不能受到别人指挥。
非洲有一种职业“哭丧婆”(专替丧事哭泣的职业女性),她们的哭泣是受雇于丧事的主人的。但即便如此,她们的“情感表象”也依然是受她们自己的心理支配的,而她们的真正情感也并未启动。所以痛哭失声了两个小时,“哭丧婆”们领到钱在餐桌上依然可以大吃大喝,谈笑风生。而办丧事的主人却已经是一两天水米不进了,因为他们对亲人的死动了真情。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应当说是让师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动真情”呢?让我们试着引进“移情说”:
移情说是西方美学家从审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审美的移情作用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感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③简言之,它是把审美活动中凭借情感的牵引将自己移入观赏对象从而物我合一,接受特定情境中的刺激信息,以获得具体的审美喜悦的过程。再简单一点说,它是形象化地表现情感活动的一种极为常见的方法。如我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的“比兴”、亚理斯多德修辞学中的“隐喻”,其实都是“移情”。
对于课文中本身就是“移情”的描写,教师要加以点拨,以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移情”手法言志、传道、抒情。
有位老师上《庖丁解牛》(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时,学生提出有几句话难以理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为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位老师立即在黑板上写下王国维写的三句话作类比“移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境界,可和“所见无非牛者”相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界,可和“未尝见全牛也”相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界,可和“官知止而神欲行”相比。
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自己亲身经历来理解,深入体验这三种不同的思想境界。有的学生就说:“我们开始学英语,因为起早贪黑地读,满脑子都是英语单词和字母,看到暖气管就联想到‘M’,见人切西瓜就想到‘D’……这里是否是‘所见无非牛者’?”另有学生说:“我开始学拉胡琴,琴声就像杀鸡杀鸭一样难听,人人都讨厌。我不管,照常拉。这时眼睛盯住琴弦,嘴里念着‘5’‘6’入睡了,有时手指还在动,真是有些苦苦追求。待到略成腔调之后,就不用眼睛看琴弦了,手指也熟练多了,心里在想着怎样拉得和谐、优美。这似乎在‘控制’。现在可以自由地拉,拉出感情来,还能自拉自唱,这似乎接近‘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了吧!”
学生的发言激起了大家的情思,引起不少联想。老师借势也说了语文教学经历的三种境界:一、教师讲学生听效果不佳;二、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略有成绩;三、学生自学自得教师引导点拨,效果最佳。教师的这番话博得学生的喝采,整个课堂成为师生畅谈共同追求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三种境界亲身体会的场所。④
运用“移情”手法进行情感熏陶,关键是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对客观事物某一特征有深刻感受和确切认识的基础上,找到最佳的激发点。
笔者在上《一碗阳春面》的时候,让学生唱起《爱的奉献》和《好人一生平安》的歌;上《沁园春•长沙》,让学生当“导演”设计镜头,“拍摄”词TV;上《祝福》,让学生围绕着“谁是凶手”的问题展开“法庭辩护”;上《屈原》,让扮演郑詹尹的学生揣一纸“密令”,扮演婵娟的学生怀一卷《橘颂》……印象很深的是,笔者在上日本作家栗良平的短篇小说《一碗阳春面》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感人语句,读一读,并联系自我谈一谈体会。小说描述的是母子三人面对艰难生活而不屈服,在充满喜庆的大年夜“头碰头”吃一碗阳春面的故事,感人之处很多。有一位学生由母子三人的穿着(母亲是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孩子是崭新的运动服),讲到自己每到新年都要穿上新衣坐到母亲膝前,回答母亲提出的“我有白头发吗”的问题,用一句“没有”赢得母亲快乐的一笑。今年春节,母亲的白头发骤然增多,儿子一时竟不知怎么回答……学生是哽咽着说完这一切的。讲完后,偌大的阶梯教室鸦雀无声,有不少听课教师掏出了手帕,许多女生掉下了眼泪。水到渠成,我让大家唱起卡拉OK《好人一生平安》,200来位听课教师和学生一起自发起立,动情高歌!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应当是教情、学情、文情三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储情于胸,并用激情导入,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最后融情入理。
综上所述,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归真、求美、移情乃其根本,也是其旺盛的生命力所在。
注:
①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②《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29页;
③曹兴戈:《披文入情,缘情探美》,《江苏省中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选》,第22页;
④《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第58-59页。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