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曹操不仅仅是“运筹帷幄”的帅才,而且也是披坚执锐的勇士。在其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多次亲自挂帅,出生入死,百折不挠。讨袁术时,攻城不利,他亲临前线到城下督促将士搬土运石,填壕塞堑。当有人退却时,他果断执行军纪,杀一儆百,并亲自下马,参与填沟坑,激励将士奋勇争先。“赤壁之战”是其一生最大败迹,但他并未一蹶不振,败后回北方,又重振旗鼓,休养生息,不久便又军威大振。三国鼎立时,蜀国诸葛亮七出祁山,面对蜀兵咄咄逼人之势,他采取主动防守战略。因时制宜,以静制动。这一防守战略,既给人民以休养,更重要的是以退为进,是更大的进攻,吴蜀两国被迫以进攻自卫,力量逐渐消耗。魏国反而越来越强,为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作为军事家、政治家,曹操敢想敢说敢干敢当。乱世之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长期征战中,功勋卓著,由于功高震主,权势愈大,汉献帝疑忌也愈重,面对公卿士大夫集团诽谤猜疑,他不畏人言,并未激流勇退,公开宣称自己不会主动交出兵权,退出政团,认为天下没有他便会大乱,人民便会遭难,这与刘备假惺惺正好形成鲜明对照,刘备当初兵败长坂,无立足之地,心中想据荆州,却口口声声说是兄刘表之地,不敢据,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杨润清,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曹操不仅仅是“运筹帷幄”的帅才,而且也是披坚执锐的勇士。在其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多次亲自挂帅,出生入死,百折不挠。讨袁术时,攻城不利,他亲临前线到城下督促将士搬土运石,填壕塞堑。当有人退却时,他果断执行军纪,杀一儆百,并亲自下马,参与填沟坑,激励将士奋勇争先。“赤壁之战”是其一生最大败迹,但他并未一蹶不振,败后回北方,又重振旗鼓,休养生息,不久便又军威大振。三国鼎立时,蜀国诸葛亮七出祁山,面对蜀兵咄咄逼人之势,他采取主动防守战略。因时制宜,以静制动。这一防守战略,既给人民以休养,更重要的是以退为进,是更大的进攻,吴蜀两国被迫以进攻自卫,力量逐渐消耗。魏国反而越来越强,为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作为军事家、政治家,曹操敢想敢说敢干敢当。乱世之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长期征战中,功勋卓著,由于功高震主,权势愈大,汉献帝疑忌也愈重,面对公卿士大夫集团诽谤猜疑,他不畏人言,并未激流勇退,公开宣称自己不会主动交出兵权,退出政团,认为天下没有他便会大乱,人民便会遭难,这与刘备假惺惺正好形成鲜明对照,刘备当初兵败长坂,无立足之地,心中想据荆州,却口口声声说是兄刘表之地,不敢据,后来还是占了荆州。赤壁之战后,东吴欲讨荆州。他不想却以哭为掩护,一致采用拖延战术。后来西川请他抵抗张鲁,张松献地图,为他兵进西川提供大好机会,他想以此地图霸业,却口口声声,假仁假义说是:“不忍取之”这种口是心非的行为反衬了曹操的光明磊落。
三、多样复杂的奸雄曹操
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非常佩服他。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哪一个评价是准确的呢? 但是当我们弄清楚曹操的历史形象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历史形象它也不是那么好弄清楚的。比方说,民间都说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欢曹操。苏东坡就讲到,在北宋的时候,民间有很多说书的,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那么说明至少在北宋的时候,曹操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人喜欢呢?他又干了些什么不讨人喜欢的事呢?那么也无非是三条: 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那么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但是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的英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找到很多好的东西,也就满足了,并不要找到数字式的完美的毫无瑕疵的东西”《车尔尼夫斯基选集》上卷第4页。评价他,要把他放在东汉末年统治者腐败,社会动荡,人心思定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是时事造就他成了英雄,所以他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特定阶级地位中形成的烙印。他的身上,体现出一个大“奸”不为过,对于曹操其人,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
(一)奸而不恶。先说曹操的奸诈,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绍在战争中发生的一件事。这场战争打得非常地艰苦。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军粮已经不多了,没有粮食这个仗是打不下去的,曹操这个时候实际上是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个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曹操光着脚冲出去以后,抚掌而笑,说哎呀呀呀,子远你来了,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问曹操:“你的情况怎么样啊,军粮尚有几何?”曹操说:“呵呵呵,这个我的军粮很充足啊,足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见到老朋友都不说老实话,说实话吧,再给你一次机会。曹操说:“哎呀这个,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说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我告诉你,在某某地方袁绍藏了一批粮食,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你可以过去,你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烧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 ”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袁军一看,来了曹军烧粮食,当然也拼死奋战,当时情况非常地紧张。曹操左右的人跑过来说,曹公,敌人来了。曹操说,慌什么?敌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说这话,上。然后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光,从而扭转了这个局势。
小说中描绘曹操如何专权,对汉献帝不敬,对汉室宗亲不敬,但他没损害老百姓利益,没有阻碍社会进步。正由于汉献帝懦弱无能,汉室衰落,才导致群雄四起军阀混战,战乱让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曹操借乱世兴义兵,平定诸侯,给人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虽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凭他的势力让汉王朝又延续了几十年,他损伤的主要是奄奄一息的刘汉末代王朝的体面,李卓吾在《强臣论》中说的很合乎曹操的专权,汉献帝有能力平定军阀混战吗?肯定是不能的,所以在老百姓的眼里,谁让他们安居乐业,谁就是英雄,曹操能在军阀混战中成为霸主,与人心所向分不开,尽管他是“奸雄”,但在百姓眼里并不可恶。
(二)曹操的残忍与宽容。在这一方面,曹操做的太绝,谋刺董卓事败出逃,被吕伯奢收留,吕家连夜准备磨刀杀猪买酒款待,曹操因疑心主人有害己之心,不管男女,连杀八口人出逃,路遇吕伯奢买酒回来,就说正在杀猪请他返回。他明知道杀错了人,却仍追杀吕伯奢,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后来成为政治家的名言。在用法上,他过于重,有犯必杀,甚至杀错了许多人,有滥杀无辜之嫌,尽管是帝王集团利益之争逼使他痛下杀手,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其多疑、残忍的本性,不过在乱世,他用重刑确实起到震慑作用,稳定了自己的地位。
但同时曹操也是一个很宽容的人。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找了一个文人,叫做陈琳,起草一篇檄文。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曹操的祖宗骂起。后来袁绍打败了,陈琳做了俘虏,下面人把陈琳抓到曹操跟前,曹操说:陈琳啊,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骂我就算了嘛,你骂我父母干什么,我父母又没得罪你,不好吧!陈琳说,对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做你的笔杆子吧。陈琳以后就成了曹操的笔杆子,所以曹操是很宽容的。
(三)他善于玩弄权术。如在执行军纪中,割发代首,哭泣死敌袁绍,礼葬关羽首级等,但这并不失为一个政治家成熟的表现。自古以来,政治家要想在权利之争,利益之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懂得玩弄权术,玩弄权术是所有政治家不可缺少的政治手段。在这一方面他们的差异只不过是高明与拙劣之分,我们不能因曹操善弄权术而贬低他。因为他毕竟不是平民百姓。而是治乱世的能人。因为“某种弱点只适合某种个性”(布孔洛《外国作家创作经验》第456页),战士毕竟是战士,有缺点的战士还是战士。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过:“罗贯中的成功之处在于揉百家之言而合成曹操这一形象,在曹操这一形象中,雄才大略和奸诈狡猾有机地融为一体”。
总之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苏东坡曾说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而且他奸诈一生,最后归于真实,但是我对苏东坡先生一贯尊敬,对于他这句话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这恰恰表现出曹操的大气。曹操能够如此地本色,说明他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英雄是很狡猾的,很奸诈的,因此是奸猾的英雄,简称奸雄。而这个奸雄呢,又是非常可爱的,所以我认为对曹操的评价就是这五个字——可爱的奸雄 。
从以上看,曹操的形象是复杂多变的。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时,不是走两个极端:尽善或大恶,而是从客观工作的角度,从多方面把人物性格,特征表现出来,使人物形象得以丰满。他是东汉末年军阀的矛盾焦点,又是三国鼎立的最重要一足,抛开历史的偏见,曹操是历史时代的英雄。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中,有分有合,但统一、发展是历史发展趋势,为西晋统一中国奠基了基础。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他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前进功不可没,所以我们今天不能抱着偏见,片面说其好或者说其坏,要用辨证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