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5“反文本”反掉的是什么呢?它当然反掉了对文本的僵化的理解、一元化的解读,但是,它同时也反掉了阅读教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承认文本的客观性,承认文本对阅读的前提性的意义,这是阅读教学之所以必要、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如果不承认文本的客观性和前提性,那我们根本就不需要阅读,不需要阅读教学了。因此,反文本反掉的实际上不仅仅是文本而是阅读,是语文,是语文教学。3.“无中心拓展”批判3.1陈军老师曾听过一堂课,课文是《春》,先听音乐,再看画面,后朗读,最后讨论,教学似乎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接下来就是拓展了。老师说:其实,描写美好春天的不只是朱自清先生,还有巴金、鲁迅,中国、外国,古诗、散文小说;还有电影,电视,流行歌曲,舞蹈;还有春天里的民间习俗……”②然后带领同学们再看图片、听音乐、朗诵诗歌、唱《北国之春》和其他流行歌曲,直到下课。下课后教师的教学总结是:“现在不是要推进拓展型课程吗?我用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拓展,自我探求,自觉领悟,最后达到自我创造的目的。”现在看来,这种“拓展型”的教学越来越多了。有一回我听一堂《宝玉挨打》的公开课,任课教师别出心裁把
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上)──评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中的几种倾向,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2.5“反文本”反掉的是什么呢?它当然反掉了对文本的僵化的理解、一元化的解读,但是,它同时也反掉了阅读教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承认文本的客观性,承认文本对阅读的前提性的意义,这是阅读教学之所以必要、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如果不承认文本的客观性和前提性,那我们根本就不需要阅读,不需要阅读教学了。因此,反文本反掉的实际上不仅仅是文本而是阅读,是语文,是语文教学。
3.“无中心拓展”批判
3.1陈军老师曾听过一堂课,课文是《春》,先听音乐,再看画面,后朗读,最后讨论,教学似乎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接下来就是拓展了。老师说:其实,描写美好春天的不只是朱自清先生,还有巴金、鲁迅,中国、外国,古诗、散文小说;还有电影,电视,流行歌曲,舞蹈;还有春天里的民间习俗……”②然后带领同学们再看图片、听音乐、朗诵诗歌、唱《北国之春》和其他流行歌曲,直到下课。下课后教师的教学总结是:“现在不是要推进拓展型课程吗?我用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拓展,自我探求,自觉领悟,最后达到自我创造的目的。”
现在看来,这种“拓展型”的教学越来越多了。有一回我听一堂《宝玉挨打》的公开课,任课教师别出心裁把家长请来一起上课,首先是请一位学生把宝玉挨打的故事说了一遍,然后匆匆进入“拓展”:先让学生说说自已是不是曾挨过打,然后请家长说说为什么要打孩子,最后请大家讨论“打”是不是一种教育孩子的好办法,最后还请了一位专家发言大讲了一通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课后教研员评课,说得最多的就是“拓展”二字。还有一位教师上《项链》,课上完,让学生“拓展”:“假如项链没有丢,假如项链丢而复得,结果会怎样?”最“精彩”的“拓展”很快出来了: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便萌发了复仇的心理,先是雇私人侦探找了丈夫路瓦栽的不是并与之离了婚,然后是充当佛来思节家的第三者,十年之后,小说中她与佛来思节夫人见面时的身份自然和原作掉了个儿。还有一回听一位教师教《曹冲称象》,读了一遍课文后就开始“拓展”了:如果不用曹冲的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称象?讨论完毕,再由一位学生在黑板上随意画了一条曲线,然后请同学猜画的是什么。猜完以后拿出一个七巧板拼图,看谁拼得快。拼完以后教师念了一段文字:一个孩子面对山谷大声喊:喂,你是谁?回声:你是谁。又喊:你是蠢材。回声:你是蠢材。请同学们接着往下写。课后专家评课:有创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2该如何评析这种“拓展型教学”呢?乍一看,这种“拓展课”是符合课标要求的。倡导语文教学生活化,倡导打破学科本位,倡导多学科的综合,倡导与社会相联系,不正是课标的指导思想之一吗?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然后根据这篇课文某一方面的内容加以延展,也是有客观依据的,同学们关于春天的那些活动,与朱自清在《春》中描写的春天当然是有关系的;贾政打宝玉与现在我们许多家长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接之也是相似的。从理论上来讲,也有许多理论家论证过,文本实际上是没有边界的,不是有一句我们常说的话吗,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在这里,我们触及到语文教学一个很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春》描写了春天,所以有关春天的所有一切都是我们的学习内容;《宝玉挨打》描写了父亲打儿子,于是关于“棒教”的方方面面也就都可以纳进《宝玉挨打》这篇课文的学习范围;曹冲用了一种发散性思维来称象,干是学曹冲称象的发散思维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这篇文章的内容甚至是主要内容。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春》里写得最多的是“天气”,我们是不是要请一位气象学家来给学生讲讲天象节气;《宝玉挨打》里写得最多的是哭,是不是还要请一位医生来给同学们讲讲“哭”的生理机制;《曹冲称象》里涉及一个很重要的物理原理,即水的浮性,是不是还要请一位物理学家来讲讲有关的物理定律?当然如果有时间,这样也未尝不可,多学一点知识也是好的。但这样一来,语文课与其他课程不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吗?学《春》与学气象学有什么区别?学《宝玉挨打》与学生理学有什么区别?学《曹冲称象》与学物理有什么区别?学《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与中学地理课“地质灾害”一节的内容、目的、性质是一样的吗?学《松鼠》与学生物课中“哺乳动物”一节在要求、过程、方法上是一样的吗?──语文就没有自己独特的领域和内容,没有自己独特的过程和方法了吗?
对这些问题,有的同志一句话回答了我:文本是无边界的。文本有没有边界,在哲学上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哲学解释学与解构主义在这一点上形成对立,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旷日持久的争论。我们在这里不需要、也不可能予以讨论。我们要讨论的是另外一个问题:文本是无边界的,教学也就无边界吗?
3.3事实上,人们正是从“文本的无边界”直接推导到“教学也没有边界”的,并直接断言为教学厘定边界就是对文本的扼杀,甚至上升到“对自由的钳制”。这种推导是极其简单又是极具强势的,人们几乎没有任何犹疑就接受了。这也就是关于这种“拓展型”教学至今尚未听见有正面批判的原因。其实真理和谬误往往就在毫厘之间。文本也许的确如理论家们所说,是无边界的;互文性理论对此所作的说明似乎是有说服力的。但对文本的阅读也是无边界的吗?──至少它会受到语言规范的制约吧,至少要受到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的制约吧。退一步说,就算阅读也是无边界的,那么关于这个文本的教学也同样没有边界吗?如果是这样,教学中的阅读与一般的阅读还有没有区别呢?如果回答是没有,那么,我们还需要阅读教学干什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不就完了吗!那样的话,不等于取消阅读课、取消语文课了吗!
3.4我的结论是:是的,语文教学应该拓展,正如课标所说的,要“注重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但是,这种拓展应该是有一个中心的,这个中心不是别的,正是语文本身。我们应该围绕语文来拓展、延迁、引申,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而这,就需要拓展:向语文的更深更精彩处拓展。陈军有一段话说得对:“课文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焦课文。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是课文。拓展,是思维活动的扩张,如增强思维深度,扩大思维广度等,是扎扎实实的拓展。如此,深读一句话可能比上网6小时更有拓展性。”③
4.“无效讨论”批判
4.1语文教学曾大量使用过“串讲”的方法,因“满堂灌”而遭批判。后来又使用“问答”,也因有“逼问”之嫌而被人们称作“满堂问”。后来,语文教学课堂里流行“做练习”,人们称之为“习题型教学”,一上来就发一张针对课文设计的练习,做完后与教师对答案;这种方法也被人质疑。现在则流行“讨论”,我们听公开课,听名师介绍经验,专家推荐某些新课型,大家都在谈“讨论”,一堂课大致就是教师导出一个问题,然后分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如有不同意见,则鼓励同学们辩论,辩论到下课的时间,教师说大家的意见都很有见解,下课。
4.2如何评价这种“讨论热”,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可一概否定,也不可全盘接受。关键是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有没有问题或是不是真问题。所有的讨论都是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的,如果问题根本不存在,则讨论也就是“伪讨论”。那么什么是“问题”呢?词典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一位教师教一篇课文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要学生讨论:人与人交往是择手段还是不择手段?这是个“问题”吗?这是一个道德原则,是一个人的道德选择,它的“问题”所在不是“矛盾、疑难”,而是人有没有良心。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教《一面》,当教师指导学生熟悉了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后,向学生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青年工人在内山书店遇到了鲁迅先生和鲁迅先生赠给他书的故事。你们说,这事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世界上的事情不都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吗?这是一个什么“矛盾或疑难”呢?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教《蒋干中计》,问:“蒋干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中计呢?一个人中计不就是因为他不聪明、警惕性不高,或者不了解情况吗?这是无疑而问。教《党员登记表》,问:“黄淑英为什么要保护党员登记表?”──党员登记表都不保护那保护什么呢?这不是无中生问吗!“韩麦尔先生的爱国言行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爱国言行当然表现了爱国思想,这里有疑难吗?教《春》,问:“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描写春天呢?”──朱自清怎么就不能写春天呢?这里有什么“矛盾”和“疑难”吗?所以学生的回答是:打个电话问间就知道了。无疑而问,无难可疑,所谓“讨论”肯定是无效的,因为它讨论的结果不是发展学生的智过,而是让学生弱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