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论语:仁者爱人(2)» 正文

论语:仁者爱人(2)

[10-16 16:47:43]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253

概要:我们要好好的记住孔子说的话,只要我们想做到有仁德的人,就要从小为他人着想,你就会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①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口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注释】①一日:一旦。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 这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天下也就归依 于仁了。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会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具体细节。”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 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实行您的话吧。”【读解】“克己复礼”在20世纪70年代的“批孔”运动中曾被用来做 为孔子“拉历史倒车”的罪证,并由此而称孔圣人为“复辟狂”。 这是历史的旧话,也是“文化大革命”的笑话,暂且按下提。要提的是,克己复礼也罢,为仁由己也罢,都是儒学修身 基本要求。也就是颜渊说孔子对他“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 罕》)的“约我以礼”方面。一句话,是对我们进德修

论语:仁者爱人(2),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我们要好好的记住孔子说的话,只要我们想做到有仁德的人,就要从小为他人着想,你就会是一个有仁德的人。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①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口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①一日:一旦。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 这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天下也就归依 于仁了。修养仁德全靠自己,难道会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具体细节。”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 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实行您的话吧。”
【读解】“克己复礼”在20世纪70年代的“批孔”运动中曾被用来做 为孔子“拉历史倒车”的罪证,并由此而称孔圣人为“复辟狂”。 这是历史的旧话,也是“文化大革命”的笑话,暂且按下提。
  要提的是,克己复礼也罢,为仁由己也罢,都是儒学修身 基本要求。也就是颜渊说孔子对他“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 罕》)的“约我以礼”方面。一句话,是对我们进德修业的德育要 求。
  这种要求是从思想认识方面来的,或者说是较为抽象而形而 上的,而下面颜回“请问其目”所得到的回答,则是偏于实践方 面的,或者说是较为具体而形而下的,这就是视、听、言、动,均 须合礼。
  那岂不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约束得死死的了吗?
  当然不是这样。关键是看你对“礼”作何理解。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非夺之情,  所以安其情也。”  可见,“札”本身是情理兼顾的,只不过要求用理性调节情感 欲望,使其不像脱缰野马一样失去约束罢了。
  英国人波林布勒克说得好:“欲望与感情是人性的发条,理性 是统驭、调节它们的制动机。”
  调节的目的就是“安其情”,使情感欲望得到安适。
  可惜后世儒生多半没有能够正确理解“礼”的“安其情”作用,而一味“夺之情”,结果成为《牡丹亭》中那言必称“子曰” 的陈最良(陈腐最良?)式的人物--冬烘先生一个!   这当然不是圣人的初衷了!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翻译】孔子说:“有志之士、有仁德的人,不会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以致损害了仁,只会献出自己的生命来完成大义。”
【解读】本章谈“成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成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境界,“成仁”即“圣”。“成仁”与“害仁”合而观之,有五种状态。第一,杀身以成仁,是天地境界,勇圣所为。第二,不杀身以成仁,道德境界,是智圣所为。第三,杀身而不成仁,强打硬斗,暴虎冯河,匹夫之勇所为。第四,既不杀身,也不成仁,平庸混世,庸常之人所为。第五,求生而害仁,临大节而夺其志者,怯懦之人所为。孔子在五种“成仁”“害仁”的境界中,通常并不赞成杀身以成仁,如王子比干,殷有三仁,成仁德而失性命。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通常赞成的是“不杀身以成仁”,如管仲不死而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是成仁不必杀身。“杀身而不成仁”如“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孔子也是不赞成的。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①焉,敏则有功②,惠则足以使人③。”
【注释】①任:任用。 ②有功:有成就,能取得成功。 ③足以:“足以之”的省略。意即能够凭借它。之,指代“惠”。使人:役使人,使唤人。
【翻译】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遭到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实讲信用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快敏捷就能取得成功,慈祥施恩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
【解读】本章谈“仁与五德”。颜回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子张问仁,孔子答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颜回问细则,孔子答曰:“非礼勿视、听、言、动”;子张问细则,孔子答曰:“恭、宽、信、敏、惠”。前者修己、正己、克己,为内圣之功;后者行仁于天下,为外王之力。内修圣功,外行王道,内圣外王为儒学全部内容。颜回性格内向,淡泊名利,孔子以内圣教之诲之;子张性格外向张扬急于事功,以行天下之事训之导之。对颜回告之“仁者安仁”之内功,对子张告之“智者利仁”之外力。前者为本体,后者为用体,皆是因材施教。至于“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均是外王之结果。
恭、宽、惠三者是对人而言,守信、勤敏是对己而言。对人恭敬,人恒敬之,不见侮于人。对人宽容,厚德载物,器量宏大,则得众人拥戴。“有善勿专”,分惠于人,则有人乐意听你调遣差使。自己恪守信誉,则有人信任你,依靠你。“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勤敏,“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奋则多建事功。行此五者,力行天下。

【原文】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文】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读解】我们今天也说:“让世界充满爱。”不过,充满什么样的爱?我们没有具体分析,也没有说。
孟子这里作出了分析,说出了爱的层次差等。
对于物(朱熹注释说,指禽兽草木),主要是爱惜。爱惜的具体表现,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思想,倒是有我们今天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了。
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爱。仁爱的具体表现,按照朱熹引程颐的看法,也就是孟子在《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 对禽兽草木等“物”是谈不上的。
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则不是爱情和仁爱的问题,而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是爱之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一个层次了。
但是,只有当你能够亲爱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当你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不然的话,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维系下去的。所以,爱虽然有亲疏,有差等,但这些亲疏差等之间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爱之所以有亲疏,有差等,不是 我们主观方面随意决定的,而是因为客观方面,这些对象本身有所差别,用朱熹引杨氏的话来说,叫做“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总起来说,有差等又有联系,“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首序。”(程颐)
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学的“爱的系列”,而我们发现,这个系列又正好是和 《大学》所开列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阶梯相统一的。由此可见,圣贤所论,无不用心深刻。既然如此,读者也只有用 心体会,才能得其真髓。
回到开始时的话题,“让世界充满爱。”是不是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爱呢?

【原文】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译文】孟子说:“所谓的仁爱,只有人才拥有。合起来说,就是人生的道路。”
孟子说:“‘仁’的对象就是人。‘仁’和‘人’合起来说,就是做人的道理。”
【说明】这就是尽心知命了,因为只有人才懂得建立人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才有人的社会。而人,只有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才算是走上人生正确的道路。畜牲禽兽之所以建立不起它们的社会,就是因为它们不懂得建立相互之间亲爱的关系。所以,人如果不懂得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就不能称其为人!而且永远也走不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孟子解释仁与道的关系。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仁”,一旦和贯彻执行的主体“人”结合起来,就是“道”的实行,或者叫“替天行道”。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论语:仁义礼智(2)
《论语:仁者爱人(2)》相关文章
  1. 论语:仁者爱人(2)
  2.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论语:仁者爱人(2)
  3.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论语:仁者爱人(2)
  4.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论语:仁者爱人(2)
  5.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论语:仁者爱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