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论语:仁者爱人(2)» 正文

论语:仁者爱人(2)

[10-16 16:47:43]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253

概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陆洋我欲仁,斯仁至矣【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把仁德看成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其它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过的;厌恶不仁的人,他在以仁德行事处世的时候,就不会使不仁的行为在自己的身上出现。有能够在一天内去尽自己去行使仁德的人吗?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要实行仁德而力量不够的人。这样的人是有的呀,我可是从来还没有见到过。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见过)厌恶不仁德的人!(我心目中)爱好仁德的人,应认为仁道至高无上(而不是可以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厌恶不仁德的人,他的仁道作为,应该是避免世俗间不仁德的人事影响到自己(但有人就总要受外界影响)。(你们间)有谁能够坚持一整天尽心而求仁道的人吗?(只要求仁,就能得到仁;求仁的心力谁都有)我还从没见过没能力求仁的人呢——但也备不住有,不过我还没有见过。” 【分析】 首先说文理。 “好仁者,无

论语:仁者爱人(2),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陆洋

我欲仁,斯仁至矣

【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把仁德看成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其它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过的;厌恶不仁的人,他在以仁德行事处世的时候,就不会使不仁的行为在自己的身上出现。有能够在一天内去尽自己去行使仁德的人吗?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要实行仁德而力量不够的人。这样的人是有的呀,我可是从来还没有见到过。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见过)厌恶不仁德的人!(我心目中)爱好仁德的人,应认为仁道至高无上(而不是可以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厌恶不仁德的人,他的仁道作为,应该是避免世俗间不仁德的人事影响到自己(但有人就总要受外界影响)。(你们间)有谁能够坚持一整天尽心而求仁道的人吗?(只要求仁,就能得到仁;求仁的心力谁都有)我还从没见过没能力求仁的人呢——但也备不住有,不过我还没有见过。”
【分析】 首先说文理。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的“无以尚之” 和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对“好仁者”和“恶不仁者”的本身而言的,是指对仁的重视的程度。使用我这样浅译。“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是正面说的反面话,但是,没有反问的语气,是孔子对作的肯定的回答,是在批评其他人都没有实心实意的行使仁德,即使有,也是口头上的,没有身体力行。可见在那时,爱好仁德的人之少。因为天下动乱,周朝已经濒于灭亡,周礼已经行不通了,社会正在进步,制度正在更新。
再说“仁“的内涵。我们不要忘记,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的重要地位,不管孔子对仁的说法有多少,这才是仁的中心,仁是以周理为基础的,而周礼就是等级制度,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的。
本章看似费解,其实,孔子这话说得应该有具体语境,应该是对弟子的一种激励。
  阅读《论语》,标点准确很重要。譬如,第一句话标点不确就容易产生误读。我对这句话的标点作了改动,通常的《论语》点校本,将这句话断为:“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以为,“好仁者”与“恶不仁者”是同一种人,属于夫子互文定义。都属于“我未见”者,故“好仁者”后的逗号,应为顿号。全句有激励性质的埋怨,故断为感叹号。
  末两句“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是对前面一句“我未见力不足者”的补充解释,故前面应该是破折号。
  这样,本章意思便显得通豁了。
  孔子的本意在于劝勉,他意思是说:我这些弟子们还没有人将求仁视为“学而时习之”的日常力行功课,还不懂得“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夫子“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同义表达,语气中应含有深切的期待。
【原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贵,是人所希望得到的;但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富贵。贫贱,是人所厌恶的,但不能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摆脱贫贱。君子离开了所信的道,怎么能获得美名呢?君子就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违背所信的道,即使在急迫的情况下也要这样,在流离困顿之中也要这样。”
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富贵富贵,富就贵,人们通常这么认为。其实,富并不等于贵,富裕者并不一定就高贵。华人首富李嘉诚认为:富则物也,贵在精神。诚哉斯言!有的人之所以会富而不贵,问题往往出在没有醒悟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富后趾高气扬,唯我独尊,挥霍无度,甚至横行霸道。如滋事行凶,反要伤者下跪赔礼;开车撞人,甩下一句“撞了又怎样”扬长而去……这号人尽管炫耀了自己所谓的高贵气派,却丢失了最起码的人格和良知,有何贵可言?正如百姓所针砭的:“这种人富得只剩下钱了。”
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富裕本身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要做一个富且贵的人。富而不贵的人往往越富越让人担忧。只有既富又贵的人才是社会的福音。
深圳著名歌手丛飞,每场演出收入达万元,应该说是富有的。他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站在哪个舞台上,都会使用这段开场白:“我叫丛飞,是深圳的一名普通文艺工作者,也是一名普通的深圳义工。能对社会有所奉献,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我感到很快乐。”在十年时间里,他资助一百多名贫困孩子上学,捐赠钱物近三百万元。丛飞不幸病逝了,但他用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扶困助弱、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他的爱心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重。丛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像他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高贵的。
由此可见,富不富,看财富,而贵不贵,关键在于你怎样做人、如何做事。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多尽一点义务,多担一分责任,多献一份爱心,让这个社会更进步、更美好。因此,一个人富了之后,应当加强道德品质修养,自觉为社会为他人着想,用行动来展现自身可贵的一面。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广施恩惠给老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简直就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还没有完全做到呢!至于说仁,那不过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让别人飞黄腾达。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评析】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要么拥有权力并用自己的权力为民众谋福利,要么拥有财富并将自己的财富用于民众福利,要么是同时拥有权力和财富并用自己的权力和财富为民众造福。孔子大概认为具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条件的人有,但实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微乎其微,所以才说有这个能力并能这样做的人何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孔子的这种说法有点言过其实。利用权力“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确实微乎其微,但是利用财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却大有人在,现代的比尔.盖茨、巴菲特就是这样的人,不知他们可不可以算作圣人。
“能近取譬”也是“仁”的重要原则,通常解释成 “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就是做事用自己的心思去推测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恐怕也是很难做到的,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相比,后者更容易做到。自己的钱很多,永远也花不完,此时同情心发现,想到了天底下还有需要帮助的穷苦人,拿出一些对于他毫无用处的钱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用于救济生活贫苦的人,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人可以算是“仁人”。而自己穷困潦倒、朝不保夕的时候,做事还能事先想到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样才更加难能可贵,这样的人才应该算作“圣人”,不仅一般的人做不到,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做不到,所以自古中国就一位孔“圣人”,而且这位“圣人”是否名副其实也很难说。“圣人”不是神,也不是人,人世间没有,所以谁也说不清楚“圣人”到底是什么。

【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则斯仁至矣”
【译文】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内心想到仁,仁就自然来到了”。
孔子说:“难道仁德距离我们很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会来。”我认为,孔子说得很对,有些人觉得要做到一个具有仁德、修养的人,是很难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只要我们时时刻刻不贪图利益,为大家服务才对。
我曾经在《读者》这本书上看到,一个男孩和刚结婚的妻子和别人一起出去度假。他们坐着小船在一个湖上游览,突然,一个浪头打来,船打翻了,这里面只有那个男子会游泳。他不顾危险,把所有人都救上了岸,可是他的妻子却被湖水冲远,最后淹死了。我觉得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也是一位有仁德的人。他不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救离自己最远的妻子,而是去救别人,自己的妻子却死了。这正如我所说的那样,只有一心想着他人的利益而做事,才会得到别人的称赞。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论语:仁义礼智(2)
《论语:仁者爱人(2)》相关文章
  1. 论语:仁者爱人(2)
  2.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论语:仁者爱人(2)
  3.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论语:仁者爱人(2)
  4.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论语:仁者爱人(2)
  5.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论语:仁者爱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