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专题复习讲义(3)(人教版高三)» 正文

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专题复习讲义(3)(人教版高三)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803

概要:应聘词、主题词、画外音、读书札记、编者按、写推介语、词语置换、写提问语、写人物简介及评价、公益广告、自我介绍、主持词、贺卡、短信,甚至在网络上的留言、评论、加帖,在生活中的道歉、拒绝、转告等等。无孔不入,防不胜防。夯实基础,遇变不惊。借力打力,见招拆招。1.集中训练和随机精讲相结合。2.教师讲解和学生板演相结合。3.知识积累和方法总结相结合。4.能力培养和答题规范性培养相结合。解答语言连贯题的技巧 连贯是指句子之间的组合要通顺、流畅,而句子间的组合,无非两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二是语言组织的规律,即事理和文理。事理往往表现为“思路”和语段的“中心”,而文理主要体现为虚词、句式等的运用,目的是使句子更加通顺、流畅。一、话题要一致话题一致,也叫做“陈述对象一致”,是指在表述时尽量从同一个角度,围绕着一个中心。主语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的对象,只有主语相同,话题一致,才能使整个文段连贯自然,应极力避免随意更换主语和变换话题。 二、句式要统一在特定的语境里,应保持句式结构的一致或相似,字数大体相同,句子形式对仗整齐,尽量运用相同的句式,这样能够使语言气势增强,叙事抒情透辟,节奏

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专题复习讲义(3)(人教版高三),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应聘词、主题词、画外音、读书札记、编者按、写推介语、词语置换、写提问语、写人物简介及评价、公益广告、自我介绍、主持词、贺卡、短信,甚至在网络上的留言、评论、加帖,在生活中的道歉、拒绝、转告等等。无孔不入,防不胜防。夯实基础,遇变不惊。
借力打力,见招拆招。
1.集中训练和随机精讲相结合。
2.教师讲解和学生板演相结合。
3.知识积累和方法总结相结合。
4.能力培养和答题规范性培养相结合。

解答语言连贯题的技巧 

连贯是指句子之间的组合要通顺、流畅,而句子间的组合,无非两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二是语言组织的规律,即事理和文理。事理往往表现为“思路”和语段的“中心”,而文理主要体现为虚词、句式等的运用,目的是使句子更加通顺、流畅。
一、话题要一致
  话题一致,也叫做“陈述对象一致”,是指在表述时尽量从同一个角度,围绕着一个中心。主语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的对象,只有主语相同,话题一致,才能使整个文段连贯自然,应极力避免随意更换主语和变换话题。 
 二、句式要统一
  在特定的语境里,应保持句式结构的一致或相似,字数大体相同,句子形式对仗整齐,尽量运用相同的句式,这样能够使语言气势增强,叙事抒情透辟,节奏鲜明,连贯流利,读来顺口,听来悦耳。 
三、前后要照应 
  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了一种情况,后面就必须与之能够照应统一,因此,必须对语段进行通盘权衡,瞻前顾后,而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四、衔接要紧密    
  衔接紧密主要指句子之间的承接和过渡要自然通畅,无论是承上衔接还是启下衔接,都应根据句式特点和句子负载的内容,做到合理、自然、连贯。 
五、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辩证关系    
【例8】(2007年重庆卷第21题)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5分) 
  头渡小镇精巧①秀丽,藏在一片狭长的山谷之中,一边是金佛山的主峰,一边是柏枝坡的山峦。②处于两个巨大的脚下,③让人感到的不是局促的压抑,而是一种舒缓的安定,像如歌的行板,④风吹雨打,⑤世事变迁,⑥在大山的怀抱中酣然高卧。 
【解析】本题表面上考查的是关联词语,而实际上是考查连贯,考查对句子之间语意辩证关系的理解,根据句子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填写关联词。“精巧”与“秀丽”是并列关系,所以应填写“而且”;后文“处于两个巨大的脚下”感觉不到压抑而是安宁,前边表示事实存在,其后是语意的转折,所以应分别填写“虽然”“但是”;“风吹雨打”与“世事变迁”根据语意应是选择关系,“风吹雨打”的前边应是条件关系,所以④填写“无论”⑤处填写“还是”⑥处填写“都”。由此可知答案:①而且②虽然③但是④无论⑤还是⑥都
口诀
连贯两方面,事理文理看。
思路中心是关键,虚词句式莫等闲。


  “简明”是“简要”、“明晰”,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此点可以落实在病句中考,也常和压缩语段、语法的综合修改、修辞、连贯等一起考。
  “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有共同的话题)、句序(合理的句序)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与呼应)三个方面,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  
  “得体”,就是指能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即用语能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与语境保持和谐一致,分寸得当。常结合具体生动的语境来考查,也是考查的热点。
  一、“简明”的三种方法:
  1、去次留主法:此法常要求考生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原文的意思。考生要善于找到所给语段的中心句、关键句,以此作为答案的核心内容,删除无关的语句。
  2、辨识歧义法:可从以下角度辨识:句中有多义词、指代不明、重音不明、切分不明、关系不清。
  3、删除繁冗法:多出现在改错题里。找到题目中的重复、繁冗的词语并删除掉。
(2008年全国卷II) 19、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需删去,有的不能删去,有的可删可不删。请将必须删去的和不能删去的找出来,把各自序号分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5分)
为了感谢广大读者朋友们①长期以来对本刊的②支持,进一步地③提高本刊的④质量,更好地满足大家的⑤阅读要求,现本刊拟⑥ 决定开展读者调查活动,读者意见已⑦附在本期中,本刊⑧希望广大读者认真地⑨填写读者意见,并⑩及时寄回本刊编辑部。
(1)必须删去的是:__________
(2)不能删去的是:__________

  二、“连贯”的八项注意:
  1、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如果换了话题,整个句子就显得不连贯。
  2、事理的逻辑性:在行文中,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如果在表述中违背了逻辑,就一定会影响语言的连贯。
  3、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连接。这样才能保证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部层次的连贯性。
  4、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
  5、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风格应该统一,不然就显得不协调。
  6、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在语言的具体表达中,也要满足这样的顺序。
  7、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这样就保证了句子由短而长的自然顺序,语句就显得连贯了。
  8、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这样,可以增强语势,又可以加强语句的通畅性。
(2008年浙江卷)22.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奥林匹亚的废墟之美,究竟属于哪种美呢?_②①③⑤④
○1因而残垣断壁失去部分的构图,也就容易让人通过想象获得。  
②也许废墟和残垣断壁本身就是美,这种美与其整体建筑结构左右对称有关。  
③不论是帕台农神庙还是厄瑞克特翁庙,我们推想它失去的部分时,不是依据实感,而是依据这种想象。  
④我们的感动,就是看到残缺美的感动。  
⑤这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
(2008年全国卷 Ⅲ )2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3分)
明式家具,崇尚简约、天然之美,③,①,⑤,牢固结实;不过多地进行装饰,不过多地渲染技艺,不过多地雕琢,②,④,⑥,

①结构全不用钉
②以木材天然纹理和色泽为美
③加工工艺精密
④简洁而典雅
⑤用榫铆接合得天衣天缝
⑥符合中国“道法自然”的传统审美情趣

  三、“得体”的四个方面:
根据交际的目的来决定:说什么内容
根据交际的对象来决定:用词得体(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正确使用谦敬词。
根据交际的场合来决定:公共与私交场合,庄重与随意等
根据交际的手段来决定:选用书面语体(视觉语言)或口头语体(听觉语体)
(2008年辽宁卷)18.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作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4)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图文转换
“图文转换” 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图文转换”题,表面看来是“看图说话”,实际上,它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等多种题型,是在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是近年来高考题中的新宠。在2005年高考中,浙江卷、天津卷、湖北卷同时出现了这一题型,随后此类试题大量出现,2008年高考继续“发扬光大”。
图文转换的类型
(1)从所供材料角度分为两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大学》语译(一)(人教版高三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