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⑵为了渲染竞渡的热烈紧张气氛,本词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试简要说明。答: 答案(参考):⑴上阕:争渡;下阕:夺标。⑵①动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拟(“飞出”、“春雷”)、夸张(“直破烟波”、“惊退万人”)渲染热烈紧张的气氛。②着力对色彩和声音的描绘。前者如红色的旗帜,绿色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后者如赛船的击鼓声和观众的欢呼声,这些都再现了争胜的英勇气概和参加盛会的热烈。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纱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注]北宋元丰五年(1078)徐州春旱,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从民请,至石潭祈雨。入夏,果雨。雨后,苏轼到石潭谢雨。一路
诗歌教学(人教版),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⑵为了渲染竞渡的热烈紧张气氛,本词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试简要说明。
答:
答案(参考):⑴上阕:争渡;下阕:夺标。
⑵①动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拟(“飞出”、“春雷”)、夸张(“直破烟波”、“惊退万人”)渲染热烈紧张的气氛。
②着力对色彩和声音的描绘。前者如红色的旗帜,绿色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后者如赛船的击鼓声和观众的欢呼声,这些都再现了争胜的英勇气概和参加盛会的热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纱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北宋元丰五年(1078)徐州春旱,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从民请,至石潭祈雨。入夏,果雨。雨后,苏轼到石潭谢雨。一路所见,写成《浣溪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请赏析词的上阕三幅画面的声响与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幅画面组成了一组清新活跃的仲夏乡村图:淡黄的枣花,白色的蚕丝,苍翠的柳树,绿色的黄瓜,色彩艳丽;簌簌落花声,咿咿缫丝声,叫卖黄瓜声,音响和谐。反映出时雨充足后,乡野一片勃勃生机。
动/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中的反衬。如南朝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即用此法,写出了山林的静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练习。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答:
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护田”和“排闼”两个形象化的动词,化静为动,描绘出山水田园的勃勃生机。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练习。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答案(参考):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其实,写景诗词往往多种手法并举,有机融合,最后再举一例,体会一下动静、声色的自然运用,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有画,绘声绘色;动静结合,以声衬静,情景交融.
诗词鉴赏常见的描写手法
句容市第三中学 史 祥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几种描写手法
训练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描写手法的组合运用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对面落笔的侧面描写手法
教学时间:2007年4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7年普通高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中,有关古诗鉴赏评价的说明如下:
考查材料的选择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要求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全面理解,认真领悟,具体分析。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重点考察对作者通过文本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