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第13课 日新晨读【字词识记】1.正音滂沱( ) 怯懦( ) 窥探( ) 销毁( )谦逊( ) 勘正( ) 梦魇( ) 磨蹭( )官爵( ) 旋转( ) 琢磨( ) 迸 ( )2.辨音落:失落( ) 落枕( ) 没:没有( ) 没落( )被:被子( ) 披发( ) 乐:快乐( ) 音乐( )3.辨形间 (dié) 蝴 (dié) 支 (yuán) 和(nuán)城 (yú) 然(ǒu) 盛(chāng) 险(máo)4.词义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恍然大悟:忽然醒悟。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个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5.近义辨析捏造:对象常是不存在的事实、事情、证据等。
《小径分岔的花园》的教案(粤教版高一选修),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第13课
日新晨读
【字词识记】
1.正音
滂沱( ) 怯懦( ) 窥探( ) 销毁( )
谦逊( ) 勘正( ) 梦魇( ) 磨蹭( )
官爵( ) 旋转( ) 琢磨( ) 迸 ( )
2.辨音
落:失落( ) 落枕( ) 没:没有( ) 没落( )
被:被子( ) 披发( ) 乐:快乐( ) 音乐( )
3.辨形
间 (dié) 蝴 (dié) 支 (yuán) 和(nuán)
城 (yú) 然(ǒu) 盛(chāng) 险(máo)
4.词义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恍然大悟:忽然醒悟。
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个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
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
5.近义辨析
捏造:对象常是不存在的事实、事情、证据等。
伪造:着重指暗中模仿真的,造出假的。
会合:聚集到一起,多用于具体的人和事,如:两军会合。
汇合:(水流)聚集。也可用于精神与其他抽象事物。
铲除:对象除抽象事物、旧思想、旧意识外,还可以是具体事物。
根除:比“铲除”程度深,对象多是抽象的有害事物。
课文解读
【资料链接】
1.走进作者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中学时代kai始写诗。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1946年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除图书馆中的职务,派任市场家禽稽查员,但作家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表示抗议。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牌练习簿》(1929)、《阴影颂》(1969)、《老虎的金黄》(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1937)、《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布罗迫埃的报告》(1970)等。还译有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其作品文体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2.相关资料
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博尔赫斯通过彭睢的花园迷宫表达了同样的观念。彭睢的迷宫象征时间的无形迷宫,其中小径的交叉指的是时间而非空间的分岔,即众多可能性的并存导致不同的将来和结局同时存在。在彭睢的时间分岔的迷宫里,时间不是直线发展的逻辑序列而是一张结构复杂的关联之网,其中每一结点既是一个选择的结局又是另一选择的起点,过去、现在与将来交织重叠,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否定单一的线性时间完成了故事开头对历史的驳斥。……《小径分岔的花园》虽然模仿侦探小说严密的推理结构,所有的事件头尾呼应,有因有果,但博尔赫斯的因果关系脱离了现实的窠臼而带上了象征和隐喻的虚幻色彩。以余准设计的谜语为例,余准从电话簿上查到与英军驻地同名的阿尔伯特的地址并杀之以将情报上告柏林,从叙述谜题到故事结尾揭开谜底,余准行动的原因和结果在现实的逻辑上可信而且可行,但是谜底阿尔伯特超出了谜题本身而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阿尔伯特不仅是余准刺杀的目标和传达情报的工具,还是彭睢迷宫的重建者和解释者,更是余准步入其先祖的时间花园的重要环节,而他与余准之间变化的个人关系也证明了小径分岔的喻意(随着小径的分岔他们在不同的时刻分别是朋友和敌人)。在时间之迷宫的哲理层次上,阿尔伯特超越了侦探小说的道具功能而获得象征意义。
(朱雪峰《流沙上的花园》)
【含英咀华】
《小径分岔的花园》解读
《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博尔赫斯1941年出版的短篇故事集的同名小说。这是博尔赫斯关于时间命题最直白的小说。故事的背景设在一战的欧洲,战争与杀戮既是当时混乱的现实世界的直接表征。小说的体裁是一份犯人的狱中书面供词。情节发生在1916年的英国。
主人公是个名为余准的中国人。他童年时代生活在青岛的海丰,一战期间在英国为德国人当间谍。故事的开头是他得知了同伴被捕,而英国特工马登马上回来追杀他,因为他掌握了一项军事绝密情报:法国小城艾伯特有个威胁德国军队的英国炮兵阵地,这一情报对英德两国都极为重要。但是当时余准与德国上司的正常联系渠道已被中断,怎样才能把这个城市名传给上司?余准逃命之余得出灵感:杀死一个和艾伯特城名字相同的人,谋杀案见报后,德国上司通过阅读报道后就能破译其中的秘密。制定计划后,余准赶火车去杀一个叫斯蒂芬•艾伯特的人。他到艾伯特家时并与其交谈后惊讶地发现艾伯特是一个在中国呆过多年的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潜心研究的是余准的曾祖父彭寂当年完成的一部名为《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小说。彭寂当年花了十三年来写小说和建迷宫,后来有个来历不明的人暗杀了他。小说变得毫无意义,迷宫也找不到了。艾伯特现在手里有这部小说的存稿,他破解出其秘密:迷宫并不存在,《小径分岔的花园》这部小说才是一座真正的迷宫,一个庞大的寓言,其谜底就是“时间”。“时间的无形迷宫”中小径的交叉指的是时间而非空间的分岔,即众多可能性的并存导致不同的将来和结局同时存在。时间是非线性的,它是一张结构复杂的关联之网,其中每一结点既是一个选择的结局又是另一选择的起点,过去、现在与将来交织重叠,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当余准与艾伯特聊得很深入以致差点忘记自己的使命时,他看到花园小径上英国特工马登的身博尔赫斯的“迷宫”和时间观念。
此小说的魅力源自于博尔赫斯高超的叙事技巧,首先是骗局创作法与迷宫结构。三个故事交叉进行,以间谍故事为表面载体,内含的迷宫故事闪烁着哲理小说的特征。其次是情节的分岔与交叉与故。事的多种巧合并存。最后是语言富有隐喻性。(张素玫、祁晓冰:《博尔赫斯的叙事游戏——(小径分岔的花园)解读》,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4 期。)
(一)结构图示
骗局创作法与迷宫结构
(二)合作探究
1.《小径分岔的花园》究竟想说什么?
探究:
2.小说结尾为何说“我的无限悔恨和厌倦”?小说主人公最好的人生选择是什么?
探究:
3.你如何认识博尔赫斯笔下的中国?它与真实的中国有什么不同?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