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语文晨读材料四十四» 正文

语文晨读材料四十四

[10-16 16:49:1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947

概要:策划组稿:韩维加 参加编写: 朱建国 赵 敏 陈家利 杨 军 嵇学丽 章婷婷 石 秀 朱丽丽 谢继合 朱海燕第十五周 星期五哲言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一― 唐• 杜牧【解读】 人生在世,虚浮飘渺,就像冰底下的河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人们却一点也不知道。河面上的水结冰了,冰底下的水却依旧在流动;生命的消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表面看来,好像没有一丝变化,但是人们的青春,却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流逝了。“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这两句诗含有很浓的警世意味,主要是在劝人把握时光,莫让青春虚度。草木摇落露为霜。 ——魏• 曹丕《 燕歌行》 【解读】 草木逐渐凋落,露水也在凄寒中变成霜了,这句诗描写秋天气候转凉时的萧瑟凄冷的景象。曹丕这首“燕歌行”描写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是极为有名的情诗,也是最古老的一首七言诗,燕在北方,长年战乱,因此,一般“燕歌行”大多描写离情。哑子漫尝黄柏味,难将苦口向人言。宋• 京本通俗小

语文晨读材料四十四,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策划组稿:韩维加
参加编写:
朱建国 赵 敏 陈家利 杨 军 嵇学丽
章婷婷 石 秀 朱丽丽 谢继合 朱海燕

第十五周 星期五
哲言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一― 唐• 杜牧
【解读】 人生在世,虚浮飘渺,就像冰底下的河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人们却一点也不知道。河面上的水结冰了,冰底下的水却依旧在流动;生命的消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表面看来,好像没有一丝变化,但是人们的青春,却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流逝了。“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这两句诗含有很浓的警世意味,主要是在劝人把握时光,莫让青春虚度。
草木摇落露为霜。 ——魏• 曹丕《 燕歌行》
【解读】 草木逐渐凋落,露水也在凄寒中变成霜了,这句诗描写秋天气候转凉时的萧瑟凄冷的景象。曹丕这首“燕歌行”描写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是极为有名的情诗,也是最古老的一首七言诗,燕在北方,长年战乱,因此,一般“燕歌行”大多描写离情。
哑子漫尝黄柏味,难将苦口向人言。----宋•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
【解读】黄柏:极苦的一种药,哑巴在无意中尝到了黄柏,因为不会讲话,就没法向人诉说。这两句诗常用来说明吃哑巴亏,或是另有一个不可告人的苦衷。这两句诗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涵义相似。
诗词
春日
朱熹①
胜日② 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③ 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 ① 朱熹(1130 一1200 ) ,字元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姿源(今属江西)人。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贡献。② 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之日,此指晴日。③ 等闲:寻常,随便。
【赏析】 这是一首貌似游春踏青,而实际将深意隐藏其中的诗作。首句“胜日”点明时日,又交代天气情况。“胜日”于泗水边探寻春日的风景,无疑“无边光景一时新”是探寻所见。春天万物勃发,焕然一新,也令蛰伏一冬的诗人而感受到春天的清新。三、四句是“寻芳”所感,东风拂面,吹得眼前一片万紫千红,这春的烂漫正在诗人不经意间得到生动再现。从字面看,这首诗是写了春日全新的光景。然而联系诗人的背景不难发现,“泗水”正是诗人致力研习的儒家圣地,所以“寻芳”也就不难理解了,寻芳实谓寻孔孟之道。何以言“寻”,原来南宋南渡,诗人又居南方,不曾北上,那么“寻”字就真切地表现出诗人求圣之切了。末两句便犹如处圣人之乡,沐圣人之惠,而呈现一派生机,作为热衷其道之人,如何不慕念这样的地方。
本诗虽然也在说理,但是形象却很鲜明,情景也很生动,足见其构思之巧妙。这首诗正是将写景与理趣巧妙结合来体现诗人明道之旨的。
成语
防微杜渐
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窦宪兄弟把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朝政混乱不堪。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人们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发生日食。司马丁鸿上书汉和帝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亮是代表巨子的。日食现象象征君王的权力被臣子慢夺,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日食出现过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 “日食的出现,是上天在警告我们,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啊。穿透岩石的水,开始时都是涓涓细流;参天的大树,也是由刚发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刚露头的时候防止它,这样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了。”( 《后汉书• 丁鸿传》 )
【 释义】 防微杜渐:指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素材
“幸福”格言
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要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一一邹韬奋
即使自己变成了一把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 也是最大的幸福。一一吴运铎
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 ——左拉
人们能得到的最大的幸福,最自由最快乐的心境,莫过于爱别人和为别人献身。
-一托尔斯泰
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结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歌德
事例精选
诸子幸福观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承认人有正当的利益和欲望,但他同时认为,人们对道德的追求高于对利益的追求。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荀子的幸福论建立在承认利欲的合理性基础上。他说:“义与利,人之所两有也… … 故义胜利为治世,利克义者乱世… … ”他认为欲利之心,人皆有之,但须使此欲利之心不胜过好义的倾向。
墨子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与孔子、荀子不同,墨子重视利,又注重义。他认为义利是统一的,利即是义,“义,利也”。
集体幸福高于一切
雷锋同志为了集体幸福,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一个星期天,他去看病路过一个工地,为热烈的劳动场面吸引,连自己肚子痛都忘了,就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去;假日里,他自动去车站为旅客服务;他把自己积蓄下来的钱,支援受灾人民;战友家庭发生困难,他不声不响地寄钱支援;他到哪里就帮助哪里的群众解决困难。他在日记中写道:“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有钱未必幸福
巴尔扎克的小说《 守财奴》 中的葛朗台,一生积了许多金币,可谓有钱了,但却坑害了许多人,坑害了自己的妻子和独生女,结果没有幸福。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里的贾宝玉,生长在一个门第显赫、极为富有的封建官僚家庭,生活在一个钱堆里,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照有些人看来他是幸福的,但他为封建礼教所禁锢,没有丝毫的自由,最后只落得弃家出走了事。
文言
击邻家之子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选自《墨子• 鲁问》 )
【参考译文】
墨子在讲一个道理时,举了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位父亲看到他的儿子为人强暴蛮横,不求上进,十分生气。一天.这位父亲实在气愤不过,就拿起鞭子,边骂边抽打他的儿子。这时,邻居家的父亲看到了,跑了过来,也抡起大木棒跟着打,并且说:“我来打他呀,是顺着他父亲的心意做的。”墨子总结说:“邻居家的父亲这样做,难道不是很无理、很荒唐吗!"
【文意提示】
墨子讲这则寓言,是抨击那些以似乎很名正言顺的借口而攻伐别国的行为。儿子错了,父亲可以鞭打,用不着邻居家的父亲举起木棒来帮着打。同理,别的国家内部有什么问题,用不着邻国兴兵讨伐,像故事中邻居家的父亲那样,打着“顺着他父亲心意”的幌子,完全是强词夺理,是很荒唐的。
阅读下文,回答1 一4 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 为人,间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滴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鸣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瞿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咬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柱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软? (选自《古文观止》)
【注】 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1 .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②何为而在此
B ①余滴居于黄过岐亭 ②使从事于其间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语文晨读材料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