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标点符号使用概说» 正文

标点符号使用概说

[10-16 16:51:28]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104

概要:司马鞍 yldayyc@163.com标点符号是文章的组成部分,使用时不可等闲视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4—1995)中有《标点符号用法》,其中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对在特殊的语言情境下的标点符号的用法解释不详,本文参照各家对标点符号的解说和现当代典范作家的标点符号使用情况,对标点符号的用法作进一步解释。凡涉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一样的地方,则简略说明或略去。一、标点符号使用的规范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两类,点号包括句中点号和句末点号两种,句中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句末点号有:句号、问号、叹号,点号主要表示句子的停顿和语气;标号主要有:括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此外还有用法相对简单的间隔号(用“•”表示,置于前后文字的中间)、着重号(用“•”或划线表示,置于文字的下方)、专名号(在专名下面用划线表示)、连接号(用“—”或“~”表示)虚缺号(用“□”表示)等,标号表示文字的性质和作用。1、标点符号的书写点号分别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标号中破

标点符号使用概说,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司马鞍  yldayyc@163.com

标点符号是文章的组成部分,使用时不可等闲视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4—1995)中有《标点符号用法》,其中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对在特殊的语言情境下的标点符号的用法解释不详,本文参照各家对标点符号的解说和现当代典范作家的标点符号使用情况,对标点符号的用法作进一步解释。凡涉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一样的地方,则简略说明或略去。
一、标点符号使用的规范
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两类,点号包括句中点号和句末点号两种,句中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句末点号有:句号、问号、叹号,点号主要表示句子的停顿和语气;标号主要有:括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此外还有用法相对简单的间隔号(用“•”表示,置于前后文字的中间)、着重号(用“•”或划线表示,置于文字的下方)、专名号(在专名下面用划线表示)、连接号(用“—”或“~”表示)虚缺号(用“□”表示)等,标号表示文字的性质和作用。
1、标点符号的书写
点号分别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标号中破折号和省略号分别占两个字的位置,上下居中,中间不能断开。括号、引号、书名号前后分别占一个字的位置,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间隔号、虚缺号也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号一般上也占一个字的位置,间隔号、连接号上下居中。着重号、专名号则视需要标明的文字多少来定,可以随字移行。
2、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顿号用在并列词语之间或表序次的词语之后;在一句话的中间需要停顿用逗号或分号,大多用逗号,为了表示分句的层次,则用分号,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号;在提起下文或引出分说、解释、说明,或者总括上文时,用冒号;陈述句、语气舒缓的祈使句的末尾用句号;疑问句、反问句的末尾用问号;感叹句、语气强烈的祈使句、语气强烈的反问句的末尾用叹号。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需要强调的对象,或具有特殊含意的词,均用引号标示,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话题突然转变,均用破折号标明,表示声音延长用破折号,象声词后有时也可用破折号,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引文或列举的省略,说话断断续续,均用省略号标示;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
二、标点符号使用的注意事项
1、点号使用的注意事项。
点号使用最复杂的是分号。《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分号是“用在分句之间表示大于逗号而少于句号的停顿”,这是前提认识,在这个前提下,分号的用法有两类:一类是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一类是非并列分句间的停顿。
多重复句,第一重是并列关系,这第一重的停顿用分号,这是没有问题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并列关系有多重,多重的并列关系意思又不在同一个层面,大的并列关系宜用句号,以区分层次。如:
怎么说呢?就说输掉了;不对,自己从不赌。就说吃掉了;不对,自己从不死吃。就说被扒掉了;不对,自己不当心,照样挨骂。就说做好事救济了别人;不对,自己都要别人救济。就说送给一个大姑娘了;不对,老婆要犯疑……
一重的并列复句,分句内部有用了逗号的,分句之间的停顿也用分号。如: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没有多少人喜欢看;他们的演说,也没有多少人喜欢听。
第②句有三个分句,因为分句之间均是并列关系,也是一重复句。
一重并列复句,分句内部没有使用逗号的,分句之间的停顿一般上不用分号,用逗号。但是,为了强调两个并列分句的意思,也可以用分号。
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这一类分号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陈述对象的分类。如: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这句话介绍了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她自己、她丈夫四方面的情况,因此分句间都用分号。
多重复句,第一重是非并列关系,这第一重的停顿常用分号。如:
①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②听到一点儿响动,他就要人家报告原委;而且使公证人大为吃惊的是,他连狗在院子里打哈欠都听得见。
第①句第一重关系是转折用分号,第②句第一重关系是递进用分号。
一重非并列复句,分句内部有用了逗号的,分句之间的停顿也可以用分号。如:
对于灵魂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
一重非并列复句,分句内部没有使用逗号的,分句之间的停顿不用分号,用逗号;但是有时出于语气或心情的考虑,有时强调两个分句的独立性,也可以用分号。如:
①……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②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笑着呢。
第①句引号里面的话是因果关系的一重复句,分句内部没有使用逗号,但在追悼会上,说话人的心情十分沉重,为了表达这种沉重的心情,用了停顿较长的分号。第②句也是因果句,为了强调分句的独立性而用了分号。
顿号和逗号的使用也有许多复杂的情况。
首先是顿号和连接词的问题。两个词语并列也可用“和”“并”之类的连接词,三个词语或三个以上的词语并列时,连接词用在最后两个词语之间。如:“桃树、杏树和梨树,都开满了花。”当两个动词共带一个宾语时,一般上用连接词“并”。如:“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但当两个动词不带宾语时,两个动词之间一般上用逗号。如:“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要继承,发扬。”
其次,并列词语之间用不用顿号也要看情况,表示约数,像“十二三岁”“三四个”之类,不用顿号,表示确数,像“第三、四单元”“初一、二年级”之类,要用顿号;有的并列词语之间顿号可以省去,用了反而是累赘,如“工农业生产”,“一二三四一大串”,“工”“农”之间,“一二三四”之间,不宜用顿号;并列词语分别带了语气词,则不用顿号,用逗号,如“北大呀,南大呀,都是全国重点大学”;出于语气考虑,在该用顿号的地方也可用逗号,如:“花,草,树,水,尽收眼底”,“想起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前一句用缓慢的语气表达观察的过程,后一句表示郑重的语气。
再次,顿号用在并列的词语之间,并列的短语之间一般上用逗号,但有时也可用顿号。在表意比较单纯的并列短语之间宜用顿号,如:“我们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并列短语用来修饰其它语词时,中间也宜用顿号,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国家补助、集体支付工资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
第四,当并列词语处于不同层次时,在不同层次之间应用逗号。如:“猪、羊,小麦、大豆,长势良好。”
复指关系的短语,中间应用逗号,有时会误用为破折号,如:“王诚,我们的校长,到现在我还不认识。”“王诚”与“我们的校长”是复指关系,中间用逗号。词语反复,也要用逗号,不用顿号。如“我们要不断地思考,思考”。
冒号使用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是冒号所引起下文的范围是到句号为止,如果是两句或两句以上,则用引号引起来。第二是冒号所引起下文是转述大意的,也可以用逗号。第三,在“他说”“我相信”等后面,有时也可以用逗号。这三点用法比较明确,不一一举例。
句号使用时要注意:陈述句即使语气比较强烈,句末也应当用句号,如:“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描述性的词句,每句后面均可用句号,如:“江南。小镇。一间普通的民房。”感叹句句末一般上用叹号,但语气比较舒缓的感叹句,句末宜用句号。
人物自言自语时,疑问句的句末可以用逗号或句号,如:“我们的人在哪里,怎么跟他们联系呢。”疑问句作了句子的成分,句末不能用问号,如:“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前面三个问句都是“分辨”的前置宾语,句末不能用问号。选择关系、递进关系的复句,前一个分句句末用逗号,后一个分句句末才用问号,如:“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呢?”“为什么语言要学,而且要用很大力气去学呢?”但当需要强调每一个选择项时,每一个分句句末都可以用问号,如:“站在他们面前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课文背诵十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