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论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正文

论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0-16 16:51:28]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193

概要:讨论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对此,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让他们觉得教师重视他们的想法,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日益增加。讨论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还有好差生讨论,师生间的共同探讨等,课堂上人人是质疑者,人人是解答者,信息得到了及时的交流和反馈,学生可从中获得知识,并在交流中活跃了思想,如此不断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千百次锤炼中获得。四、用课文空白,发挥丰富想象,拓展学生思维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尔搴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学作品中,思维空间的存在,期待着学生的参与,召唤着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觉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要利用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和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更丰富、更充实。因为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

论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讨论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对此,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让他们觉得教师重视他们的想法,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日益增加。讨论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还有好差生讨论,师生间的共同探讨等,课堂上人人是质疑者,人人是解答者,信息得到了及时的交流和反馈,学生可从中获得知识,并在交流中活跃了思想,如此不断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千百次锤炼中获得。
四、用课文空白,发挥丰富想象,拓展学生思维
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尔搴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学作品中,思维空间的存在,期待着学生的参与,召唤着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觉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要利用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和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更丰富、更充实。因为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如《孔乙已》结尾处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怎么死的?读者不得而知,从孔乙已爬出酒店到孔乙已终究一死之间,鲁迅留下空白,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已的性格和境况,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究孔乙已之死。通过填补空白,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天马行空或自由驰骋,还有助于学生进入领悟作品的更高层次,增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五、依照人才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一个人的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是以其独特个性培养与发挥为必要条件。很多研究表明,个性的发挥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成正比。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特长,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身条件的教育,都能主动发展个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又是班级统一授课,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语文活动课丰富多彩,恰好弥补这个不足,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某种特长和爱好提供了场所。这样,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发展其特长,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由此,教师应致力于指导学生利用课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项语文活动,建立起课内外相沟通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到课外去发挥其特长。如通过开办“书法”“写作”“演讲”“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通过自编自导节目,自办刊物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特长得到了发展,进而促使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六、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促成学生创新的动力。
创新是想出新办法,建立新理论的活动,但创新又是从模仿开始的,不管教师承认与否,教师本身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示范作用。示范是促成学生创造的动力,启动创新教学要在教师示范上下功夫。
  一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教学。众所周知,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但如果上什么课都有既定模式,在上课之前,学生就知道了教师要上什么课,如此上,又怎么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呢?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语文实验室”“语文活动课”“读写实验室”等富有创意的风景的出现,就是广大语文教师敢于自我否定,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无言的创新活动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的形成。
二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如何创新的,并给予创新思维的方法指导,如笔者常将自己教学所得内容诉诸文字,念给学生听,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学生明白了创新并不高深莫测,只要敢于探索,就能把创新的潜能转化为现实能力。笔者还把阅读教学目标划为三个层次:表层――字释词,感知文章内容;浅层――引导学生探索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深层――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教材。阅读过程实际就分为三个步骤:整体把握――微观分析――鉴赏评价,三个步骤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感知到理解再到创新,在创新活动的环节再给学生方法指导。比如,在具体的鉴赏评价活动中,我挑出作品中一些不确定的空白,或作品中特色和不足点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先让他们接触一些相关资料,包括前人的评价,为他们提供思考的背景和驳难的材料,进行聚合思维,然后要求他们开拓思路,多角度思考,引发发散思维。这时指导学生不能满足于此,应对“求异”“发散”到的结论进行整合,使之形成新的思考起点,通过聚合――发散――聚合――发散,多次循环,就迸发出了最富创意的见解,得出最富创意的结论。这样,通过教师的种种示范,就逐步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思维,从而为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多给学生自主表现和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要创设民主学习的氛围。而要达到这两个要求,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上允许学生插话插嘴,质疑问难,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敢于求异、敢于创新。教师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相信自我,充满自信。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1999年第8期)
2、 胡芳东,《让学生“会问”:创新教学的呼唤》,(《福建教育》2001年第1期)
3、 胡明道,《“学长式教学”与“创新教育”》,(《中学语文教学》1999第9期)
4、 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1999年6月版)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