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以实践为主线”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浅论» 正文

“以实践为主线”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浅论

[10-16 16:51:28]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627

概要:㈢语文学习中的读写1、关于“读活书”笔者把阅读诠释为“读活书”,主要出于两点考虑。第一,“读/活书”。 言语理论认为,言语的对话属性,不仅仅反映在言语行为的过程之中,也蕴涵于一切文本——言语形象之中。因此,读书时,我们首先要把文本当作“活书”(即言语形象)来读。文本虽然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但二者不能划等号。第二,“读活/书”。由于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文本,毕竟已经物化为“语言文字”形式,因而,读者必须通过想象活动突破“文字相”的束缚,参与到作者的言语情景中去,把“语言文字”还原为言语形象(当然,被还原的言语形象已经注入了读者再创造的因素)。换言之,就是把书“读活”。这样,读书才算开始了。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应该有独立性品格,有自由独立的言语权。根据读者是否具有独立性,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盲从型和对话型。盲从型阅读,读者不具有独立性,把精力全部用于领会和接纳他人的话语,自己意识不到“回应”的权利或者缺乏“回应”的积极性。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便是针对此种情况而言的。对话型阅读,读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既尊重他人又有自己独立的识见;在读的过程中,既注意“聆听”作者的话

“以实践为主线”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浅论,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㈢语文学习中的读写
1、关于“读活书”
笔者把阅读诠释为“读活书”,主要出于两点考虑。第一,“读/活书”。 言语理论认为,言语的对话属性,不仅仅反映在言语行为的过程之中,也蕴涵于一切文本——言语形象之中。因此,读书时,我们首先要把文本当作“活书”(即言语形象)来读。文本虽然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但二者不能划等号。第二,“读活/书”。由于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文本,毕竟已经物化为“语言文字”形式,因而,读者必须通过想象活动突破“文字相”的束缚,参与到作者的言语情景中去,把“语言文字”还原为言语形象(当然,被还原的言语形象已经注入了读者再创造的因素)。换言之,就是把书“读活”。这样,读书才算开始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应该有独立性品格,有自由独立的言语权。根据读者是否具有独立性,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盲从型和对话型。盲从型阅读,读者不具有独立性,把精力全部用于领会和接纳他人的话语,自己意识不到“回应”的权利或者缺乏“回应”的积极性。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便是针对此种情况而言的。对话型阅读,读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既尊重他人又有自己独立的识见;在读的过程中,既注意“聆听”作者的话语,又积极的插入自己的回应。读者的回应方式多种多样,或同意、或赞赏,或怀疑、或反驳,或补充、或纠正,或回避、或讥讽,或保留己见、或引申发挥,等等。可以说,读者的回应,正是在作者启发下读者的自我发现、自我创造和自我完善。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对话型阅读。
在对话情景中,读者对言语形象的态度可以是分析的,也可以是审美的。以分析的态度读书,通常叫做阅读(或“解读”)。言语形象具有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部丰富性,因此不同的受话者由于目的不同,从言语形象中分析出的言语因素也不相同,即使出于共同的目的,也会由于受话者主体的差异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审美的态度读书,通常叫做诵读(或“美读”)。诵读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对那些“耐读”的言语形象进行整体的、具体的把握,即古人所谓的“涵泳”。它要求读者通过想象(还可以借助于声情并茂的吟哦)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对言语形象进行“重写”,从而达到读写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它对于丰富学生言语创造的“原型”、美化学生的语感、优化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语文学习中的读可以归纳为四个步骤:

阅读步骤 阅读目的 阅  读  心  理 阅    读      要    求
通  读 读   通 言语形象的感知 ①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
②借助工具书学习生词
朗  读 读   顺 言语形象的再造 ①了解背景知识;
②想象言语情景;
③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语调
阅  读 读   懂 言语形象的理解 ①参与对话,积极回应;
②做读书笔记
诵  读 读   化 言语形象的涵泳 ①读出感情,读出神气,读出韵味;
②诵记

    2、关于作文和写作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中小学生的写被习惯的统称为“作文”(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已经出现了“写作”、“自由写作”的说法),这种情况,不利于对“作文”内部作科学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将中小学生的写分为作文和写作两种情况。
作文,相当于当前的“命题作文”,特指应“教学之需”(或曰“将来生活之需”)而进行的写,作文的目的和动机(常常是无动机的)几乎全在于学业的要求。因此,作文训练具有模拟性,在学习结构中,属于学的范畴,重在写作技能的训练。当然,科学高效的写作技能训练属于言语技能教学的范畴,是十分必要的。造句和仿写是作文的两种主要形式,前者以句为着眼点组织训练,后者以篇为着眼点组织训练。当作文与写作未分时,人们就不断的尝试将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这就走向了写作的范畴。
写作即“自主写作”(当前语文课本称之为“自由写作”),指应“现实生活之需”而进行的写。其动机源于生活;而对学生来说,其目的则兼指教学。在学习结构中,写作属于习的范畴,它的优势在于强化了写作动机的真实性,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写作态度,因而有助于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已经积累了不少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写作形式,比如写日记、书信、演讲稿,做读书笔记、学科小论文或进行文学创作等等。学生喜欢这些形式,而且教学效果不菲。
就写作能力的发展而言,写作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写话阶段,二是创作阶段(这里的“创作”不完全等同于“文学创作”)。写话,就是用笔记录自己所说的话。小学生的写作以写话为主。这一阶段极为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态度,消除其对写作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还可以为创作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从初中开始,逐渐进入创作阶段,具体表现为写话与创作相交织。进入创作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开始自觉的对“话”进行美化,言语形象由“话”向“如话”发展。
学生的写作与成年人写作是有区别的,学生写作有教师作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与作文指导也不同,主要有三点。⑴写作指导具有活动性。教师应该致力于写作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在参与写作活动中积极的进行写作。⑵写作指导具有全程性。它的着力点主要不在于写作技能的传授,而在于写作动机的激励,不仅要指导学生写作,更要指导学生做人和生活。⑶写作指导具有对话性。教师应从一个真实读者的角度,向作者(学生)作出回应。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会比一个知心读者真诚的心灵回应更能帮助他找到作为一个真实作者的感觉、更能强化他继续写作的动机。
总之,科学高效的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更加重视中小学生的自主写作实践,是当前写的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
三、“以实践为主线”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以习课为重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㈠“以实践为主线”中学语文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则
1、生活化原则
当前最要紧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课外“应需”读写,课内亦然。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一样,都是生活链条中的一环,相互牵引,不可或缺。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关键,在于树立“真人”的学生观。从言语实践来看,学生是真人。所谓真人,就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精神的真诚的人。读,学生应是真实而真诚的读者;写,学生应是真实而真诚的作者。
2、感悟性原则
这是由语文学习重在认知的直接性决定的。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言语实践,尤其是审美性言语实践。语文教学反对教师越俎代庖,提倡让学生独立的形成自己的结论。即使对于知识、技能等间接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尽量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情景,使学生在实践感悟中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3、兼容性原则
“以实践为主线”语文教学模式不反对语文训练。语文不是“纯学业”——其实所有学科都是这样,但是作为一门必须开设的学科,它应该是很专业的,无论对语文知识还是对语文技能的教学,都是离不开专业化训练的。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所追求的“科学化”训练,实际上只是对语言学或文章学知识的训练——为人作嫁,惟独缺少适合青少年学生的真正的听说读写的专业化训练,事实证明那时不科学的。“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要因为曾经在并不科学的“科学训练”上走过弯路,就停止了追求语文科学训练的步伐。我们认为,语文训练和语文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为了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我们在教学中特别设计了“解题式阅读”系列训练方案和“真快乐作文”系列训练方案。训练就是教技术,就是为学生的大量语文实践修建“高速公路”。
㈡“以实践为主线”中学语文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
基于上述教学原则,我们把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分为习课和学课。习课包括预习课、复习课,学课包括自学课、互学课。预习课、自学课、互学课、复习课,是一个自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深入探究问题的创新性学习过程。如表所示:

基本课型 学习结构 教学定向 具   体   要   求
预 习 课 以习为主 自主定向     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自主的参与言语实践,发现问题
自 学 课 以学为主 教材定向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要求尝试独立的解决问题,初步达成教学目标,并进一步形成新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试卷评讲的旧模式亟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