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挑战权威,点击现汉(B)» 正文

挑战权威,点击现汉(B)

[10-16 16:51:28]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608

概要:【悖】(P57)〖评〗在此单字下收了6个词语:“悖晦”“悖理”“悖谬”“悖逆”“悖入悖出”“悖时”。建议加收“悖论”。“悖论”本是逻辑学术语,在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是这样定义的:“悖论是一种特别的逻辑矛盾。悖论是这样的一种判断,由它是真的,就可推出它是假的,并且,由它是假的,就可推出它是真的。”简单地说,悖论就是一个当我们承认它的同时就要否认它的命题。例如“说谎者悖论”就是这样的一个命题。假如有人说:“我正在说谎”,这就是一个悖论。当我们说这句话是真的时候,他就是在说谎,那么他所说的这句话就是假的;当我们说这句话是假的时候,他当时就没有说谎,那么他的“我正在说谎”这句话反是真的。无论如何我们都跳不出这个“逻辑矛盾”的陷阱。当然如果它仅仅是一个逻辑学概念,那么它不一定能被收进语文词典。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书刊媒体中,“悖论”被人们稍稍作了推广的用法。就是说,在非形式逻辑的领域,人们也在谈论“悖论”,其意义被简单化了,就是指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或目的与后果产生了矛盾的现象。例如以下的例子:①“现今的娱乐圈存在一种很奇怪的悖论:大家都一窝蜂地

挑战权威,点击现汉(B),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悖】(P57)〖评〗在此单字下收了6个词语:“悖晦”“悖理”“悖谬”“悖逆”“悖入悖出”“悖时”。建议加收“悖论”。“悖论”本是逻辑学术语,在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是这样定义的:“悖论是一种特别的逻辑矛盾。悖论是这样的一种判断,由它是真的,就可推出它是假的,并且,由它是假的,就可推出它是真的。”简单地说,悖论就是一个当我们承认它的同时就要否认它的命题。例如“说谎者悖论”就是这样的一个命题。假如有人说:“我正在说谎”,这就是一个悖论。当我们说这句话是真的时候,他就是在说谎,那么他所说的这句话就是假的;当我们说这句话是假的时候,他当时就没有说谎,那么他的“我正在说谎”这句话反是真的。无论如何我们都跳不出这个“逻辑矛盾”的陷阱。当然如果它仅仅是一个逻辑学概念,那么它不一定能被收进语文词典。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书刊媒体中,“悖论”被人们稍稍作了推广的用法。就是说,在非形式逻辑的领域,人们也在谈论“悖论”,其意义被简单化了,就是指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或目的与后果产生了矛盾的现象。例如以下的例子:①“现今的娱乐圈存在一种很奇怪的悖论:大家都一窝蜂地想把自己包装成‘偶像’,但又都不太愿意别人叫自己偶像,好像被称为偶像就是证明自己光有脸蛋没有头脑似的。”(新华网 2003/5/26)②“城镇经济悖论 ‘造城运动’还是‘空城运动’?”(《中国经济周刊》2004/8/15)③“酒后驾车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因而这种车险附加险的推出将导致一个悖论:一方面它自称保护第三者——受害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它有可能鼓励酒后驾车这种违法行为的发生。最终可能出现商业行为保护违法行为、商业利益威胁社会利益的结果。”(《北京晨报》2004/8/21)以上①说的是行为的自相矛盾,一方面把自己包装成偶像,另一方面又不愿别人叫自己偶像。②③说的是行为的目的和结果相反(矛盾)。其中②本来目的是“造城”,结果变成了“空城”;③说的是目的(自称)是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好的目的),结果变成了鼓励违法行为的发生(坏的结果)。这些含义都不是“悖论”这个概念的原初含义,而是在生活中的引申用法。这种用法一多,语文词典就不得不考虑。事实上有不少原本专业性很强的术语,比如“井喷”这个词原先是石油工业用语,专业性很强,后来用在股市、经济等领域,遂成为非专业用语。“悖论”也在经历这样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现规》与时俱进,收进了“悖论”一词,只是解释语焉不详:“逻辑学上指自相矛盾的命题。”我觉得仅说“自相矛盾”容易被人误解为行为的自相矛盾或言行的自相矛盾,容易让人将这个逻辑学术语简单化。如为了简洁通俗地解释,可以这样释义:“逻辑学上指自身潜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的命题。”可举一例说明之,如“说谎者悖论”,也花不了多少文字。然后还要讲一下它的引申用法:“引申为行为的自相矛盾或目的与结果的矛盾。”

【备份】(P54)①备用的一份:~伞(备用的降落伞)/~节目。②(方)充数;空设。〖评〗今天“备份”一词经常用在电脑操作上,是指电脑拷贝的工作:为应付文件、数据丢失或损坏,将电脑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复制到另一个大容量存储设备中,也指将数据从硬盘复制到软盘、光盘、U盘中。如:“办法还规定,电子文件要保证不被非正常改动,同时必须随时备份,并对有档案价值的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或缩微胶片拷贝件保留。”(《湖南日报》2004/9/15)

【备战】(P55)准备战争:~物资/~备荒。〖评〗“备战”应当有两方面意思:一是积极的、主动的、进攻性的,如“扩军备战”;另一方面是消极的、被动的、防御性的,如我国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笼统地说“准备战争”,就没有把防御性的备战区分开来。“备”这个字本身就有“准备”和“防备”两方面含义,讲“准备”就是积极的、主动的、进攻性的,《现汉》对“准备”的解释是“预先安排和筹划”,显然是主动的,是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制造”一个战争。另外,“备战”还有扩展的用法,除了指战争、军事以外,还可以用于别的方面,意思是通过紧张的工作,在短期内作好充分准备。如“奥运备战”“备战高考”“铁路备战春运”等。

【奔走呼号】(P59)〖评〗“奔走呼号”是一个成语,但没有“奔走相告”使用得广泛。笔者2004年9月24日在百度搜索网查询,“奔走呼号”得到16900个结果,“奔走相告”有400000个结果。应增收“奔走相告”。《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没有收“奔走呼号”,却收了“奔走相告”,它的解释是:奔跑着互相转告。指把重要的消息互相传开。

【本埠】(P59)本地(多用于较大的城镇):平信~邮资一角,外埠两角。〖评〗例子早已过时,这是邮资第一次涨价时的标准(邮资过去长期为平信八分,1990年第一次涨价改为两角[本埠一角],一年以后涨至五角,后来又涨一次为八角)。当前我国国内邮资计费办法是:普通信函每重20克(不足20克以20克计算),本埠0.60元,外埠0.80元。就是说《现汉》所反映的是十多年以前的物价标准,已经大大落后于形势。

【本科】(P60)大学或学院的基本组成部分(区别于“预科、函授部”等)。〖评〗有三个问题要交代:一是应交代它的学制为4-5年;二是它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主要区别于“专科”(后者学制为2-3年);三是本科毕业合格者一般授予学士学位。释义所反映的可能是我国上世纪50年代的学制情况。现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不设预科,只在民族学院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以及部分成人教育中才设立预科,作为达到专、本科合格新生之前的短期培训阶段。高中毕业生申请到外国留学的,也要先通过预科学习达到大学录取条件,方可升入大学学习。当前本科学历(层次)主要是区别专科学历(层次),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匕鬯不惊】(P64)《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匕和鬯都是古代祭祀用品,“匕鬯不惊”原旨宗庙祭祀不受惊扰,后用来形容军纪严明,不惊扰百姓。〖评〗这个成语极为生僻,完全不应收进来。查新浪、搜狐两大门户网站,“匕鬯不惊”的查询结果均为零。百度网站虽有一百多条,但来源基本上是古典小说和成语接龙,几无时文用例。“鬯”也不属于现代汉语通用字,多数中国人不识,完全是死的知识。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笔者所查到的当今新闻媒体的惟一用例,却不符合词典的解释:“进入九月之后,大盘指数的走势恰如一潭秋水,匕鬯不惊。”(中国西部网2003/9/15)这里的“匕鬯不惊”和军纪严明有何关系?作者似乎把它当作“波澜不惊”。这至少说明它是一个不易掌握意义和用法的旧成语。

【比美】(P65)水平不相上下,足以相比:乡镇企业的一些产品,已经可以跟大工厂的产品~。〖评〗《现汉》对“不相上下”的解释是:“分不出高低,形容程度相等”。两者之间分不出高低,就可以“比美”吗?说“比美”,须有两个条件:一、两者都是水平高、质量优的,即都是“美”的;二、两者的水平、质量相等或相近,可以相比。“比美”与“媲美”是同义词,《现汉》对“媲美”的解释是:“美(好)的程度差不多……”。这就显得不是“一视同仁”,二者之间不能“比美”了。

【笔底生花】(P66)比喻所写的文章非常优美。也说笔下生花。〖评〗今天我们更多地说“妙笔生花”。《现汉》只收“妙笔”,未收“妙笔生花”。应删掉“笔底生花”,加收“妙笔生花”。

【毙】(P70)②枪毙:昨天~了一个土匪头目。〖评〗此例不妥。从传统观点来看,枪毙一个“土匪头目”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为民除害,大快人心;但今天要问,这个枪毙行动是否符合法律程序?对一名犯罪嫌疑人或者罪犯,不是说毙就毙的,也不是给他戴上了“土匪头子”的帽子就可以“就地正法”的。焉知某些地方官员不会把上访群众、举报义士视若“刁民”或“土匪”,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今天“土匪”不是正规的罪名,规范的名称应为“破坏公共安全罪”。在媒体上使用较多的有“车匪路霸”、“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车匪路霸”只是新闻用语,并非严格的法律概念。再说,今天世界上废除死刑的呼声很高,保留死刑的国家也纷纷采用比枪毙更先进、更人道的执行死刑的方法,我国也已在部分地区试验和有条件地推行。在这种情况下,渲染“枪毙”的痛快和简便,使用不符合现行法律规定的罪名,是有悖法律精神和法治观念的。

【碧血】(P71)《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多用碧血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丹心。〖评〗释文可简洁一点,“用碧血”三字可省。词典中使用“后多指……”的说法,通常是在早期意义之后产生了新义(“后”是相对于初义、本义而说的)。这里只是引了典源,不需要用“后”。故改为:【碧血】《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多指为正义事业流的血:~丹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扩展“语句”失误例谈
《挑战权威,点击现汉(B)》相关文章
  1. 挑战权威,点击现汉(B)
  2. 教学生挑战权威
  3. 挑战权威,点击现汉(B)
  4. 修订课文,挑战权威
  5.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挑战权威,点击现汉(B)
  6.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挑战权威,点击现汉(B)
  7.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挑战权威,点击现汉(B)
  8.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挑战权威,点击现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