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以文为本,润泽生命——重读<<祝福>>所引发的思考» 正文

以文为本,润泽生命——重读<<祝福>>所引发的思考

[10-16 16:51:28]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153

概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级教育硕士 毛秀霞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教材应当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学生不断获得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语文在这方面尤其任重道远。基于中学语文教育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和其对素质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新课标颁布之后,中学语文教育界日益达成共识:要还中学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以文学和人文的内容为核心,重树中学语文教育的情感陶冶,人格提升,心灵表达等方面的旗帜。我们在顺应此呼唤的同时,是否应该对经过了思想政治和艺术的层层筛选方得以选入建国后中学语文历届教材的经典篇目,对从严格强调自思想政治角度解读文本的樊笼下得以解脱的文本,作以全新的人文性的阐释呢?是否只有如此,才更合乎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呢?《祝福》就是建国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则经典篇目。它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题目最初定为《祥林嫂》,后改为《祝福》。建国以来教材教参对此文本所作的主题解读定位于反封建的层面,与之相应,语文教师们在讲授此课时常常会遵循着教学大纲之

以文为本,润泽生命——重读<<祝福>>所引发的思考,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级教育硕士  毛秀霞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教材应当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学生不断获得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语文在这方面尤其任重道远。基于中学语文教育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和其对素质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新课标颁布之后,中学语文教育界日益达成共识:要还中学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以文学和人文的内容为核心,重树中学语文教育的情感陶冶,人格提升,心灵表达等方面的旗帜。
我们在顺应此呼唤的同时,是否应该对经过了思想政治和艺术的层层筛选方得以选入建国后中学语文历届教材的经典篇目,对从严格强调自思想政治角度解读文本的樊笼下得以解脱的文本,作以全新的人文性的阐释呢?是否只有如此,才更合乎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呢?
《祝福》就是建国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则经典篇目。它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题目最初定为《祥林嫂》,后改为《祝福》。建国以来教材教参对此文本所作的主题解读定位于反封建的层面,与之相应,语文教师们在讲授此课时常常会遵循着教学大纲之总体规定,力图在学生心中树立鄙弃封建礼教的意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捂,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而让学生在欣赏作品艺术美的同时,也经受了一次思想政治的熏陶。这是前些年此文本所带来的社会意义。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产生便属于了读者,对其文本意义的阐释会因人因时代而异,有多种解读性。时至今日,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是否可以打破以往对其主题解读的定论,再去深入到文本之中,重新认识鲁迅先生到底要借此小说告诉我们什么呢?
是的,祥林嫂的悲剧确实是社会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历年来的研究都把它归结为面目可憎的封建礼教,对杀害祥林嫂的凶手的探讨,不外是鲁四老爷和鲁镇上的人们之流。当然这无有疑义,但我们仅仅告诉我们的学生这些吗?难道仅仅让他们意识到封建社会和封建意识的可憎,并为现而今封建制度的已被推翻而庆幸,为鲁镇上人们的愚弱而悲愤,为祥林嫂不幸的命运而惋叹麽?我总觉得,这些似乎都还不够。鲁迅先生是个伟大的思想家,这编小说应该承载了他较前人理解的更为原重的思想,这思想之中应凝含了他深沉的悲哀和叹息,这种悲哀这种叹息还应让学生认识、了解,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有利的。由此,我们应该在前人所定论的主题和文本意义的解读上再去问个为什么:为什么祥林嫂会被折磨以致悲惨的死去?鲁镇上的人们为何会如此对待她?
她和他们素无冤仇,而她又是如此勤劳纯朴善良本分的一个女性,为何得不到人们的尊重,以至于最终丢失了自己生存下去的所有依靠而悲惨地死去呢?当然,这其中可以看出封建礼教思想的摧残,可如此面目可憎的封建礼教思想为何在辛亥革命之后,封建帝制已被推翻了的农村社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并内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而借刀杀人呢?这些应该是蕴涵于作品文本的更为深层的意义。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鲁迅先生于1918年写的《坟-我之节烈观》中的一段话,“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不节烈的人,便生前也要受随便什么人的唾骂,无名主的虐待。”这一席话,能否让我们找到上面那个问题的答案呢?祥林嫂不就是上文所提到的那种“不节烈的人”麽?而在《祝福》一文出现的与祥林嫂有直接关系的所有人,不就正是组成了一个“杀人团”,集体把祥林嫂推向了绝境麽?祥林嫂是不幸的,首先表现为“天灾,”因其命运的不好而使其承担了两次丧夫和失子之痛。如果把此称作祥林嫂“落了井”的话,则作品中的卫老婆子、堂伯、婆婆、鲁四老爷、柳妈及鲁镇上的男女老少又有谁没向祥林嫂落井之后又投下石块了呢?鲁迅曾记述一个不守节的寡妇的记载,说她再嫁之后,世人个个唾骂,做了乞丐,也竟求乞无门,终于惨苦不堪地死了(《坟、我之节烈观》)由此了看出祥林嫂是在整个社会舆论的压迫打击之下死去的。在这里,似乎已揭示了鲁迅先生之所以创作如《祝福》之类小说的真实意图和祥林嫂悲剧发生的历史、社会背景。 
我们可以从此入手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当时社会中的人们会是那样,并与今日社会中的人作比较,看其仍否具有现实意义。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鲁迅先生那样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鲁迅先生那样执著而又犀利。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他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曾努力地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并力图在其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鲁迅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对国民性的卑怯是深恶痛绝的。我们从《祝福》这篇小说,从对祥林嫂死因的探讨中,是否也可看出国民性的卑怯和民族心理性格方面所形成的种种病态呢?
鲁迅先生说“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在当代著名思想家黎
鸣先生的《中国人性分析报告》一书中也指出“中国人向来讲‘礼’而不讲‘理’”,此“礼”既是鲁迅先生所言的“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而中国人历来讲“礼”,既讲究尊卑贵贱,对女人而言,即讲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而不讲“理”,不讲真理,不讲是非真假,因果曲直。这是孔夫子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病态之一。而这种病态不正在《祝福》一文中与祥林嫂有关的所有鲁镇上的人们身上有所体现了麽?
首先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有权支配祥林嫂的自由,故其在祥林嫂逃出家后又强制将  其带回家中并逼其改嫁,以获个人私利。如果说婆婆的举动如鲁四所默认的那样合乎封建礼教的规范,可她在用“礼”的原则行使其家长制权威的同时,又逼祥林嫂突破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对妇女的贞节要求逼其改嫁,这岂不是在用“礼”作幌子行使其不讲道理           的举措麽?一套“礼”论,两种用法,出发点是满足个人的私利,真是又虚伪,又不讲理。
其次是鲁四。祥林嫂初到鲁家,鲁四老爷就厌恶她是个寡妇,他是依“礼”而表态,可又有何道理可循呢?祥林嫂之成为寡妇,原本已很不幸,却又因此而受人厌弃,实在是毫无道理可言。祥后来被逼改嫁,却又遭人生之大不幸,更是该成了一个让人同情的角色,可她非但得不到几乎无人性的鲁四的同情,反而更受其鄙弃,视之为伤风败俗的另类,不以常人应受到的起码的尊重待之,实在是更无道理可言,可他却似乎在严格守着早已浸透心中的毒素——封建礼教的支配行事。而其在文中不多却粗鲁谩骂的言辞,更与其书房中所挂的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相矛盾,可见其道学的虚伪。以至最后在不能奴役了祥林嫂之后,又将其赶出家门,甚至闻知其死讯了之后,还因其死可能会干犯祝福,既会犯“礼”而大骂其为“谬种”,孰不知鲁四老爷之流有选择自己正常死亡时刻之能耐乎?真是讲“礼”过分,不讲理至极。
再如鲁镇上的人们。年年祝福时节,女人用在水里浸得通红的臂膊辛勤地劳作着以准备福礼,而五更天拜福神的却只限于男人,循的是“男尊女卑”“之礼”,可道理何在?祥林嫂在经受了人生之路上的极大打击之后又回鲁镇,做活依然勤快,为人依然和善,但为何鲁镇上的人们在仍叫她祥林嫂的同时,音调会和先前不同,而笑容也冷冷的了呢?是因为祥林嫂犯了什么错吗?改嫁如若冲犯了所谓的“礼”的话,但也并非出于祥林嫂之本愿,她是被逼的,并且为此她还进行了大反抗。再度成为寡妇,可同第一次一样,又岂能是她的错?同时,她还要为此人生之巨挫承受极大的痛苦。她有什么错?又有何理由得到人们的鄙弃呢?真是让人从“理”的方面找不出原由来,而鲁镇上人们在表示自己对人事的态度时似乎都是只看结果,不讲原因的。         
柳妈的关于“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的说法,正是指责祥林嫂不做烈女子而失了节,其违背了“礼”,可此“礼”的制定又有何道理呢?真是荒谬至极。后来她又从祥林嫂额角上的伤疤生发开去的一段议论,又给鲁镇上那些幸灾乐祸的无聊的男女老少以讽刺挖苦祥林嫂的新话题,仅仅因为他们以“礼”之规则衡量祥林嫂之失节不合“礼”,而不去讲祥林嫂本人也是不愿违“礼”的,而是为其婆婆所逼,伤疤正是其反抗的结果,但没有人在格守“礼”的同时去从因果道理的角度指责祥林嫂的婆婆,而把所有的讽刺集于祥林嫂一身,又有何道理可言?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让语文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