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银川二十五中学高二年级组 薄祥麟语句歧义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一、语句歧义现象的内涵语句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单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现象。歧义短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交际中,对语言的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简明”的含义是“简要”、“明白”,其中的“明白”的意思是表达的内容要明白无误,让人准确理解其含义,不要产生歧义,而影响交际的效果。歧义就是表意不明,甚至会造成语病。1、讲台上只有一架收音机,一边还站着一个人。该句中的“一边”是个多义词,既可表示“其中一边”,也可表示“每一边”。这两个意义同时并存,从而产生歧义。2、热爱人民的总理在这个短语中,我们不能因为它只有一种语言形式,而忽略其组合的方式。其组合的方式实际有两种:A.热 爱 人 民 的 总 理 动 宾 偏 正B.热 爱 人 民 的 总 理
语句歧义现象的探讨,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银川二十五中学高二年级组 薄祥麟
语句歧义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语句歧义现象的内涵
语句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单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现象。歧义短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交际中,对语言的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简明”的含义是“简要”、“明白”,其中的“明白”的意思是表达的内容要明白无误,让人准确理解其含义,不要产生歧义,而影响交际的效果。歧义就是表意不明,甚至会造成语病。
1、讲台上只有一架收音机,一边还站着一个人。
该句中的“一边”是个多义词,既可表示“其中一边”,也可表示“每一边”。这两个意义同时并存,从而产生歧义。
2、热爱人民的总理
在这个短语中,我们不能因为它只有一种语言形式,而忽略其组合的方式。其组合的方式实际有两种:
A.热 爱 人 民 的 总 理
动 宾
偏 正
B.热 爱 人 民 的 总 理
偏 正
动 宾
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亦即两种不同的结构层次,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A句的意思是“总理热爱人民”,B句的意思是“人民热爱总理”。
二、语句歧义现象的诸种类型
(一)词语的兼类和多义
1、词语兼类
黎锦熙老先生说:“词无本品,依句辨品。”“品”即词类。用动态的眼光来看词性是很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兼类是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词语兼类的情况非常普遍。
1、我要热饭。
在这个语言单位里,“热”可以是形容词,也可活用为动词。既可表示“我要什么东西”的意思,也可表示“我要做什么”的意思。
该句中的结构实际上也是两种:
A.我 要 热 饭
偏 正
动 宾
主 谓
B.我 要 热 饭
偏正
动宾
主 谓
2、词语多义
我们知道,单义词在汉语词汇中是少数,而词语的多义性是其词语的特点。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多义词可以受到某些限定,很少发生歧义现象。但在有些环境里,歧义现象依然存在。
2.1: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这个句子中两个“新”的含义是不确定的,可分别改为“陌生”“新鲜”。
2.2:小王在火车上写字。
“在火车上”实际是个多义短语,由于对其具体部位没有进行限制,我们无法知道小王是在火车的车厢上还是在火车的桌几面上写字,亦或在桌几面的纸上写字。
(二)多种结构层次
1、一个语言单位具有多种结构关系,也就产生歧义,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1.1:参考资料
这个短语既可理解为偏正关系,表示资料的性质;也可理解为动宾关系,表示一个动作。
1.2:鲁迅研究
这个短语既可理解为主谓关系,表示“鲁迅在做什么”;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表示研究的对象是鲁迅。
2、一个语言单位具有多种层次
2.1:如“热爱人民的总理”
2.2:对售货员的意见
这一短语即可理解为“售货员提出的意见”,也可理解为“人们给售货员提出的意见”。其层次划分如下:
A、对 售 货 员 的 意 见
偏 正
介 宾
B、对 售 货 员 的 意 见
介 宾
偏 正
此类歧义现象在语言运用中也较普遍。
(三)不同语序产生的歧义
所谓语序就是语言中各个成分安排的次序。
3.1、女工工作做得好,可以解决一些女工特有的切身问题。
该句所表达的意思是“一些女工”,还是“一些问题”?如果是“一些问题”,那么语序最好这样安排:“女工特有的一些切身问题”,让表领属的词语放在前面。
(四)施事、受动关系造成的歧义
我们知道,在一个语言单位中,主语既可以是施事者,也可以是受动对象。
4.1、某同学热爱劳动。
4.2、老师批评了某同学。
这两句中的“某同学”,在句1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出者;在句2中是受动对象,即动作被支配的对象。
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主语到底是施事者亦或受动对象,是很难或无法判定的。
4.3、我去上课。
“我”既可指施动者——教师(授课者),亦可指受动对象——学生。
4.4、鸡吃过了。
是“鸡吃过了(东西)”,还是“吃过了鸡”?
(五)量词造成的歧义
有一些量词既可以修饰限制人,也可以修饰限制物;既可以用于甲物,也可用于乙物。
5.1、三个出版社的编辑
该短语中量词“个”可以限制“出版社”,表示“出版社”的数量;也可限制“编辑”,相当于“位”。此句的结构层次也会有别:
A、三 个 出 版 社 的 编 辑
偏 正
偏 正
B、三 个 出 版 社 的 编 辑
偏 正
偏 正
(六)语音的轻重
有些词语重读、轻读,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如“东西”,既可表方位,也可指一般事物名称。
6.1、我想起来了。
“起来”重读表示“我想做什么”,而轻读则表示“回忆起来”。在这个语句中,“起来”的词性也是不同的:一个是一般动词,一个是趋向动词。该句中的“想起来”的语法关系也有所不同:一个是动宾关系,一个是动补关系。
(七)不同联想造成的歧义
由于环境、受者的情况不同,对一个语言单位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7.1、今天吃饭,大家不准用筷子。
从逻辑上讲,否定形式不能表达一个肯定的判断。用否定的判断表达一个肯定的意义,违反了逻辑推理中的同一律。该句中“不准用筷子”,不能确定是采取什么方式,用什么工具。如可理解为: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