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文/湘琴 阅读活动是读者经验和作者经验的汇兑过程。“汇兑”这个绝妙的比喻来自阅读学家萧乾的《书评面面观》。他说:“文字是天然含蓄的东西,无论多么明显地写出,后面总还跟着一点别的东西:也许是一种口气,也许是一片情感,即就字面说,它们也只是一根根的线,后面牵着无穷的经验。字好像是支票,银行却是读者的经验库。‘善读’的艺术即在如何把握着支票的全部价值,并能在自己内在的银行里兑了现。”“票面的数目总是骗人的,实数是无限地大。一个字在经验库里也许能兑现出十年的悲喜来。它不像理智的价值,条理素淡地陈列着。诉诸情感的价值里有着缤纷的彩色,禽兽风涛的鸣声,各样的触感,各样的嗅觉;而隐藏在这些里面的,也许还有个理智的价值。如果你不曾感觉出这些,那价值就无从捉到(那价值似乎永不能为人全部捉到)。如果在你的经验库里没有那些现款,纵想感觉,也仍难兑现。”(见曾祥芹、陈万珍编著《现代读书经》第24—25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这段精彩的阐释道破了读者通过文字与作者沟通情思的奥秘。 萧乾的“经验汇兑”说表明:文
“经验汇兑”读书法,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文/湘 琴
阅读活动是读者经验和作者经验的汇兑过程。“汇兑”这个绝妙的比喻来自阅读学家萧乾的《书评面面观》。他说:“文字是天然含蓄的东西,无论多么明显地写出,后面总还跟着一点别的东西:也许是一种口气,也许是一片情感,即就字面说,它们也只是一根根的线,后面牵着无穷的经验。字好像是支票,银行却是读者的经验库。‘善读’的艺术即在如何把握着支票的全部价值,并能在自己内在的银行里兑了现。”“票面的数目总是骗人的,实数是无限地大。一个字在经验库里也许能兑现出十年的悲喜来。它不像理智的价值,条理素淡地陈列着。诉诸情感的价值里有着缤纷的彩色,禽兽风涛的鸣声,各样的触感,各样的嗅觉;而隐藏在这些里面的,也许还有个理智的价值。如果你不曾感觉出这些,那价值就无从捉到(那价值似乎永不能为人全部捉到)。如果在你的经验库里没有那些现款,纵想感觉,也仍难兑现。”(见曾祥芹、陈万珍编著《现代读书经》第24—25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这段精彩的阐释道破了读者通过文字与作者沟通情思的奥秘。
萧乾的“经验汇兑”说表明:文本的意义是读者和作者的经验交流生成的。文字作品中的语言不但是思想感情的符号,而且是实际事物的信号。读者看到语言就像接触了实际事物一样,所以,文字如一根根线索,能牵出读者的潜在经验,又如一张张支票,能兑换出读者银行库里的“现款”。叶圣陶同样指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文艺作品的鉴赏》)阅读学家的箴言告诉我们:所谓“经验汇兑”就是“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阅读文本实际上是间接认识事物、体验人生的心智活动。阅读不但是吸收,而且是倾吐。这种“倾吐”,既表现在读者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阅读的心得,又表现在读者用自己内在的经验去兑换文字作品中蕴藏的作者经验。读者的经验越多,通过作品兑换作者的经验也越多。
语文新课标在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中强调“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中指明培养语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除了“语境定义”(联系上下文确定语义)、“以神统形”(联系中心意思统摄语义)之外,就是“经验汇兑”(联系生活经验汇兑语义)。诸如,要“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一学段“阅读”第5条);“能借助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二学段“阅读”第3条);“联系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第三学段“阅读”第4条);“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第四学段“阅读”第8条)。在“阅读教学建议”中强调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里讲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生活积累”“自己的积累”“文化背景”以及“思维和情感活动”,一言以蔽之,都要求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理解和鉴赏文本的含义并迁移阅读的心得。
阅读中的“经验汇兑”,既不同于市场上以物易物的简单交换,又不同于在银行里票款汇兑的等价交换,而是读者对作品信息的加工过程。这种文字信息的加工经历“发现、识别、认同、组建、扩展、储存”一系列内化操作,灌注了读者的主体经验,“汇兑”的结果,使读者对读物中作者的经验有所吸收,有所改变,有所增值。
读者用来兑换作品价值的主体经验,包括来自书本的间接经验和来自实践的直接经验以及来自遐思的想象经验,它们对于阅读感知、阅读理解、阅读鉴赏、阅读迁移、阅读创造的效果,关系至密,作用至巨。
阅读过程中读者与作者的“经验汇兑”是彼此对应和交互为用的:遇到理智的文字,需调动理性认识;遇到情感的文字,需调动感性经验。有时需要用理性知识去化解形象的描绘;有时需要用感性经验去阐释抽象的论理;有时还需要用主观的想象去体味美妙的意境。
究竟如何运用经验和想象去汇兑文本的含义呢?基本有三条路:
一、凭间接经验汇兑语义。阅读特定的文本,需要读者准备相应的间接经验,包括语言的、文章的、文学的、文化的知识,凭借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去解读文本语句的意义。如读臧克家的《老马》(高中语文第三册),学生依据诗歌忍辱负重的形象描绘,牵出《半夜鸡叫》《白毛女》《骆驼祥子》的阅读积累,从而理解“老马是中国旧社会受苦受难的农民形象”的寓意。又如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初中语文第二册),学生要想深刻体味那磅礴的气势,汹涌的激情,难抑的生命冲动,黄土落日的雄壮之美,需要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积淀来支持。“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在“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他们带着对原始生命的渴望,带着振奋和自豪之情,走进了新时代。“除了黄土高原,哪里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这“厚土层”分明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的比喻,是中华民族立足之本、再造辉煌的坚实基础。
二、凭直接经验汇兑语义。阅读作品,还需要读者调动自己从观察、听闻、交往、体验中获得的有关自然风物、社会人生的感性经验去领悟文本语句的情味。鲁迅自述:“年轻时读向子期的《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当亲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左联五烈士的白色恐怖,有了悲愤难诉的直接经验后,才深刻领会到《思旧赋并序》中欲言又止的情味。如读曹冲《神奇的极光》(高中语文第二册),学生从因特网上找到并下载了一组美丽的极光图片,通过多媒体播放,大家便很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第一部分《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对极光的想象性描写和第二部分《极光一瞥》中的真实性描绘及“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无怪乎在许许多多的极区探险者和旅行家的笔记中,描写极光时往往显得语竭词穷……”等等语句。优秀的作品打动你,只因为那些话好像在你的心底蕴积了很久,读着它仿佛在倾听自己灵魂的反省。像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初中语文第二册)中对幸福的描述:“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作者的话像灵敏的触角,悄然触发了学生对所有幸福的珍惜与疼爱,尽管有些幸福学生们当时可能无法清晰、完整地表白,但作为人生体验已植根于心底并在这时被点燃,那冲天而起、恣肆喷涌的感激与醒悟,岂是原来文字所能承载?
三、凭主观想象汇兑语义。对于作品中形象的描写、抽象的论理,要想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必须驱遣读者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复现和改造作品的情境。典型的示范是叶圣陶驱遣想象,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十个字里读出一幅旷远荒凉静寂的图画来(见《文艺作品的鉴赏》)。如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高中语文第三册),学生仿佛看到夕阳下诗人在康桥上徜徉、吟咏,直到夜深人静方才轻轻叹息一声离去的身影,这只有凭再造想象才能深得诗中的意味。又如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初中语文第五册)中所云“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神释,与万物冥合”,这是多么率直、任意与淋漓的文字。阅读时每每于赞叹之余,仿佛自己也是如此放纵于浩浩天地之间,寄情于山川草木之中,眼前浮现出潺潺的幽泉,嶙峋的怪石,葱郁的草木,幻变的浮云,何其畅也!学生们凭借想象再造了“西山”,是“再造的西山”重现了昔日作者的情怀,然后陶醉了学生们,将他们的心灵定格于那份悠远与崇高。
语感训练中运用“经验汇兑”读书法的三条路是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例如读《山民》一诗(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国现代诗四首》),学生需要驱遣想象,调动间接的和直接的经验去汇兑“山民”的象征意义:既可以想象连绵不绝的山村人一辈子见不到大海的疲倦心态和儿孙们走出群山,见到大海的坚定理想,又可以运用熟知的“大清帝国皇帝不知英国在何方”的故事,去理解“山那边的那边还是山”的封闭观念和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还可以凭借“一个放羊人的理想——生个儿子再让他放羊”的电视新闻,去领悟“山民”冲破闭塞、走出愚昧的强烈愿望。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