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文/甘其勋 创造性阅读在阅读能力结构中,无疑居于最高层次,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也是最困难的一种形式。 创造性阅读有不同的层面。对成人而言,“指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的结论的阅读”(李德成主编《阅读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6月版第54页)。由创造性阅读而引发的阅读创造力,则指“读者在消费精神产品时超越作者进行再生产的创新能力,它要运用创造思维产生超越读物原有内容的新颖、独特的见解或思路”(曾祥芹主编《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97页)。清代赵翼曾宣言:“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人在张扬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表现出敢于超越前代先贤的创造精神,这是读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对社会的重大贡献。王国维则借用辛弃疾词表达读书豁然贯通、超越文本的惊喜之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创造性阅读的常见现象,是许多读书人都曾经历的共同体验。能超越作者、超越文
创造性阅读的根、茎、叶、花、果,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文/甘其勋
创造性阅读在阅读能力结构中,无疑居于最高层次,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也是最困难的一种形式。
创造性阅读有不同的层面。对成人而言,“指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的结论的阅读”(李德成主编《阅读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6月版第54页)。由创造性阅读而引发的阅读创造力,则指“读者在消费精神产品时超越作者进行再生产的创新能力,它要运用创造思维产生超越读物原有内容的新颖、独特的见解或思路”(曾祥芹主编《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97页)。清代赵翼曾宣言:“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人在张扬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表现出敢于超越前代先贤的创造精神,这是读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对社会的重大贡献。王国维则借用辛弃疾词表达读书豁然贯通、超越文本的惊喜之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创造性阅读的常见现象,是许多读书人都曾经历的共同体验。能超越作者、超越文本,是创造性阅读的高级层面。
中小学生的“创造”,不能拿成人甚至是科学家、文学家的标准来要求,其创造性阅读主要指超越自身体验。文本的意义也许是他人已知、已会的,但“我”还不知、不会,通过阅读而达到也知、也会,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我”拿书里的世界与自己周围的世界作比照,拿自己与作者或书中人物作比照,既理解了作者,也更好地认识了“自我”。阅读过程成为今日之我不断超越昨日之我的过程。这是创造性阅读的初级层面。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主要指这种超越自我的能力,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在超越自身体验的基础上,如果能超越文本意义,超越作者水平,那当然是重大的收获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创造性阅读能力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也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而只能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如果把对文本创造性阅读和运用的能力比做果实,它是由根、茎(干)、叶供养和花朵孕育而成的。本固才能枝荣叶茂、花繁果丰。
一、根——“读书如树木”
创造性阅读的根基是积累性阅读,它通常指“以积累感性语言材料和自然、社会知识为基本目标的语文阅读。这是形成以语感为中心的较高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人们最初阶段的阅读,首先应该是积累性阅读。现代中小学阶段和大学低段的阅读也主要是积累性阅读”(《阅读辞典》第51页)。
积累性阅读又叫接受性阅读,指以接受新知识为目的的阅读,它旨在汲取读物中的知识营养。不断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积学以储宝”的过程。
近年来,似乎一提到接受学习、接受性阅读,就是落后、保守的教育思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奥苏伯尔所说的“接受学习”,确实是指与“发现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特征是学习内容或多或少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不需要学习者独立发现。比如《〈唐诗〉简介》《〈宋词〉简介》《〈神曲〉简介》《〈复活〉简介》等文学知识,基本内容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其评价也多半是人们公认的。阅读这类读物,旨在“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而这正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即使对于这类本身有逻辑意义的读物,接受学习也分为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机械学习表现在学习者缺乏同化新观念的相应知识,只能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也缺乏学习的心向和动力,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而有意义接受学习是新知识被原有的观念同化,认知结构重新建构的主动过程,记忆也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而“发现学习”如果没有必要的积累作基础,学生缺乏发现的能力,就会劳而无功,白白浪费学习时间(参见《教育大辞典》卷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不反对有意义接受学习,要改变的是“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是必须澄清的一个认识问题。
创造离不开积累,需要一个学习、准备、酝酿、积累的渐进过程,重要的创造成果更须长期的积累。数学家林群院士认为:科学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实质性的进步需要积累、准备和机遇,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数学上最有影响的两部巨著,一部是公元前300年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一部是17世纪牛顿的《微积分》,其时间跨度大约经历了两千年。重大的创新或本质性的进步,是时代的产物,依靠的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长期积累(见2002年4月2日《文汇报》)。
读者个人实现创造性阅读,也要有足够的阅读积累。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其熟练程度与阅读量呈正相关。飞行员的技能水平主要以飞行小时计量,司机的驾车水平也可以行驶公里来衡量,同样,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作保证也难以形成熟练的阅读技能。当然还要考虑读物内容的广度和难易程度。
不接受前人的文化遗产何来发展?不积累何以创新?欧阳修诗云:“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赠学者》,转引自曾祥芹、刘苏义编著《历代读书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敷荣”就是开花。这首诗以树木的开花结实为喻,道出了读书做学问要靠长期积累的道理。清代的法式善诗云:“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读书四首》,同上第322页)。也是说读书像培植树木,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只有置于“空山”的广阔环境中,经过“日来月往”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创造性阅读必须以接受和积累为前提和条件。
正因为这样,《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评价建议中也多次建议重视考察“记诵积累的过程”,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总目标,附录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更是为了把积累性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广义的积累性阅读不限于语文学习,而泛指一切知识和文化的积累阅读,它包括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有人指导和自主选择,纸本读物和非纸本读物,有字书和无字书等等。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丰富的阅读感悟,就像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另一方面,在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人际交往中,积累真切的生活体验,就像植物吸收水分。丰富生活阅历和积累阅读感悟,是创造性阅读的根,根扎得越深,根系越发达,才能枝繁叶茂,繁花似锦,果实累累。
二、茎——“书卷多情似故人”
理解性阅读就是向创造性阅读输送水分、营养的大通道。理解性阅读指“以弄懂作品词语、句子、篇章、写作方法、思想内容、社会价值为目的的阅读”(参见《阅读辞典》第51-52页)。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也是复杂的智力活动,必须在一定阶段的积累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就像根所吸收的水分养料,通过“主茎”或“树干”,才能送到分枝、杈丫,使之长叶、开花、结果。
理解性阅读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本,在通读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写了什么,思路怎样,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然后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入领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还要把各部分的理解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作者的思想、时代,联系自己的体验、经历,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理解性阅读主要运用求同思维。读者与作者虽然相距几千年,或远隔数万里,但可以转换角色,穿越“时间隧道”或飞渡大海重洋,设身处地去体验作者的境遇和心情。苏辙诗云:“试探箧中书,把卷揖前修。恍如反故乡,亲朋自相求”(《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历代读书诗》第135页)。他把读书比做与前贤相交,犹如返回故乡与亲朋畅谈,充满亲情和乐趣。于谦诗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观书》,同前第224页),也把读书比作回归精神家园,理解就是“入书”,是对作者舜想感情的认同。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陆游诗云:“古人已死书独存,吾曹赖书见古人。后之视今犹视古,吾书未泯要有取”(《读书》,同前第174页)。读者与作者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所面对的客观环境相似,由此而激起的情感也相近。读者的生活体验与作者越相似,引发的感受就会越强烈。清代释函可,亲历明末沦亡的离乱,饱尝被囚禁、流放的悲苦,所以读杜甫的诗歌感同身受:“一读一哽绝,双眼血横披。公诗化作血,予血化作诗”(《读杜诗》,同前第251页)。他读杜诗,正是从古人中寻求知己,引起共鸣,二人的诗都是由血泪凝聚而成。
[1] [2]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