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言语是人的身份、阅历、职业、文化教养、认识能力、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的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言语才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不同的人才具有不同的“言”。言语作品才不可能具有绝对的标准答案。那种动辄用标准答案衡量个体色彩鲜明的言语作品的做法,是独断的、无效的。它扼杀人的个性、言语的特色,扼杀了创造的幼芽,因为个性是创造性的前提。我们的语文教育当中,搞所谓标准答案的做法,使语文教育背上了“误尽苍生”的恶名。 让我们再看一则体现了个性的鲜话之“言”: 老舍先生的《茶馆》中: 康六: 宫里当差的谁要个乡下丫头? 刘麻子: 那不是你女儿的命好吗? 康六: 谁呢? 刘麻子: 庞总管!……侍候着太后,红得不得了…… 康六: 刘大爷,把女儿家嫁给太监做老婆,我怎么对得起人呢? 同是对庞太监这个人,两人的称呼不同。刘麻子是个趋炎附势的人贩子,他从自已的利益出发,把庞太监看成一个大红人,并尊称他为“庞总管”,评价很高。康六则是以劳动为生的农民,对太监看不入眼,所以称他为“太监”,并认为把女儿嫁给他是对不起人。两人身份不同,在对别人的称呼上、评价上,就打上了各自的烙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
作为人文的语文教育,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言语是人的身份、阅历、职业、文化教养、认识能力、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的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言语才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不同的人才具有不同的“言”。言语作品才不可能具有绝对的标准答案。那种动辄用标准答案衡量个体色彩鲜明的言语作品的做法,是独断的、无效的。它扼杀人的个性、言语的特色,扼杀了创造的幼芽,因为个性是创造性的前提。我们的语文教育当中,搞所谓标准答案的做法,使语文教育背上了“误尽苍生”的恶名。
让我们再看一则体现了个性的鲜话之“言”:
老舍先生的《茶馆》中:
康六: 宫里当差的谁要个乡下丫头?
刘麻子: 那不是你女儿的命好吗?
康六: 谁呢?
刘麻子: 庞总管!……侍候着太后,红得不得了……
康六: 刘大爷,把女儿家嫁给太监做老婆,我怎么对得起人呢?
同是对庞太监这个人,两人的称呼不同。刘麻子是个趋炎附势的人贩子,他从自已的利益出发,把庞太监看成一个大红人,并尊称他为“庞总管”,评价很高。康六则是以劳动为生的农民,对太监看不入眼,所以称他为“太监”,并认为把女儿嫁给他是对不起人。两人身份不同,在对别人的称呼上、评价上,就打上了各自的烙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人而“意”。不同读者阅读同一作品,其所得之“意”不尽相同,乃至相反。人教社93年版义务教育初中第五册课本有《白毛女选场》一课。有的学生在读后竟发出这样的惊人之“言”:“杨白劳不讲信用,借债还钱天经义,他居然不还!”在他们看来,黄世仁虽然不仁,可杨白劳也不能不义。可以说,这类看法,是剧诈者当年所始料未及的。据说北京某中学学生看了电影《白毛女》后,也产生了这样的看法。剧作者的本文在于揭露黄世仁这类恶霸地主的罪恶,表现旧社会农民受压迫、受剥削的悲苦命运。今天的中学生之所以从《白毛女中》看出杨白劳之不义,根源在于今天的现实生话中存在着欠债不还现象,只是由于他们只看到两种欠债不还现象的类似,未识别两者的不同性质的缘故。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读者据相同之“言”所得的不同之“意”。不同时代的读者如此,同一时代的读者又何尝不这样?
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传统课文,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虽然早有定论,但确实有人又读出新意。《荷塘月色》就有近十种读法。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是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yin,才子佳人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廷秘闻。”(鲁迅语)学生,由于其人生经历、生活体验、知识水平、思想境界、个性特征不同,阅读课文时产生不同看法,理所当然。教师一要引导,二要鼓励。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穿透语表义,深入文本深层,探得个中滋味;切忌学生蜻蜓点水,浅尝则止。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新意,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少条条框框,切忌让字生戴着镣铐跳舞,用有色眼光看文本。现代阅读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与方法,可供我们选用。
精神——以人为本
顾名思义,人文人文,因人成文,无人则无文。当前,以人为本,已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出发点与根木宗旨。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到各行各业的人员管理、产品设计、工艺制造,以人为本都是至上要求,人们都在千方计适应不断多样化的人的需要。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大厦主体之一的语文教育,以人为本更应成为新世纪的新精神、新理念、新路向。
回顾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教育历程,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我们可以看到,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未建立在人的基点上。从古代到近代语文独立设科前,以教化为本体,整个语文教育以思想教育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又教育,安贫乐道教育,还有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学无止境等思想教育。语文教育远离了它的根本宗旨------培养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独立设科后,智能的培养又成为语文教育的主旋律,以智能培养为本体,语文教育立足于人的智能培养之上。近代,“开启智能”成为当时社会的第一主题;改革开放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成了响彻全国的口号。语文教育自然也将其视为主导性目标。鉴于智能本体的缺憾,人们开始审视,有识之士还提出,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是建立在人文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人性、张扬个性。⑦
以人为本,要牢固确立语文课堂中“人”的地位。言语,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外化,它的生成与理解都离不开人。“不论你走到多远,都走不出我的心。”言语的生成与获得,一旦离开了“我的心”,就成了一堆字词的堆叠,就不是有灵气的鲜活的文字。同时,“我的心”也不同于“你的心”,更不同于“他(她)的心”。所以,各自的用词用语都有不同的特点,各自眼中所见之“言”中,“意”也不尽相同。“精神生成语言”(徐友渔语),各人的精神状态不同,所生成之“言”自然不同。
以人为本,学生就不是外在要求的被动的客体,应是学习的主体、主人。
以人为本,要展开教学的过程,尤其是“学”的过程。以往的教学,简化了“言”“意”转换的过程,教师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记,以教师讲的作为唯一标准的答案。而展开教学过程,一方面,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真正充当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便于教师引导、点拨。
注 释:
① 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民大学出版社94年版,35页。
② 转引自李维鼎《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13页。
③ 郑板桥《板桥集外诗文·集唐诗序》
④ 谢象贤《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93年版,353页。
⑤ 杜威《知识》,瞿保奎《教育学文集》]《智育》,人教社93年版。
⑥ 蒋成瑀《语文课文解读理论与方法》,杭州大学出版社96年版。
⑦ 拙作《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看语文教育本体的演变》,《江西教育科研》97年第5期。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
邮 编:344506
——《教育参考》2002年第12期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