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简论语文教育的诗性特征» 正文

简论语文教育的诗性特征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878

概要:固然,孔子也好,罗杰斯也好,都不是在教文学,但他们的教学风格却是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神韵的。打个比方,工笔画,处处蹈实,笔笔精细,绝不是语文教学所应遵循的模式,相反,语文教学应走写意画的路子。虽然朦胧,浑茫,但更具意蕴,更能引发人的想象与思绪。(3)审美性一首诗,一篇散文,在阅读它们时,往往使人情不自禁,心旷神怡。而在课堂上讲授它们时,却会让学生味同嚼蜡,恹恹欲睡。何以如此?究其实,是由于教者的功利目标,使他的讲授,充斥着社会学的阐释与语义学的阐释,而属于文学本身的天性——审美性,则被淹没或挤干了。审美性,是文学的本性,它不是人为外加的什么东西。好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点燃激情的火花,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情感氛围。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作品的“真”与“善”,都必须融入到“美”的形态中来。因此,对一篇作品的“真”与“善”的求索,也只有从“美”的角度切入。这是语文课堂上教与学都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背离这个原则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经典性的议论文的教学。议论文的产生,和文学性文章一样,其动因也常常是感情的冲动。它有时是拍案而起

简论语文教育的诗性特征,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固然,孔子也好,罗杰斯也好,都不是在教文学,但他们的教学风格却是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神韵的。
打个比方,工笔画,处处蹈实,笔笔精细,绝不是语文教学所应遵循的模式,相反,语文教学应走写意画的路子。虽然朦胧,浑茫,但更具意蕴,更能引发人的想象与思绪。
(3)审美性
一首诗,一篇散文,在阅读它们时,往往使人情不自禁,心旷神怡。而在课堂上讲授它们时,却会让学生味同嚼蜡,恹恹欲睡。何以如此?究其实,是由于教者的功利目标,使他的讲授,充斥着社会学的阐释与语义学的阐释,而属于文学本身的天性——审美性,则被淹没或挤干了。
审美性,是文学的本性,它不是人为外加的什么东西。好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点燃激情的火花,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情感氛围。
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作品的“真”与“善”,都必须融入到“美”的形态中来。因此,对一篇作品的“真”与“善”的求索,也只有从“美”的角度切入。这是语文课堂上教与学都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背离这个原则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
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经典性的议论文的教学。议论文的产生,和文学性文章一样,其动因也常常是感情的冲动。它有时是拍案而起,大声疾呼;有时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有时是力排众议,仗义执言;有时是心驰神往,夜不能寐……近代学者梁启超创造的新文体,曾在当时风靡一时,“学者竞效之”。这除了内容上的原因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一反“桐城谬种”的僵硬死板,做到了笔力恣肆,感情汪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笔锋常带感情”。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马克思说:“批判并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⑽
优秀的语文教师讲授议论文时,和讲授文学作品一样,也能表现得神采飞扬,铿锵动人。课堂上既闪耀着逻辑的理性之光,又燃烧着情感的炽烈之火。学生同样从中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4)创造性
人的智力潜能至今还是一只远未开启的黑箱。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地寻觅新的开发途径与手段,实现深开发和早开发。这是现代教育观点之一要著。
语文学科由于它的诗性本质,恰好成为实现智力开发的最佳途径与手段。
文学以形象化、情感化为其特质,文学语言是形象的语言,不可能像科学著作的语言那样,具有单义性、高度明晰性、不容另解性。而是恰恰相反,它有着极大的张力,即模糊与多义。例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所描述的美妇人;“天下之佳人,莫若臣东家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太白,施朱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这女子身材究竟多高?肤色究竟如何?全未确述,四个比喻,也只能引起联想,那笑态,就更加抽象模糊。惟其如此,才使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意会到作者笔下女子的绝伦之美。而这种意会出来的美的形象,又因读者的个性差异而千差万别,如西谚所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作品的语言又是抛开抽象概念、饱含情感水份的语言。情感是一种内倾的心理状态,很难言表。有时就连情感生发者自己也无法说得清楚。作家用语言文字物化这种情感时,他只能保持那情感的原生态,不便,有时同样不能明白道出,所以,读者接触作品所描绘的情感时,他也要揣摩、体验,甚至要凭借“心觉”(第六感觉)去感应,因而,“振动数”与“燃烧点”相异的读者,在领悟上的分岐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诚如接受理论所认为的那样,任何文学作品,在拥有读者之前,它仅是“第一文本”,还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只有为读者所接受,它才是“第二文本”,才是“审美对象”。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呼唤结构”(也叫“唤情结构”,或更形象地叫做“空筐结构”)它要留下许多空白,即留下较大的或很大的思维空间,让读者自己用想像去填补,按自身的意愿去完成。
接受理论的代表作家尧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独立自足的、对每个时代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并不是一座文碑独白式地展示自身的超时代本质,而更象是一本管弦乐谱,不断在它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 ⑾这说明,创造性,多元的创造性是解读文学作品的必然规律。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是按照这一解读规律去引导受众,使其创造潜能充分释放;还是违背这一规律,将文本阐释单一化、定型化,以致束缚受众的创造力呢?结论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还有必要补充说明一下,想象力也好,创造力也好,都必须是在合理性、合逻辑的范围之内发挥与发展,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作为教师,允许和鼓励学生想象与创造是应该的,但自身则一定要冷静、理性地审视每一个问题的提出与阐释。牵强附会,实用主义是一种不好的学风,也是不好的教风。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人就根据文末署了“1927年·7月”的字样,推断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与当年“4·12”事变有关,认为本文是对国民党镇压行为的愤慨与发泄。这样说,在政治上当然是合时宜的,但是,望文生义,代作者立言的作风,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的内心隐秘,如果没有同时期的日记、书信之类的旁证,谁也不能毫无根据地去大胆揣测,作出强加于作者的结论。这样做了,对学生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宁可模糊些,朦胧些,不要主观臆断。

思考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和语文教育教学的应有规律,将其分解为上述四种特征,又统而言之为“诗性”,是意欲语文教育教学能尽快回归语文课的本性与正途,能在培育一代新人中起到语文特有的作用,使语文课堂从沉重的心理负荷转变为欣悦的心灵享受,使青少年从优美优秀的文本中得到人性的优化。
语文教学当然不可能象数学教学那样,掌握了一道典型方程式的解法,就能立即成为轻易破解同类方程式的聪明的孩子;语文教学只能是春雨般地,无声地甚至无形地浸润着干涸的土地,让它慢慢地发芽、长叶、开花,能看到满眼的丰硕的果实时,也许要到金色的秋天。但设若没有这无声无息的春雨,金色的秋天,将永远不会降临。
语文课的内容中,还有说明文、应用文、语言知识之类,似乎“诗性特征”不好涵盖这样一些内容。但我们认为,给学科定性,只能就大多数,就主体而言。占总篇数百分之七十还强的文学及准文学作品的事实,就是本文立论的依据。
————————————————————
(1)《论学习语文》第86页
(2)《文艺与革命》,《鲁迅全集》第4卷第68页
(3)《文学与人生》,《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第244-245页
(4)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第20-21页
(5)马克思《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1册第112页
(6)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9页
(7)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4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8)《老子·二章》
(9)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第351-354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55页
(11)转引自《接受理论》(四川文艺出版社版)正文第2页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成”是数词还是量词?
《简论语文教育的诗性特征》相关文章
  1. 简论语文教育的诗性特征
  2. 简论语文教育的诗性特征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简论语文教育的诗性特征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简论语文教育的诗性特征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简论语文教育的诗性特征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简论语文教育的诗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