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但我们要注意,语文教师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确实有一些非同一般的语文教师比其他语文教师更能影响学生。此外,我们不能忽略的还有语文课本的内容和学生所接触到的其他非语文课本的文本——一个作家,一部作品。这些都是具有强烈震撼性的东西,具有很大的“攻击性”,只不过这种“攻击性”应该理解为对人的灵魂与心理的一种极强烈的震撼。 在语文学习的微观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另一个现象,那就是对作品或文章的选择。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的东西全都感兴趣。就像一个读者他不可能选择所有作家作为自己最钟爱的大师。固然,一些非常著名的世界级文豪会成为读者的偶像,可是也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名气并不很大的作家会赢得一个读者甚至一个著名作家的热爱。叶兆言曾与我谈起他对英国作家吉卜林的小说很感兴趣。但我敢断定,知道吉卜林这个作家的人不会有很多,虽然吉卜林在1907年因为“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作为世界著名作家,吉卜林还远没有成为中国读者最熟知最喜欢的作家。选择由兴趣决定的。而兴趣又是由阅历、生活经验、审美趣味、文学天赋等决定的。既然这里存在着选择,那就势必存在着一个
关于语文教学的“事后性”理论,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但我们要注意,语文教师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确实有一些非同一般的语文教师比其他语文教师更能影响学生。此外,我们不能忽略的还有语文课本的内容和学生所接触到的其他非语文课本的文本——一个作家,一部作品。这些都是具有强烈震撼性的东西,具有很大的“攻击性”,只不过这种“攻击性”应该理解为对人的灵魂与心理的一种极强烈的震撼。
在语文学习的微观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另一个现象,那就是对作品或文章的选择。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的东西全都感兴趣。就像一个读者他不可能选择所有作家作为自己最钟爱的大师。固然,一些非常著名的世界级文豪会成为读者的偶像,可是也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名气并不很大的作家会赢得一个读者甚至一个著名作家的热爱。叶兆言曾与我谈起他对英国作家吉卜林的小说很感兴趣。但我敢断定,知道吉卜林这个作家的人不会有很多,虽然吉卜林在1907年因为“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作为世界著名作家,吉卜林还远没有成为中国读者最熟知最喜欢的作家。选择由兴趣决定的。而兴趣又是由阅历、生活经验、审美趣味、文学天赋等决定的。既然这里存在着选择,那就势必存在着一个非常明晰的心理指向,这一明晰的心理指向,我们觉得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是与话语的攻击性暴力性等质的。
从阅读效果也可以看出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领域里的印记。一般说来,一个读者总不会期求阅读立即会收取某些效果。阅读能收到什么效果,在阅读的当时是不能被确知的。因为有的阅读产生影响可能要滞后于阅读这一行为很长时间。阅读之后所接受的东西,很长时间里只是作为一种储备存在在读者的精神世界里。它需要一个特定的场景或事物去激活。
因此,关于语文教学的事后性理论,我们认为,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事后性”理论,只是笔者一次冒险性的探讨。这里面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期求更多的同仁将目光投注到这里,对语文教学的本质进行更深切更入微的探讨。
这里,笔者忍不住地想说一句,语文教学的事后性理论其实隐含着语文学科本身对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很深的人文修养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事后性理论的要求下,语文教师如何使自身的教学语言与人文涵养达到具有冲击力的程度,显然是语文教师自身必须加以考虑并在教育行为中有所表现的事。否则,语文教学的因人而异将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同样,这也决定着什么样的语文教师才是真正的教育艺术大师和真正的名师。
最后想赘言一句的是,语文要不要关注文学,以及关注到什么层面与深度,并不是我这篇文章要讨论的话题。我只是觉得语文教师如果不关注文学看来显然会远离语文。最后的结果是导致语文远离文学,而最终的情形则是,语文远离了语文。这就比什么都可怕了。
参考文献:
《中国先锋文学与历史创伤》([美]杨小滨《中国研究》一九九八年九月号)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作家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