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5)制作。对有些课文中介绍的具体实物,引导学生制作实物,并用于教学中,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板》一文,既有活板印刷的程序介绍,又有活字制版的方法介绍。初读课文以后,我们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学习制作字印,再用沙子代替纸灰等物,学习制版,把诉之于视觉的文字,转化成实物,这是表达形式的转换,也是激发兴趣的途径,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捕鸟工具和《小橘灯》中小橘灯的制作也都可以这样制作实物用于课堂教学。(6)导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故宫博物院》是篇以方位为序的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在利用投影仪投出建筑物的平面图(或在黑板上画出),理出作者说明的先后顺序,而后分组让学生作导游解说,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具体解说每一重点局部的位置、特点以及有关资料。学生由过去曾听导游解说变为自己为别人解说,角色的转换,顿生新鲜。(7)借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向相关学科内容“借”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降低教学的难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肯定句与否定句变换的教学,我们就可以借用数学上“方
调动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的思考与实践,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5)制作。对有些课文中介绍的具体实物,引导学生制作实物,并用于教学中,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板》一文,既有活板印刷的程序介绍,又有活字制版的方法介绍。初读课文以后,我们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学习制作字印,再用沙子代替纸灰等物,学习制版,把诉之于视觉的文字,转化成实物,这是表达形式的转换,也是激发兴趣的途径,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捕鸟工具和《小橘灯》中小橘灯的制作也都可以这样制作实物用于课堂教学。
(6)导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故宫博物院》是篇以方位为序的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在利用投影仪投出建筑物的平面图(或在黑板上画出),理出作者说明的先后顺序,而后分组让学生作导游解说,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具体解说每一重点局部的位置、特点以及有关资料。学生由过去曾听导游解说变为自己为别人解说,角色的转换,顿生新鲜。
(7)借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向相关学科内容“借”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降低教学的难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肯定句与否定句变换的教学,我们就可以借用数学上“方程左右移项等式不变,但符号改变”的原理帮助理解。又如文言虚词中的“者”,表示“……的人”,可以借用英语中“动词+er”表示施事的人,名词化,文言虚词中的“者”就相当于这里的“er”,能表达一定的意思,但不能单独使用。这就在单调的知识传授中增添了有趣的成分。
(8)辩论。我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中曾安排这样的辩论:辩题——我们现在是否要“愚公”;正方——我们现在需要“愚公”这样的人,反方——我们现在不需要“愚公”这样的人。学生在这场活动中积极准备材料,选择自己的突破口。在辩论中正方选择以要不要愚公精神为自己的突破口,而反方则以创新为突破口,反方还提到了移山带来的环保和生态问题。学生在辩论中兴趣很高,出现了不少智慧的火花。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了愚公精神的内涵,使学生知晓了如何做现代的愚公。
(9)配图配音。《安塞腰鼓》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绘,宣扬了生命的激昂和力的宣泄。由于许多学生对于安塞腰鼓并不熟悉,这一课我们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些演示文稿(或利用幻灯片),再加上安塞腰鼓的鼓声,学生在“隆隆隆隆”的鼓声中朗读课文,在“隆隆隆隆” 的鼓声中欣赏图片,图音文并举,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领悟安塞腰鼓的古朴美、原始美、壮阔美、豪放美,更深切的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10)实地观察。我们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就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去。由于学生身处苏州,就有条件,让学生到苏州园林去实地观察。我们花了很短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然后领着学生到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去。在观察中学生兴趣激昂,课文中介绍苏州园林的几个特点一目了然,学生也在很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到课本中所学不到的东西,提高学生欣赏古典园林的能力,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所体现的人文性。像这样类似的活动,只要有条件,完全可以充分的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这对大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说到底,再多的操作方法也只是手段,一个杠杆,它有利于启动和调节语文课堂学习气氛;但不是目的,因此要防止喧宾夺主,因形伤质。
三、学习兴趣的调动更要注意深层次的挖掘,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体味情趣、谐趣、理趣、志趣的高品位趣味。
(1)情趣——源乎人的情感领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的高尚志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叩响学生的心灵门扉并使之产生共鸣,激发起的兴趣将是持久的、强烈的。
从内容上来看,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蕴涵着童稚之情,如《社戏》;师生之情,如《我的老师》;人伦之情,如《背影》;自然之情,如《听潮》;奉献之情,如《荔枝蜜》;革命之情,如《同志的信任》;等等。可以说,一部语文课本,就是一个广袤的人类爱自然、爱他人、爱生活、爱生命的感情之林,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漫步其间,以心换心,以情激情,使其受到震撼与感染,学生将会领略到人类情感世界的旖旎风光:
奇情。《我的老师》记叙了童年时代的学生“我”受到老师的呵护,最后写一个“梦中寻师”的事,凸现了师爱生、生爱师的眷眷深情。课堂教学中,我们抓住这一奇异之初,引导学生思考比况:①你有过这种奇情经历吗?②这种思念之情通常会出现在什么人之间?③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如此?④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因为新异,学生讨论也异常热烈。那么,它的效果就不仅于课堂短暂的兴趣,还将产生久远的影响。
激情。《一面》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正是他!站在前行列最前面的我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课文中有这样的学习要求:同志、朋友、父亲、战士,你能区分各自的含义吗?我们深知,这段文字是作者当时幸遇鲁迅先生一面的激动心情的自然表露,音为心声,感情的闸门打开后,情感的潮水奔涌而出,势不可当,对这一无比崇敬的的激情,结合学习要求,我们引导学生从内容和方法上展开学习:①名称的含义和蕴涵的感情程度;②追踪作者感情历程;③反复朗读加以体会。世上竟有这样的人?同时有多种崇高的身份。学生在这一激情的激荡之下,很快的进入角色。和作者同紧张、激动、惊喜。
(2)谐趣——源于生活成于笔端体现人类智慧的轻松诙谐的趣味。如《狼》、《宋定伯捉鬼》、《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警察与赞美诗》等课文,学习这些文章充分利用这些故事的情节和语言因素,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较为轻松的学习气氛。
(3)理趣——可分为文理之趣、事理之趣、哲理之趣。这种趣味应蕴藉在诸理之中,不像情趣、谐趣那样显现;但一经点拨,赢得学生认同,便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有认同到赞赏。
文理之趣。这是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和内在联系的剖析,结实其巧妙之处。比如《有的人》,我们为指导学生学与记,通过板书纵横展开,纵向体现课文结构,横向揭示课文内在联系,先用几个关键的字词(或短语),一首诗就浓缩在眼前,了然于心中。学生最终通过板书理解了诗的“分承照应”的特点,很自然地赞叹其结构的高超。
文章的结构有开有合,或纵或横,并列分承,文章的思路哟逐渐收缩也有递进放大,有辐散,有因果,有求同,有求异。通过文脉的揭示,结构的剖析,使学生领略尺幅之上千言之内的山水丘壑,这确是一种有趣的境界。
事理之趣。这是通过对课文所叙所议的事进行分析理解,体会其事其理。如《论雷峰塔的倒掉》,学习时我们让学生讨论:法海到底为什么要镇压白娘子?白娘子的遭遇值不值同情?
哲理之趣。培根说:“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同样,深刻的哲理有能启迪人的思维、激发人的灵感、调动人的情绪。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马说》等,我们就引导学生体会其哲理,用哲学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4)志趣——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业之志和事业之志。使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产生学习的内心力、内趋力,产生学习的崇高感、责任感。
学业之志。学习《死海不死》时,曾让学生辩论:死海最终会不会死?根据教材的内容,辩论的结果肯定会“死”。然而,正在学生胜负已定之际,老师确语出惊人:“不会死!”同时提供了《妙趣横生的地学之谜》中有关的资料:①死海与红海海底大断裂相连,水源不会枯竭。②死海中正繁殖一种红色的小生命——盐菌,现在已不死,如此石破惊天,言之凿凿,引起学生的好奇、猜疑,于是我们就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真是无边无际的,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开发。
事业之志。学习《统筹方法》一文时,曾与学生讨论:课后有一则《田忌赛马》的故事,可否放在文章前作开头?有人说行,有人说不行,最后在比较优劣得失的基础上得出弊大于利。接着我们向学生推荐一则资料:美国有个伯纳姆的人,在现代管理制度——泰罗制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问”:一个新方案,新设计,新规划,新方法,新科技,①可不可以取消?②可不可以合并?③可不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替代?这三问,不仅对美国的科技革命,而且对美国人思维方式的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时我们鼓励学生,告诉他们将来是要走上社会的,成功事业在明天,成功的起点在今天。
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调动,我们应当遵循两个原则:①课文内容的开掘要恰当;②课外资料的引入要自然。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