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教育思想,而是一种教育分类。从教育功能上看,它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相提并论;从课程设置上看,它相同于学校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从教育思想上看,它从属于素质教育。 三本世纪30年代,美国就着手进行创造力的开发,教育从培养“书生型”人才开始向培养“开拓型”或“创造型”人才转变。60年代,美国的创造教育有了实质性进展。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创立创新中心,在每所大学里都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除在大学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外,在中小学教育中,创造精神也随处可见。这种旨在把大学生培养成未来的企业家和创新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的创造教育,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成效显著,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事实不仅让美国人认识到,连西方各国也认识到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像运动员的技巧,是一种可以训练的能力,而不是一种玄虚的“神力”。因此,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从60年代始,纷纷引进美国的创造学理论和方法,推动了各自国家创造教育的发展。在亚洲,日本的创造教育成绩也是十分显著的。二战后日本经济
知识经济与创造教育,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教育思想,而是一种教育分类。从教育功能上看,它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
育等相提并论;从课程设置上看,它相同于学校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从教育思想上看,它
从属于素质教育。
三
本世纪30年代,美国就着手进行创造力的开发,教育从培养“书生型”人才开始向培
养“开拓型”或“创造型”人才转变。60年代,美国的创造教育有了实质性进展。政府投
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创立创新中心,在每所大学里都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
除在大学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外,在中小学教育中,创造精神也随处可见。这种旨在把大学
生培养成未来的企业家和创新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的创造教育,经过半个世
纪的发展,成效显著,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事实不仅让美国人认识到,连西方各国也认识到
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像运动员的技巧,是一种可以训练的能力,而不是一种玄虚的“神力”。
因此,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从60年代始,纷纷引进美国的创造学理论和方
法,推动了各自国家创造教育的发展。在亚洲,日本的创造教育成绩也是十分显著的。二战
后日本经济奇迹般的复苏、腾飞,不但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而且在许多方面跃居世界之
首。一个不可否认的重要因素,是日本政府极为重视教育,极为重视智力投资,特别是极为
重视全民族的创造力的开发。日本的创造教育除了在大、中、小学中逐步开设创造课和用启
发创造力方式上各种课程外,广播电台、通俗刊物、群众团体与企业都广泛地宣传创造力开
发和举办讲座。日本还把创造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两个方向之一。我国因受文化习俗的
影响,历来崇尚传统,尊师重道,“述而不作”,不为天下先。所以,创造力开发的系统研
究,在教育史上还是一个空白。真正兴起创造学及其分支创造教育的研究事业,还是近十几
年的事。对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位关心中国教育事业的人都应该认真反思,结合国
情,大力研究、发展创造教育,把提高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为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今年的“两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是勤劳
智慧的民族,也是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现在我们要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
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
播和知识应用四大系统构成的全国性创新体系工程已经开始启动,这对创造教育的发展必将
是一个有力的拉动。创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科技创新意识的劳动者。所谓科技创新意识就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自觉认识、自觉体验等心理活动的总和,由创新渴望、创造品格、创造
能力和创造心理等内容构成。这四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既是统一
体,又有层次性。创新渴望是基础,创造品格是条件,创造能力是核心,创造心理是目的。
科技创新意识的层次性,明确了创造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可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所侧重的培养训练。
创新渴望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创造品格是科技创新的条件。只有渴望创新的人,才可能
有所创新,只有具备创造品格的人,才能进行创新。激发创新渴望,培养创造品格是创造教
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基础教育是人生涉足科学的起点,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献身
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中小学的创造教育,主要方式首先是用启发创造力方式上各门课程;其
次,根据学生特点开设各种各样的创造性解题课程、研究创造性设计方法和理论的设计课程
以及思维技巧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产生创新渴望,还要掌握简单的创造
性方法和粗浅的创造性理论。在用启发创造力方式讲课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
我意象”。所谓“自我意象”就是不管我们认识与否,每个人都有一幅心理的蓝图或是自我
肖像。不健康的“自我意象”可以直接导致许多“自我挫败行为”,泯灭创新渴望。形成正
确的“自我意象”,必须崇尚鼓励式教育方法,教师要多用“你行”、“你可以试试”、“你
能够成功”之类的鼓励性话语,少用或根本不用“你不行”、“你真笨”之类的贬低性语言。
不要用分数衡量学生,更不要因做错一道题,写错一个字就挖苦学生、讽刺学生,要让幼小
的心灵多几分自尊自信,少几分自卑。用启发创造力方式讲课,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你心里所
想的东西会变成现实,决定做的事,你就能做到。对已经形成“我天资愚笨”、“我记忆力
不好”、“我不是搞发明创造的材料”等诸如此类的自我贬低的意象,要帮助学生全面改变,
增强自信,体验成功,养成记住过去成功而忘却失败的习惯。用启发创造力方式讲课,要帮
助学生扩展正确的“自我意象”,因为扩展“自我意象”就能扩展自己的潜在领域,使个人
富有新的能量,新的才华,并最终使失败转变为成功。用启发创造力方式讲课,要更多地提
倡求异,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词多用,一事多想。还要广泛开展小制做、小发明活动,用
一系列逐渐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渴望。其次,培养学生在科学创造活动中的重要品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能力的发展都要具备创造性的劳动态度,旺盛的求知欲,严格的自我
要求,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和坚持等一系列良好的个性品格。优秀的个性品格可以补偿能
力上的某些弱点。用启发创造力方式讲课,要用丰富多彩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
等知识,唤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产生求知欲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学习活动中,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探索学习的自觉性,选择目标和方法的果断性,
锲而不舍、有始有终的坚韧性以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自制力。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
的创造教育使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渴望和必备的创造品格,不论是继续学习还是参加社会劳
动,都有创新的可能。
创造能力是满足创造活动要求的多种能力结合,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发散思维能
力、复合思维能力、批判评论能力等。其中,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记忆力是创造能力发挥
的基础,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创造能力是个人能力的最高境界和最集中体现。
创造能力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或生态价值,能产生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否则是无益活动。创造能力是以必要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的,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具创造能力。因此,创造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创造能
力。首先,创造教育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智力的提高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
化。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优化知识结构的合理课程设置:一是开设拓宽知识面的基础课,让学
生在宽实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特长和市场需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二是开设开发创造能力
的课程,如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技法、技术创造原理、创造工程等,有目的、有计
划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三是为学生提供发明创造场所,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机构和实验
设备,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条件和环境,创立创造研究中心,为有创造才华的学生提
供发明创造的机会。其次,创造教育要让学生自己开发创造能力。积累知识是创造知识的基
础,没有知识积累就没有知识创造。具有创新渴望和创造品格的人,在大学的优越条件和环
境下,很容易形成创造能力。因此,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自觉开发创造能力。
一是为将来创造出新成果作必要的准备,二是争取创造出新成果。在学习中,养成独立自主
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掌握高新技术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不断尝试
用多思路方法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深化知识,综合知识,在参与科研项目中积累创造
技法,并能遵循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进行创造。如果创造教育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进行有创造性
的学习,养成创造习惯,具备创造能力,不仅可以带动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形成,而且可以
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创造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形成整个民族的创造心理。民族创造心理的形成还要有家庭和社
会教育的关注,要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来实现。呼之欲出的以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必然会
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机遇,一种挑战。我们必须从学校、研究团
体、企业和社会四个领域开展创造力开发的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形成强大的社会思
潮,让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到创新的意义,都能十分清楚自己应该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到来。
参考资料:
1.钟声、程涛: 《知识经济问题研究综述》,载《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8期。
2.丁逸昱、李希光: 《中国走向知识经济》,载《了望》新闻周刊,1998年,第16
期。
3.赵弘、郭继丰: 《知识经济呼唤中国》,改革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傅文第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