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论教学意境» 正文

论教学意境

[10-16 16:55:02]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370

概要:因为虚灵性符合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的有关原理,所以为广大教师所喜闻乐用。例如,北京宁鸿彬老师教《梁生宝买稻种》即如此。他在黑板上方写下课文标题、作者和讲读课文后,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把梁生宝遇到的情况和作出的安排准确地形容出来。用一个字来形容,既简洁,又虚灵,学生情绪高昂,有的说“难”,有的说“艰”,有的说“辛”,有的说“苦”,通过热烈争论,学生一致同意用“苦”,认为既准确又通俗。宁老师在标题左下方写了一个比标题字号大三倍的“苦”字后,要求学生再用一个字概括梁生宝的情绪,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乐!”于是宁老师又在距“苦”字右侧间隔一个字的距离写一个大大的“乐”字。板书毕,问学生:“谁能用四个字概括出梁生宝的精神品质?”稍静场,一学生脱口而出:“以苦为乐!”赢来全班同学一阵赞叹,宁老师用红粉笔在“苦”前加“以”,在“乐”前加“为”。学生望着黑板上红白相间的“以苦为乐”四个大字,浮想联翩,思绪飞扬。宁老师教学仅书四字,境界全出,不能不令人赏心悦目,拍案叫绝。 再如,兰州程应钜老师教“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黑板上仅画一简洁的图,问学生:以图中6个点为端点,你能得到多少条不同的

论教学意境,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因为虚灵性符合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的有关原理,所以为广大教师所喜闻乐用。例如,北京宁鸿彬老师教《梁生宝买稻种》即如此。他在黑板上方写下课文标题、作者和讲读课文后,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把梁生宝遇到的情况和作出的安排准确地形容出来。用一个字来形容,既简洁,又虚灵,学生情绪高昂,有的说“难”,有的说“艰”,有的说“辛”,有的说“苦”,通过热烈争论,学生一致同意用“苦”,认为既准确又通俗。宁老师在标题左下方写了一个比标题字号大三倍的“苦”字后,要求学生再用一个字概括梁生宝的情绪,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乐!”于是宁老师又在距“苦”字右侧间隔一个字的距离写一个大大的“乐”字。板书毕,问学生:“谁能用四个字概括出梁生宝的精神品质?”稍静场,一学生脱口而出:“以苦为乐!”赢来全班同学一阵赞叹,宁老师用红粉笔在“苦”前加“以”,在“乐”前加“为”。学生望着黑板上红白相间的“以苦为乐”四个大字,浮想联翩,思绪飞扬。宁老师教学仅书四字,境界全出,不能不令人赏心悦目,拍案叫绝。 

  再如,兰州程应钜老师教“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黑板上仅画一简洁的图,问学生:以图中6个点为端点,你能得到多少条不同的线段?经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得出以E为左端点的有1条,以A为左端点有5条。程老师追问:如果是n个点呢?此时教室里足足有10分种鸦雀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们都进入到一种热切期盼、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勇于进取的教学氛围里,这时,程老师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从F点算起有Sn=1+2+…+n条,从A点算起有Sn=n+(n-1)+…+1条。学生立即领悟:两式一加,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学生不仅获得了本题的结果为1/2n(n+1),而且领会到推求任意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和思路。可见数学教学也能形成引人入胜的绝妙的虚灵意境。 

  (四) 审美性 

  我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视其有无意境。朱承爵认为:“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11〕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2〕郑板桥认为:“一丘一壑之经营,小草小花之渲染,亦有难处;大起造,大挥写,亦有易处,要在人意境何如耳。”〔13〕艺术都是相通的,审美性是教学意境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学意境的审美特征是由抒情性、情景性和虚灵性特征衍生出来的。教学意境的情感不是一般的喜怒哀乐,而是一种经过提纯和升华后的特殊情感棗审美情感。教学意境自始至终都有审美情感渗透其中,推动了师生对创造教学美的情感追求;教学意境的情景性和虚灵性亦经师生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的激励和感染,达到审美融合,成为一种尽善尽美的艺术整体,所以说教学意境也有审美性特征。 

  教学意境的审美特征,容易激起师生对美的不懈追求,诚如高尔基所说:“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爱把自己的环境改变得比原来的更好、更美。”〔14〕当代青少年学生也爱上优秀教师创造的那种引人入胜的具有审美性的教学意境的课。教学意境的审美性,能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地接受教学美的熏陶感染,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实现精神的愉悦、道德的启迪、心灵的净化、情感的激励、个性的陶冶、思想的升华,使学生终生难忘。 

三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教学意境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崇高的思想感情的熔铸和升华,是教师凭借卓越高超的教学艺术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能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的能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艺术境界,教学意境的巧妙创设,对于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创造那具有艺术魅力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意境,至少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师要认真进行感情积累 

  在教学意境的创设过程中,情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王国维说:“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15〕教学意境中的情,不是局限于一般的喜怒哀乐的人之常情,而是一种摆脱理性束缚的忘我的情感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心灵处于一种摆脱了理性控制的自由状态。教学意境创设过程中,为什么情感必须从理性走向下意识通道?或者说为什么要排除理性而回复到下意识?因为教学艺术意境是心境、物境和现象三者的交互作用,它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是不可分割、不可解析的,而一旦引入理性,运用判断和推理,就意味着分解和割裂,它就不是一种过程和状态。但这种过程和状态,通过体验、感受却是可以把握的,而体验、感受在潜意识层中有多种心智机能的共同参与。教师惟有让心灵处于无所束缚的状态下,才能获得对教学意境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创设出那种引人入胜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教学意境。 

  教师忘我之情来源于对人民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来源于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来源于对学生纯洁、真诚的爱。 

  (二)教师要不断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 

  教师作为教学艺术家,必须使自己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因为“意蕴等级的提高,来自于艺术家自身的一种精神攀援。艺术的精神等级再高,也不能全然摆脱艺术家自身。”〔16〕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讲的神韵油然而生。”〔17〕教师要创造那空灵的独具神韵的教学意境,就必须不断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做到精神淡泊、闲和严静、超凡脱俗。教师惟有不断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升华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中去。 

  综观那些善于创设教学意境的优秀教师,他们无不注重塑造自己的高阔襟怀,吐纳山川精英,品察巨澜沧海,洞穿人情世故,统观经典史籍,努力驱逐卑污心绪,刻意摒弃世俗情结,认真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所以他们创造的教学意境往往达到了一种“思与境偕”“自然高妙”的化境,从这化境中学生可以感悟到教师那种淡泊、闲和、严静和超凡脱俗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令学生对教师肃然起敬。 

  (三)教师要刻意保持良好的教学心境 

  良好的教学心境是创设教学意境的基本的心理条件。 

  “万物静中得”。教师惟有在积极的良好的教学心境下进行教学,才能创设出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引人入胜艺术魅力的意境。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个复杂而又单一的整体。教师创设教学意境,就如同母体孕育胚胎、种子即将萌芽一样,一开始就是从一个特定的有机整体的心理结构出发的。这种整体心理结构,从时间链上看,像是一股有本源、有支脉、有方向的“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汇集一起的“溪流”,从空间链上看,又像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蕴藏着精神能量的“磁潮,这就是心理“流”和“潮。教师的这种心理流、心理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积累、酝酿而自然产生并逐渐完善的。 

  积极的良好的教学心境,就是教师全身心沉浸到这种有机完整的心理活动的时空里出现的。诚如有的教师所说的,当一进入教室登上讲坛后,就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眼里只有学生,心中只有教案,手中只有教法,似乎从大脑到口舌,乃至到手中的粉笔尖,都有一股绵绵不绝之“气”,把教学形式、内容、方法、手段、语言、节奏、机智自然而然地融在一起,教学纵横捭阖、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是一股勃勃的生气,一股近乎神妙的“灵气”。这股灵气就是教师心灵深处那股有本源、有支脉、有方向的“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有机交融、浑然一体、自然行进着的“心理流”。就是这股灵气,使教学意境成为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综观众多优秀教师创造的教学意境,便发现都是在良好的积极的教学心境下匠心独运的浑然天成的整体。 

  (四)教师要善于沟通并融合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 

  教学意境是一种模糊教学艺术,在教学意境的创设过程中,意境从潜在阶段棗规定形态向最后完成形态转化的关键,在于必须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的沟通与融合。 

  教师要有效地沟通和融合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就必须善于创设高度凝练的物化形态的教学意境。惟有高度凝练的教学意境,才能在有限的表现范围内,以高度集中、简练、生动的形象,容纳深远的意蕴,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境界,以吸引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悟去品味,从而获得教学意境所特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如蓬莱王军清老师就利用现代电教手段,创造高度凝练的物化形态的教学意境,卓有成效地沟通并融合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王老师在讲授《飞夺泸定桥》一课时,选用了《东方红》舞蹈史诗中关于飞夺天险的一段录音,并同时播放投影片,学生眼看风烟滚滚、火光冲天,铁索桥被烧红了的惊心动魄的彩色画面,耳听机枪的响声。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运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充实去丰富审美感受,从而获得教师创设的教学意境所独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把音乐的阳光洒进语文课堂
《论教学意境》相关文章
  1. 论教学意境
  2. 论教学意境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论教学意境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论教学意境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论教学意境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论教学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