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第三,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来看,当前的课程设计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认知活动,传递和习得书本知识,教材所蕴涵的科学知识、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基本上是以“告诉”的方式而不是以“感悟”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忽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学生的道德生活、审美生活乃至整个精神生活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其实,学生的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体验、感悟、内省等多种形式。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的那样: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仅有认知过程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第四,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内容设计存在偏差。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就好象打在科学知识上的补丁或点缀物,突出表现在政治标语式、政治口号式的内容上,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反而形成了学生讲假话、大话和空话的不良品质。一些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不能给予学生客观辩证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如“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仍然被颂扬为“革命形势一派大好”,而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鲜活现实则不不闻
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第三,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来看,当前的课程设计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认知活动,传递和习得书本知识,教材所蕴涵的科学知识、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基本上是以“告诉”的方式而不是以“感悟”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忽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学生的道德生活、审美生活乃至整个精神生活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其实,学生的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体验、感悟、内省等多种形式。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的那样: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仅有认知过程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第四,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内容设计存在偏差。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就好象打在科学知识上的补丁或点缀物,突出表现在政治标语式、政治口号式的内容上,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反而形成了学生讲假话、大话和空话的不良品质。一些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不能给予学生客观辩证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如“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仍然被颂扬为“革命形势一派大好”,而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鲜活现实则不不闻问。涉及西方资本主义,则极力反映其阴暗面,西方的科技文明只字不提,反而以我国古代技术文明来衬托资本主义的腐朽。课程内容的设计的偏颇,不能给予学生客观辩证的世界观。课程设计在处理知识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工具性与审美性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不足。
三、学生生活的重建:对课程设计的挑战
重建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是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我认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设计应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学生精神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一)学生精神生活内容与形式
1.学生精神生活的内容
精神生活是一个涉及学生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道德活动等方面内容的整体,它本身是不可分割的。重建学生生活需要处理好理性生活、审美生活与道德生活的关系。
理性生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活动基础上的习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技能的过程,其最高层次是理智感的体验与满足。理性生活如果不能达到理智感的实现,就会沦为纯粹的知识灌输,从而丧失生活意义。学生的理性生活是以知识的传授与习得为基础的,但知识的传授与习得并不是理性生活的全部。从本质上说,理性生活是求真的生活。求真的生活不仅仅要关注求真的结果,还要关注求真的过程,即关注学生求真过程中知识的整理与加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以及理智感的实现,这对当前创新教育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单纯的知识习得不是理性生活的全部内容。
审美生活是建立在情感活动基础上的感受美、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其最高层次是美感体验和“立美”。审美生活的可能,是由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蕴涵的内在美的要素决定的。审美生活的实质在于求美,审美生活是学生完满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知识习得,激发情趣,进行审美活动,产生美感体验。伴随理性生活的审美生活,使学生在教学中产生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从此意义上说,学生精神生活中的审美生活是与理性生活相融的。
道德生活是建立在意志活动基础上的思想品德内化活动,其最高层次是道德感体验。课堂道德生活的可能,是由知识的思想性和教学的教育性所决定的。知识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对自然事物、社会和人的理性认识,而且要使学生形成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自我关系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课程和教材内容的设计应通过创设道德情境,使学生具有体验道德生活的精神空间。道德生活在本质上是求善的活动,尽管道德生活离不开认识,但道德生活不是通过道德观念的灌输来完成的,因而,教给学生道德观念,并不能满足学生道德生活的需要。课堂道德生活的核心在于为学生建构道德信念,培养学生向善的道德意识,形成道德判断能力,产生道德感体验。一切牵强附会的德育渗透,都是与道德生活所不符的。
学生生活观与课程观的历史发展表明,割裂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的课程设计是缺乏生命活力的。在课堂教学中,理性生活是全部精神生活的基础,因而,理性生活不能局限在知识习得的狭小空间内,相反应拓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和创造的空间,通过创设理性生活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理智感的满足。只有完满的课堂精神生活,才能真正促进理性生活的主体、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及审美生活的主体的形成和发展。
2.学生精神生活的形式
人的生活是在特定的时空内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来体现的。重建学生生活需要关注学生基本的生活形式和生活空间。
学生生活的基本形式是认知、体验和感悟。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都与认知、体验和感悟密不可分。科学知识、道德观念、审美知识的获得都是以认知过程为基础的;理性活动、道德活动、审美活动也同样需要体验和感悟。只有认知而忽视体验和感悟,必定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教师和学生由人的层面沦为知识输出与输入的物的层面,教师成为教材信息的输出机器,而学生则成为教材信息的容器。
从生活主体建构的角度来说,认知作为学生生活的基本形式,不应是接受式的,而应是发现式的、创新式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仅仅关注知识及其结构的获得,忽视智力技能获得和认知态度学习的接受式的认知,本身不是认知活动的内含。那种单向知识传递的传统的学科课程论在20世纪面临激烈批判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智力技能获得和认知态度学习。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通过理性生活获得理智感的满足,必须通过发现式、创新式的认知,展开智力技能和认知态度学习与体验。
体验与感悟是时刻伴随认知的两种生活形式。体验和感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内化后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体验和感悟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涉及对自然事物、社会现象和人自身的评价和观点。美国教育理论家乔治·布朗(George I.Brown)在他的《生动的课堂(The Live Classroom)》一书中称之为精神的“幻想旅行(fantasy trip)”,并认为只有通过精神的”幻想旅行”,学生在精神上才会有“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 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就是通过体验和感悟来获得的高峰体验。学生的精神生活是伴随认知的动态的活动过程,这一动态过程始终贯串着学生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体验和对可能生活感悟。从此意义上说,体验现实,感悟生活的真谛,是现代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离开了对学生体验和感悟的关注,课程怎么可能充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我觉得当前中小学课程和教学的通病便在于过于强调认知,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重建课堂生活,必须全面关照认知、体验和感悟等多种生活形式。在我看来,课堂教学活动所依托的教材,仅仅是学生课堂生活的“剧本”,是一个个“案例”,对这些“剧本”和“案例”,教师和每个学生的解读方式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就不同。因而,教材不应被视为“圣经”来加以设计,不该停留在对教材本身所传达的文字信息上,而要关注“案例之后”的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这些更本质的东西仅仅通过认知是难以全部获得的,相反只有通过体验和感悟才能整体把握,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课程设计应重建学生生活
课程的内在要素可分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三个方面,三者过程课程的内在结构。因而,从微观层次看,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和学习活动方式设计。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中小学课程设计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学习活动方式来重建学生生活。
1.课程目标设计应着眼于建构学生的可能生活。
课程目标直接制约着学生生活的内容和形式。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目标指向的是单一的理性生活,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建构,从而导致生活意义的丧失,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被定格在既定的学科教材上,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没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课程目标作为课程实施的预期结果,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原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Eliot,C.W.)曾反对制定课程目标,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使个体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固定的标准,是人的身、心和精神充分发展的天敌” 。其实,埃利奥特所反对的是狭隘的课程目标,是对忽视学生精神生活的课程目标。因而,从总体上说,课程目标的设计应注重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的结合,通过课程目标设计来构建学生的可能生活,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敢于为学生建立一种新的生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