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新课标语文新课标与课程实践的框架错位及整合» 正文

语文新课标与课程实践的框架错位及整合

[01-04 20:54: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新课标   阅读:8522

概要: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新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迁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之风盛行,学生忽视传统文化,轻视“雷锋精神”,失去了起码的论理道德,有的当街打母亲耳光,更有甚者,发展到杀母弑父种种事件向我们敲响警钟:现实学生的品德素养已与新课标要求严重错位,提升学生品德素养刻不容缓。(二)整合及其措施1、针对教师水平与新课标要求的错位,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提升教师语文素养。(1)加强对师范生的要求,改革师范教育模式。我们知道,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在学校中学到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将影响其一生的教育生涯。现行的师范培养模式,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体验,这不符合未来人民教师的需求。要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为以后的教育科研、创新打下基础。同时,国家应加大对师范生的优惠,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语文新课标与课程实践的框架错位及整合,标签:语文新课标内容,http://www.51jxk.com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新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迁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之风盛行,学生忽视传统文化,轻视“雷锋精神”,失去了起码的论理道德,有的当街打母亲耳光,更有甚者,发展到杀母弑父------------种种事件向我们敲响警钟:现实学生的品德素养已与新课标要求严重错位,提升学生品德素养刻不容缓。

(二)整合及其措施

1、针对教师水平与新课标要求的错位,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提升教师语文素养。

(1)加强对师范生的要求,改革师范教育模式。我们知道,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在学校中学到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将影响其一生的教育生涯。现行的师范培养模式,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体验,这不符合未来人民教师的需求。要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为以后的教育科研、创新打下基础。同时,国家应加大对师范生的优惠,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就提出免除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决定,各省也应有相应的配套优惠措施。

(2)建立完善教师在职培训制度。鉴于我国教育发展状况,建立完善教师在职培训制度,是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在职培训的种类应体现多样化,实施过程中应体现生活化,防止浮于形式的现象出现。

(3)落实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我国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制度保证,它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有重要作用。

2、适应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主动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必须实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角色转换。

(1)学习行为的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化。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开放性,教会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要体现民主性,让师生在课堂上平等交流、对话、共同探讨;既要讲究探究性,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探讨,掌握问题实质,又要讲究合作性,形成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2)学习过程的接受到生成的转化。首先改变语文传统教育由于模式单一语文传统教育由于模式单一而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状况,丰富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知识生成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改变以往传统语文教学中负载着人文体验功能的学习过程被教师演绎或归纳代替,让学生充分享受、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人文体验。最后,积极创设多种知识生成情景,展开对话、体验、观察等多种教学情景。

(3)学习主体的“同一性”向“唯一性”的转化。中国传统教育重整体、轻个体,忽视个性的发展。新课标适时提出人本意识支撑下的个性化教育,应该说对实现“全人”教育目标将起到推动作用。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活生生的生命体。教育和教学活动,就是要促进学生发展。首先,要培养学生自我意识,明晰自己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形成自我存在感。其次,教师要改变学生观念,要树立学生是发展中人的观念,而且要明确,学生是独特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3、建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品德教育体系,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1)突出民族化、弘扬民族精神。语文教育是民族的母语教育,民族母语是民族思想、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生活的历史纪录,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写照。俄罗斯教育科学家乌申斯基就曾明确指出:“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语文的民族性特征,不仅表现为语言客体的构成上,而且也体现在教学主体的语言创造中。任何一个教学主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情感模式、精神理念、思维特征及其表达方式,都因为民族文化的深层关联而呈现鲜明的民族意味,民族性是他们的一种必然的、无须论证的品质。

(2)构建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培养模式。语文教育活动的内容来自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及其显明的时代特征。教学主体主要是凭借自身敏锐的感受力和认识能力深入时代、社会、人生的底层,在沉稳的人文层面去感悟、理解和把握时代文化精神的本质和流向,将自身放置于时代精神的背景中加以反思、扩展和确立,以此来获得自我意识、教学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时代精神的感应与同构。

(3)语文教学中伦理精神的渗透。教学不但有真假问题,效与无效、高效与低效问题,还有善恶、对错问题。教学不但要符合教学的规律,从而确保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要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和先进性。语文新课标中,人们以“语文素养”来代替过去的“语文知识”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明确伦理精神理论上的体现。

(4)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责任感教育的渗透。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要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苦难反思的精神。要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从而引发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人的素质中,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一个人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教学中要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联系起来,并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三)关于课程实施错位的反思

1、 总体来看,语文新课标与语文课程实践错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教学实践水平还远远没能达到新课标的理论要求。但是,新课标真是完美无缺、一定符合指导实践要求吗?笔者认为一下两点有待商榷。

2、 新课标的制订,更多地体现了西方价值理论框架,忽视了民族特色。金开诚提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阴阳五行思想、天人统一思想、中和中庸思想、修身克己思想。这些思想中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独特与汉字的形体有关。可以想像,生活在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接受同一价值框架下教育模式的结果必定不同的。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价值框架乃至整个课程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具体实施上,浮于形式,跟风而上,缺少反思种种现象层出不穷,这虽是改革过渡时期的必然现象,但仍有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可以避免。组织构建统一的教研管理体系,完善教研制度,加强对教师的教研培训、指导、评价是促成新课标理论落实到实处,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浪费的制度保证。

(一) 三`评价上的错位和整合

1、 错位及其体现

终极评价体系与新课标要求的错位

新课标强调了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由于课程目标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开放性而使新课标没有具体的参考系,这种评价制度要想成为现实尚有一段距离,因此,使得一线教师只能“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踏踏实实抓应试教育。”

2、 我国人才选拔模式造成升学考试成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众多考生、教师、家长为“杀出重围”必得以应试为主。于是无论在管理上、教学上,课程评价成为了应试教育的配套评价,可见,现实评价体系是有着及其广泛而深刻的存在前提的。

课堂评价与新课标要求的错位

新课标指出课堂目标要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设计。然而,现实中,许多人把课程目标理解为“课堂目标”,即评价一堂课,就要看教师再课堂上是不是立足于让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获取能力、学会方法、培养情感、形成价值观。

3、 其实,如果说课程目标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那么课堂教学目的的完成就是“过程”。“课程目标”要一个个“教学目的”来实现,所以,宏观意义上的“课程目标”是检验语文课的框架,是检验语文课所确定的具体而微的课堂“教学目的”是否准确的理论基础,但不是具体目标。

传统思想和舆论因素与新课标要求的错位

我国古代倡导“学而优则仕”,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成为统治者政治和文化所需要的人才,这种思想随着历史的演变,又有了另一种表现形态:逐步地提高学历层次,为实现某种社会价值、家族价值和人生价值而奋斗。

(二) 无论古代还是当代,教育评价在导向上都是外向的,评价的标准是脱离人的本体而附于外在形式。这与新课标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即“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还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教学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有明显错位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新课标语文新课标内容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新课标
上一篇:参加“全国教育名家走进贵阳暨‘中小学语文新课标精品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感巧马镇中心学校陈夏恒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