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作品赏析谈谈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人教版高一选修备课资料)» 正文

谈谈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人教版高一选修备课资料)

[10-16 16:58:40]   来源:http://www.51jxk.com  作品赏析   阅读:8484

概要: “外国小说欣赏”这门课怎么教?这虽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但要从课程和教材的角度思考。我们以为,课程标准制约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教材的编法,而选修教材的特点又影响教法的选择。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提高文学修养;二是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三是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四是尝试创作小说,把创作和鉴赏结合起来。 “外国小说欣赏”就是在这样的目标指示下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它的性质当然是由课程目标决定的。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首先它是选修的。必修课业已结束,选修课程是在必修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相关学力,这样,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稍微讲究一点高度和系统性。其次它是文化的。如果《〈论语〉选读》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是了解西方特别是近现代的思想和文化。所选的16篇小说,都是“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第三,它是经典的。所选的都是近现代外国小说公认的经典。对于小说这种叙事艺术,教学时需要感悟与欣赏。第四,它有着新的语文知识。如西方现代小说的基本文体特征,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创作方法和大致

谈谈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人教版高一选修备课资料),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外国小说欣赏”这门课怎么教?这虽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但要从课程和教材的角度思考。我们以为,课程标准制约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教材的编法,而选修教材的特点又影响教法的选择。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提高文学修养;二是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三是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四是尝试创作小说,把创作和鉴赏结合起来。 
  “外国小说欣赏”就是在这样的目标指示下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它的性质当然是由课程目标决定的。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首先它是选修的。必修课业已结束,选修课程是在必修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相关学力,这样,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稍微讲究一点高度和系统性。其次它是文化的。如果《〈论语〉选读》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是了解西方特别是近现代的思想和文化。所选的16篇小说,都是“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第三,它是经典的。所选的都是近现代外国小说公认的经典。对于小说这种叙事艺术,教学时需要感悟与欣赏。第四,它有着新的语文知识。如西方现代小说的基本文体特征,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创作方法和大致流派等等。当然,对这些知识不是系统的学习,而是大概的初步的了解。对这门课程的性质作这样的分析,虽然不很科学,却能从教科书中找到印证。 
  那么,《外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有什么特点呢?笔者归纳如下: 
  1.吸收了小说研究领域已被广泛认同的新成果。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组织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介绍了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大学时有所涉及,但并不系统。可以说,这是新的语文知识。 
  2.选文的深度,决定了师生阅读这些小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编者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水平,但是外国小说的特质让习惯于阅读传统小说的学生感到陌生,何况所选的16篇小说,除了《墙上的斑点》外,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都是第一次接触到,可能连老师都感到陌生,因为在大学期间接受的外国文学作品已经逐渐淡忘了。 
  3.单元内部的体例安排照顾到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实际。每个单元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阅读”部分两篇小说,一篇精读,一篇略读。精读的小说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略读的小说可由学生自行阅读,老师也可以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话题”是各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类依据,分为基本话题和延展话题,前者是教学重点,后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讲解。“思考与实践”是“本教科书最有特色也最为紧要的部分,可帮助学生走出已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外的进入作品的方式”(见教科书“前言”)。这是因为欣赏首先是一种实践,而不单单是某种理论的接受。“链接”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和教需拓宽的教师课外阅读指示方向和范围的。 
  4.单元内部板块有着“纲举目张”式的逻辑关系。八个话题是“纲”,是关于小说基本元素的知识,16篇小说是“目”,是精选出来恰好能体现八个话题的“例文”,每个单元后的“思考与练习”是另一种“目”,关涉到“这篇小说的题旨、关键、奥秘与若干精到之处,甚至是由这篇小说所引申出来的美学、哲学、风俗等方面的思考”(见教科书“前言”)。这三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一纲两目”:一纲——“话题”规定了阅读的主题,两目——课文提供了阅读的例文,“思考和实践”明确了阅读的任务。 
  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会碰到几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一,教学时以欣赏小说文本为主,还是学习小说的基本元素(话题)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取向。如果欣赏小说文本为主,就教成传统的小说鉴赏课,话题作为附带的知识短文。“定位于欣赏,比较恰当。”(见教科书“前言”)其优点是对于文本的理解比较全面深入,缺点可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辜负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如果学习小说的基本元素为主,就有点小说欣赏指导课的意味,小说文本成为“例文”,只是这个单元话题的例子。其优点是通过八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西方小说的文体特征以及欣赏小说的新路数有了系统的认识,也能符合教科书的编撰特点。但小说文本的其他元素可能忽略,每一篇小说都是独立自足的一个话语系统,教学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无论哪一种取向,我以为“话题”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因为这是“纲”,既是重要的知识点,又是重要的方法点。如果以欣赏小说文本为主,话题知识必须渗透到欣赏过程中;如果以学习小说的基本元素为主,那么话题应该处理成教学的“纲要”。就本人对于教材和课程的理解而言,我以为后一种教学取向比较恰当。 
  第二,教学时如何处理“话题”“阅读”和“思考实践”的关系,这其实是从第一个问题衍生出来的。根据课程和教材的特点,我们可否这样处理三者的关系,即话题为主线,文本为范例,思考要渗透,实践需训练。 
  下面以主题单元的《柯丹》为例,结合浙江省余姚中学李仁国老师的教学(见文后附录),加以具体解释。 
  1.话题为主线。主线既是教学目标,又是基本教学内容,同时也指教学思路。根据话题,《柯丹》可教的基本内容有:①小说的主题;②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③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浪漫主义、寓言、象征)对主题呈现的意义;④小说主题的选择、开掘以及主题观的演变;⑤探究小说主题的途径和方法。李老师的教学目标是以《柯丹》为例,让学生获得小说主题的知识和感悟小说主题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①回忆自己的阅读体验,介绍主题形成的知识。总结两类小说(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和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让学生明白主题是小说的灵魂。②概括《柯丹》情节,落实“主题的实现”(形象大于思想)的相关知识。③具体分析《柯丹》情节,归纳“族群”的困境。④在族群的困境中寻找柯丹行为的异常之处。⑤在柯丹行为的异常之处探究小说的基本主题(歌颂了丹柯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⑥从小说的其他地方寻求个性化的发现,或从柯丹的行为中提炼个性化或者多元化的感悟。应该说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清晰的,也是围绕着“主题”进行展开。 
  但是,从“主题”这个话题而言,教师对于《丹柯》主题的概括,似乎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如歌颂为理想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实践的态度等。另外,李老师也涉及到“母题”概念,认为《丹柯》是“英雄”母题,但是我认为这个概念外延太大了,不如说是“殉道英雄”:族群或者个体的困境—英雄产生—自我牺牲—族群走出困境或者出现新天地,这是一种常见的殉道英雄的叙事模式。古今中外,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还有一个遗憾是,“母题”是该话题的重要知识点,但李老师只是点到为止,后面的教学环节并没有交代。 
  2.文本为范例。王荣生认为:“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这就是例文的性质。”(《语文课程教学论基础》P279)《柯丹》是一篇独立自足的小说,它有无数个欣赏的点和面,但是它恰恰编在“主题”这一单元里,那么,最合理的就是把它作为教“主题”的一个例子。王荣生还认为,例文的“教学内容发生于所选用的这一篇‘例文’的外部”(《语文课程教学论基础》P277)。这个判断也是从叶圣陶认为的“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和夏丏尊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明里探讨那些“共同的法则”和“共同的样式”那里推演出来的。这就说明,即使你没有读过这一篇小说,但是只要看到单元的话题,你就不能离开话题去教其他,或者说你要淡化其他,或者说其他内容的教学是为了实现“主题”。譬如李老师也教小说的情节(族群的困境),也教人物(柯丹的反常之处),但都是为了探究主题。 
    当然,这里有一个阅读的整体感知问题,任何一个点的教学,总是建立在面的把握之上的。任何一个“话题”教学都很难单刀直入,我们总是在了解了“讲什么”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探究“怎么讲”,也总是在明了“这个故事内容如何”之后才能探究“这个故事隐喻什么”。文艺欣赏既是感性活动,又是理性活动,但感性活动一定是基础。所以,作为“话题”教学的范例,并不是对这篇小说“剥皮抽筋”,而是类似于“吃肉取核”:在享受小说艺术滋味的过程中,找到那个话题之“核”。 

[1] [2]  下一页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
上一篇:《中国小说欣赏》学法指导(人教版高一选修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