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作品赏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元稹、李商隐悼亡诗比较(人教版作品赏析)» 正文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元稹、李商隐悼亡诗比较(人教版作品赏析)

[10-16 16:58:40]   来源:http://www.51jxk.com  作品赏析   阅读:8615

概要:悼亡主题的作品是所有伤悼主体无可挽回之遗恨的表述,而诗人这种强烈的情感通过梦的方式得到体现,梦与悼亡主题的契合,使元稹、李商隐都借助这一媒介,诉说对亡妻的思念之苦。二、 殊途同归的选材构思元稹与李商隐的悼亡诗都含有对妻子的挚爱、思念,但由于元稹、李商隐二人的不同经历,他们对亡妻的追悼采用了不同的构思选材的方式。 元稹于二十五岁时娶韦丛为妻,韦丛是名重当世的太子宾客韦夏卿之女,出生高贵的韦丛是在诗人贫贱之时嫁给他的,到元家后,她再也不能像未出嫁之时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她却能恪守妇道,体谅丈夫,二人恩爱融洽,虽苦而甘。到他们能过上美满富足地生活时韦氏却“忽分形而独飞”。所以往日韦氏之共患难,与之共欢乐的情节常常是历历在目,回味不尽,隐含了对伊人早逝所欠之情无以报答的遗憾和愧疚。因此,元稹的悼亡诗往往着眼于夫妻生活的日常琐事,抒发积压在内心深处最沉痛、最温软的情怀。如《遗悲怀三首》(之一):“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画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其中“搜画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元稹、李商隐悼亡诗比较(人教版作品赏析),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悼亡主题的作品是所有伤悼主体无可挽回之遗恨的表述,而诗人这种强烈的情感通过梦的方式得到体现,梦与悼亡主题的契合,使元稹、李商隐都借助这一媒介,诉说对亡妻的思念之苦。

二、 殊途同归的选材构思

元稹与李商隐的悼亡诗都含有对妻子的挚爱、思念,但由于元稹、李商隐二人的不同经历,他们对亡妻的追悼采用了不同的构思选材的方式。
    元稹于二十五岁时娶韦丛为妻,韦丛是名重当世的太子宾客韦夏卿之女,出生高贵的韦丛是在诗人贫贱之时嫁给他的,到元家后,她再也不能像未出嫁之时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她却能恪守妇道,体谅丈夫,二人恩爱融洽,虽苦而甘。到他们能过上美满富足地生活时韦氏却“忽分形而独飞”。所以往日韦氏之共患难,与之共欢乐的情节常常是历历在目,回味不尽,隐含了对伊人早逝所欠之情无以报答的遗憾和愧疚。
因此,元稹的悼亡诗往往着眼于夫妻生活的日常琐事,抒发积压在内心深处最沉痛、最温软的情怀。如《遗悲怀三首》(之一):“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画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其中“搜画箧”为我寻衣的体贴入微;“拔金钗”给我换酒的温顺迁就;“甘长藿”野菜充饥的忠贞乐观;“仰古槐”落时为柴的艰辛憔悴。诗人以一介寒士,有幸娶得名门之女,虽心生怜惜却无力呵护,致使她青春早逝(20岁嫁与元稹,7年后去世)。诗中尽是生活中真切可感的小事,折射出“俸钱过十万”的诗人站在“平生未展眉”的亡妻墓前时,一种黄泉路远,有恩难报的歉疚与哀痛撞击着诗人本以破碎的心。
此外,“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惟念山深驿路长。”(《六年春遣怀》其二)全诗仅叙一件小事,即翻检到亡妻生前写给自己的书信,信上妻子淡淡的诉说对“并食”而炊的清苦生活早已习惯,唯一惦念的在外奔波劳苦的丈夫。诗人就妻子对自己关心的细微情节入手,让读者具体可感其对妻子的怀念。
而李商隐处在外敌凯觑,中宫悠肆,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社会濒临绝境之境。他饱读诗书,雄心勃勃追求仕途成功,却屡试屡败,沉沦幕僚,落拓穷愁。二十七岁时娶王茂元之女为妻,当时朝廷上“牛李党争”尖锐,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李商隐以令狐门人身份与王氏结亲,此姻亲使她陷入“牛李党争”的泥潭,不幸作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他人生中的不幸遭遇使他的感情变得凄婉感伤,而聪慧美丽,善解人意的王氏却早早的撒手人寰,是李商隐内心更为凄苦,因此他的性格内向,谨小慎微。表现在悼亡诗的创作上,则隐去夫妻恩爱的具体事例,而着眼于自己主观感受的抒发,采用一种隐晦曲折的象征手法,而不敢大胆直言。
“一些诗人内心体验往往比他们对于外物的感受,更为深入细腻。当心灵受到外物触动时,在心境中会出现一串串心象序列,发而为诗,则可能以心象融合眼前或来源于记忆与想象等方面而得到的物象,构成一种印象色彩很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从它着重呈现人的心象和情绪看,主观化倾向是很突出的。” [9] (P136)李商隐就是这样的诗人,他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见五十弦之锦瑟而思华年,闻弦所发出之哀音而动悲情。“无端”没来由的,诗人触物生悲,本缘心中情感的积郁;但却出以无端之情,更现出一种无端的心态。作者《潭州》诗亦云:“今古无端入望中”,浑沌苍茫的感慨骤然袭入心头,浮起或潜伏的感性情感远远超过理性思维短时间内的思辨,于是便呈现出一种重茧丝般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繁“无端心绪”。紧接着用四幅幻景,隐晦深微地写出诗人沉湎与往事而患得患失的心情,双飞蝴蝶,梦醒成单;暮春杜鹃,啼老春心;月明珠园,沧海盛泪;日暖玉美,烟笼蓝田,凄凉的声韵,迷离的气氛等多种因素的映带联系,这种心声外化为难以言表的浑囵感受,萦绕不去的忧伤凄凉侵袭而来。诗人已从琐碎的生活中过滤提炼为一种主观感受,连同妻子之逝的悲酸,幻化出一份青春如梦,往事如烟的沧桑感。诗人已将夫妻生活淡化得无迹可寻,一幅绮丽凄美的图景牵动着诗人的相思之情,最后归结为一片惆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外在《宿晋昌亭闻惊禽》、《赴职梓潼留别位职员外同年》中诗人借助“惊禽”、“胡马”、“楚猿”、“乌鹊”、“鸳鸯”等意象传达自己的主观情绪,使读者在迷离的境界中感受这种伤逝的情感信息。
我们从元稹的悼亡诗中可一窥诗人与妻子的恩爱情景,而从李商隐的悼亡诗中则感受到诗人于情感漩涡之中的心灵挣扎。

三、取法迥然的表现技巧

元稹是中唐新乐府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家,他响应白居易“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认为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感于事”“动于情”而产生的,所以内容和形式都要朴实无华,即所谓“辞质而径”“直言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这种通俗的不仅追求是艺术表达的浅显,又追求思想内容的深刻。“因此它是浅中藏深,寓深于浅。浅显示出它的通脱、俗拙;深,表明了它的深刻、充实。”[10] (P208) “薛雪云:‘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一瓢诗话》)” [10] (P208)而李商隐则是将杜甫七律的锤炼严谨与齐梁诗的浓艳缠绵融合起来,并借鉴李贺诗的幻想与象征手法,形成了典雅华丽,深邈精婉的独特风格。他善于用典故、神话、志怪故事渲染气氛,迂回隐约地表达自己的心曲,讲究辞藻繁缛,意境隐僻。因此不同的艺术追求使他们的悼亡诗的表现手法也有了差异。
元稹是以直抒胸臆,以平常语道平常事,大胆表露内心感情,情感不虚饰,不夸张。他是以直叙方式书写着“缠绵哀感”。“元微之的《遗悲怀》共有三首,有如叙事诗,写他和妻子结离以来的生活经历,虽然中经艰难,共度贫贱,但感情很好,具有患难夫妻的特征,所以毫无矫情成分,却有直抒胸臆的真情,令人读起来亲切感动。” [11] (P180)在他的《遗悲怀三首》中,诗人多用叙述和议论的诗句直写其事,直抒其情。如第一首,首句写韦氏嫁给自己时情况,接着往昔生活的回忆,写了几个非常具体的生活细节:金钗清酒,野蔬充膳,落叶为薪这样几件饮食起居上的琐事及“搜”,“拨”,“甘”,“仰”具体细微的动作描写,仿佛让读者看到韦氏不畏劳苦,勤俭持家的鲜明形象,感受到其贤淑善良的品性。元稹通过事实具体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位贤淑、体贴,与丈夫同甘共苦的妻子形象。第二首写妻子死后的所见:“衣裳已逝 ,针线犹存”,似乎又从中看到韦氏辛勤贤淑的身影,但此情只是追忆而已,只能“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作者直抒胸臆,最后以议论作结“诚知此恨从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满腹忧伤哀愁奔涌而出。在第三首中,元稹则描写他们夫妇二人同甘共苦的生活的经历及内心的哀痛之情,所用语言通俗直切,采用了一些口语化的字眼,如“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皆到眼前来”,读起来直白如话,却饱含了深重的辛酸之情,再如“尚想”“也曾”“诚知”“唯将”等词语都是口头用语,用在诗中造成平易流畅的特点。
“诗人尽量采用民间语言,以口语入诗,并对口语进行加工改造,惟求词能达意,明白晓畅。尽量少用成语典故,故凡晦涩难懂,吉屈聱牙之词,经诗人笔底,均一扫而空。” [10] (P210)《除夜》中:“忆昔岁除夜,见看花烛前。今宵祝文上,重叠叙新年。闲处低声笑,空堂背月眠。伤心小儿女,缭乱火堆前”。诗人以浅近的语言描写除夜之情形,诗人形单影只,只有可怜的失去母亲的“小儿女”相伴。又如《江陵三梦》诗人似乎是用明白通畅的口语向人讲述梦境,从而勾勒梦中自己和妻子共处一室,共话家常的温暖可感情形,语浅而意深。
李商隐的悼亡诗则常常运用象征,典故,比兴等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绵绵哀思和不尽悲苦,如《相思》:“相思树上合欢枝,紫风青鸾并羽仪。肠断秦台吹管客,日西春尽到来迟”。首二句以相思树上“紫风”、“青鸾”之交欢喻夫妻相爱,今日只有“孤鹤”哀鸣,茕茕孑立,三四句则用萧史,弄玉的典故,反衬因王氏先卒,夫妻二人不再有欢乐时光而自己为之“肠断”。再如《西亭》中写到:“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用“孤鹤”来象征反衬自己的孤独。
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二中评析《李夫人三首》,“三首为悼亡,盖借古以寓哀”,我们据此可知李商隐又借典故来寄寓自己的中年丧妻之痛。“一帘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李夫人三首》其一),化用梁武帝诗“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和梁简文帝诗“顶分如两髻”,“同心结”本用来比喻此心长同,生死不渝,但李商隐却再也无缘结此“同心结”,又如“嵇氏幼男尤可怜,左家娇女岂能忘”(《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因悼亡日近不去,因寄》),用“嵇氏幼男”,“左家娇女”来伤叹自己子幼妻丧。诸如此类典故的运用,丰富和扩大了艺术形象的思维内涵,加强了感染力,而且李商隐在用典的组织机构的严密性上是突破前人的。如《锦瑟》中用了四个典故,其一是庄周梦蝶,其二是望帝魂化杜鹃,其三是传说中的鱿人故事和沧海遗珠的成语,其四是引用“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这句诗。“这些典故经诗人恰当安排,立刻系统化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我们看到的不是片断拼凑的七宝楼台,而是思维织成的天机云锦” [12] (P78)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
上一篇:论贾探春形象的悲剧性(人教版高一必修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