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作品赏析《关于语言的品味和赏析》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 正文

《关于语言的品味和赏析》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

[10-16 16:58:40]   来源:http://www.51jxk.com  作品赏析   阅读:8456

概要: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考查方式: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比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解题示例:(1)[2006年上海卷第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附原文首尾两段: 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

《关于语言的品味和赏析》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考查方式: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比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解题示例:(1)[2006年上海卷第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附原文首尾两段: 
  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答]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2)[2006年北京卷第20题]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附原文开头两段: 
  “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到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儿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别人玩,自己却借此抽身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地说:“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定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肖融《给“书虫”当夫人》) 
  [答]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如何爱书,第二段主要写“书虫”怎样爱读书。第二问:从“书虫”爱书,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写书),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考查方式: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命题。 
  技巧点拨:(1)确认所用修辞方法。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在答题时点明所用修辞方法。(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方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3)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解题示例:(1)[2006年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毕淑敏《造心》)这句话。 
  【答】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2)[2006年江西卷第17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附原文画线段落: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棱的荒野者。 
  (周涛《秋光里的黄金树》) 
  [答]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3)[2006年江苏卷第14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附原文开头两段: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竞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
上一篇:大地上的异乡者——曹文轩《前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