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作品赏析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绝学概括事件 概括思路 中考复习(九年级)» 正文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绝学概括事件 概括思路 中考复习(九年级)

[05-14 00:52:47]   来源:http://www.51jxk.com  作品赏析   阅读:8385

概要:2.议论文主旨的理解。(1)看标题。议论文中,有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或含有中心论点,有的标题提供了归纳中心论点的范围。如《多一些宽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两篇文章的标题就含有中心论点。(2)看开头和结尾。有的议论文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在前面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收篇时才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便是中心论点。如《敬业与乐业》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3)看议论过程。有的议论文,出于说理的需要,在展开议论之后,才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如《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中“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一中心论点,是在内容充分论述后才提出的。3.说明文主旨的理解。(1)看标题。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2)抓中心句(关键句)。不少说明文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如《苏州园林》《人类的语言》。(3)看说明过程。不少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贯串于文章的内容中,没有集中而鲜明的表达形式,我们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说明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绝学概括事件 概括思路 中考复习(九年级),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2.议论文主旨的理解。(1)看标题。议论文中,有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或含有中心论点,有的标题提供了归纳中心论点的范围。如《多一些宽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两篇文章的标题就含有中心论点。(2)看开头和结尾。有的议论文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在前面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收篇时才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便是中心论点。如《敬业与乐业》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3)看议论过程。有的议论文,出于说理的需要,在展开议论之后,才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如《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中“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一中心论点,是在内容充分论述后才提出的。

3.说明文主旨的理解。(1)看标题。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2)抓中心句(关键句)。不少说明文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如《苏州园林》《人类的语言》。(3)看说明过程。不少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贯串于文章的内容中,没有集中而鲜明的表达形式,我们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说明对象的特征。阅读时,同学们可先把全文各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要说明的事理或事物特征等。

二、识记一些常见的概括文章主旨的格式。

归纳文章的主旨(中心),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有一些格式,不同的文体归纳中心的格式不同。同学们总结一些这方面的格式,对归纳中心有一定的帮助,但也不应拘泥于此格式。

1.记叙类文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歌颂)了……表现了……;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的描写,赞扬了……;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2.议论文。立论:文章论述了……阐明了……;驳论:文章驳斥了……提出(阐述)了……主张(道理)。  3.说明文。文章说明(介绍)了……体现(展现、赞美)了……。

真题解析

一、(2011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作家韩映山(现已故)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我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做衰老的。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选自铁凝《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概括文学作品的主旨,一定要找到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练而又能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有的甚至就在第一自然段,当然也有在文章尾段卒章显志的。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抓住那些表明作者立场、观点、情感、态度的句子,如果确定它能统领全文内容,毫无疑问,它就是文章的主旨了。上面的阅读题目,要考生理解的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实际就是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概括。阅读题中,概括文章主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理解文章的中心句等。只要涉及文章整体主题或精神把握的题目,都要完整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答案: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孙犁,捡豆粒、糊窗缝、珍惜衣服和纸张,都是他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他质朴美丽人生的写照。

   二、(2011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决定成功的利器

  □刘 伟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
上一篇:2017中考语文阅读现代文备考绝学之九:甄别判断式 中考复习(九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