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作品赏析七年级下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正文

七年级下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10-16 16:58:40]   来源:http://www.51jxk.com  作品赏析   阅读:8976

概要:5.课文第23段“老渔父”为什么喝采?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因为船行的快,侧面描写烘托出孩子们驾船技术高。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中的修辞及作用,“蹿”能否改成“游”好不好,为什么?比喻形象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不能改,“蹿”更能表现船行之快。二、课内阅读训练朗读课文“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到“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汊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感觉的角度)来写看戏途中的景色?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何作用?视觉、听觉、嗅觉,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清新醉人的夜景,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农村的热爱之情。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句中的“点”、“磕”用得好在哪里?“点”“磕”二字,好在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农家少年驾船技艺的熟练、敏捷,表现了他们的聪明能干。3、“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我”的什么感受?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急于看戏的心情。4、“他们换了四回手,渐

七年级下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5.课文第23段“老渔父”为什么喝采?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因为船行的快,侧面描写烘托出孩子们驾船技术高。
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中的修辞及作用,“蹿”能否改成“游”好不好,为什么?
比喻形象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不能改,“蹿”更能表现船行之快。
二、课内阅读训练
朗读课文“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到“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汊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感觉的角度)来写看戏途中的景色?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视觉、听觉、嗅觉,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清新醉人的夜景,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农村的热爱之情。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句中的“点”、“磕”用得好在哪里?
“点”“磕”二字,好在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农家少年驾船技艺的熟练、敏捷,表现了他们的聪明能干。 
3、“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我”的什么感受?
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急于看戏的心情。
4、“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句中的“似乎”和“也许”“料想”能否去掉?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能。因为这些词语都表示推测,说明听到的、看到的都不确切。这样写突出了“我”急于到赵庄看戏的心情。
 
第十七课   《安塞腰鼓》
复习重点          
1.了解课文。
2.主题(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4、理解一些句子的含义(课文后的练习二)。
5、写法:A、短句与长句交错,富有节奏感、音乐美、诗意美。B、语句铿锵,有气势。C、动静结合。
6、黄土高原人的性格:朴实、粗犷、开朗。安塞腰鼓舞姿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热。
7、排比句和感叹句的作用:增强句子的语势,使文章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8.短句的运用。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
“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制的情景。
重点背诵:      
一、1、课文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哪些方面,安塞腰鼓具有什么特点?
场面、舞姿、后生;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作者写安塞腰鼓主要是为了赞颂些什么?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
二、阅读文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的“茂腾腾”一词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
2、第七自然段从哪些表演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
从鼓点声、击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
3、文中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其目的是什么?
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含义,“挣脱”“冲破”“撞开”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含义:写出了陕北人民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不能调换,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
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第二十一课   《伟大的悲剧》
复习重点       
1.文体:人物传记。
2.作者:奥地利的茨威格。
3.理清故事情节。
4.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及人物体现的精神。
5、如何理解“伟大的悲剧”。
重点背诵: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 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第二十二课 《在沙漠中心》
复习重点            
1.“我”在沙漠中遇到了哪两大困难?
寒冷、干渴
2.“我” 采用了哪些应对困难的办法?
①喝纯乙醚喝90度的酒精②在沙漠中挖一个坑将自己埋住③试图用布获得一点点露水。
3.文中“我”的情绪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情绪变化的句子。
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句子略)
4.文章第2段哪句是环境描写,说说作用。
(环境描写句子略)渲染环境的恶劣。
5.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第二十六课   《猫》   
复习重点       
1.     作者写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只猫,他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第一只猫:从自身形态喝逗着玩时的形态表现出了它的可爱。
第二只猫:从性情和本领两方面写出了它的有趣和活泼。
第三只猫:从形态和性情两方面写出了它的可厌和懒惰。
2.    周家丫头代表哪一类人,家人对此持什么态度?
她代表那些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家人责怪她。
3.     不知名的夺小猫的人代表哪一类人?对此“我”持什么态度?说明什么?
代表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怅然、愤恨的诅骂他们。说明作者对哪种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和鞭挞。
4.     对第三只猫的结局“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难过、痛苦、内疚、自责、懊悔。
5.     文章结尾的三个感叹句有什么作用?
强烈地表现了“我”的悔恨和自责。
6.     为什么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我”冤苦了这只不能辩诉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7.     最后一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自己伤害了无辜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8. 读完本文之后你的感受和启示是什么?
9. 略
 
第二十七课《斑羚飞渡》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
2.品味详细描述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的有关动词。
3.斑羚飞渡给人的启示: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呢?(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
上一篇: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解题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