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所谓“关系词”(请允许我使用这一名词),仿词于关联词,它是用来衔接句与句之间各种关系的词,它不仅包括关联词,还包括诸如表示重复的词(又,再,也等),表示状态变化的词(停止,改正,解决等),表示心理活动的词(居然,竟然等),表示延续性的词(正在,继续等),表示结论性的词(因此,所以等),表示总分关系的词(之一,其一等),表示正反关系的词,表示前后呼应的词,被反复强调的主语等。总之,这样的用来表明句与句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词语隐含——即通过句外、句中某些单词、短语来表示隐含意义关系的词语,统称为“关系词”。它极易被我们所忽视,然而正是它们,却可以成为我们理解,把握段意的最佳提示。 第2自然段一共有6个句末符号,说明它有6句话。 通过抓主干与抓关系词并用的方法,可以压缩成: 文艺的矛盾品性……,一方面由于……,同时……。古典时代的文艺……。其实,文艺内在矛盾……。中国古代……计划经济时代……。西方近代……。于是,文艺的品性发生分裂……。当然,与前市场经济时代……。 分析:我们很容易找出整段的主语关系词是“文艺的矛盾品性”,它如何如何
对现代文阅读的一点思考[力荐],标签:作品赏析大全,http://www.51jxk.com
所谓“关系词”(请允许我使用这一名词),仿词于关联词,它是用来衔接句与句之间各种关系的词,它不仅包括关联词,还包括诸如表示重复的词(又,再,也等),表示状态变化的词(停止,改正,解决等),表示心理活动的词(居然,竟然等),表示延续性的词(正在,继续等),表示结论性的词(因此,所以等),表示总分关系的词(之一,其一等),表示正反关系的词,表示前后呼应的词,被反复强调的主语等。总之,这样的用来表明句与句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词语隐含——即通过句外、句中某些单词、短语来表示隐含意义关系的词语,统称为“关系词”。它极易被我们所忽视,然而正是它们,却可以成为我们理解,把握段意的最佳提示。
第2自然段一共有6个句末符号,说明它有6句话。 通过抓主干与抓关系词并用的方法,可以压缩成:
文艺的矛盾品性……,一方面由于……,同时……。古典时代的文艺……。其实,文艺内在矛盾……。中国古代……计划经济时代……。西方近代……。于是,文艺的品性发生分裂……。当然,与前市场经济时代……。
分析:我们很容易找出整段的主语关系词是“文艺的矛盾品性”,它如何如何了,第5句前的“于是”就是用来表承接的关系词。关系词“当然”后而很明显不是本段的语意重心。因此答题A不正确。“古典时代”,“中国计划经济时代”,“西方近代”都是用来采例证观点的,所以答案C不对。答案B“怎样分离”概括“不确指”。答案D讲的是“文艺品性分裂的原因”,概括准确。
启示:切切关注“关系词”。忽视“关系词”是很多考生阅读和答题的一个极大误区。也是导致阅读理解偏差的重要原因。
原题:
3.根据第3段内容,将“文艺的商品化是历史的进步”的理由归纳概括成两点。(回答分别不超过25个字)
①□□□□□□□□□□□□□□□□□□□□□□□□□□□□□。
③□□□□□□□□□□□□□□□□□□□□□□□□□□□□□。
典型错误有五种类型
一 ①使文艺成为大众消费的精神产品,摆脱“婢女”的屈辱地位
②使文学家不再仰他人鼻息
二 ①使文艺得到普及,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利
②使作家获得独立的人格,可以作为自由的个性来创作
三 ①打破了文艺依附于政治等级界线,使之获得独立发展
②使文艺由脱离大众,为上层社会的专利发展成为大众消费的精神产品,获得普及
四 ①使文艺脱离了对政治、伦理的依附关系
②使作家、艺术家摆脱对国家、权贵的依附
五 ①使文艺普及于大众,成为广泛的精神产品
②使作家、艺术家获得独立的人格
本题考查考生辨别和筛选信息和材料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选择常见句式的能力,正确理解句间关系,用以造句的能力,表述的能力。
综观第2自然段,讲的是“文艺的商品化是历史的进步”围绕着“文艺”“作家、艺术家”两方面展开论述。而且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展开论述的,反面与正面形成对照。
在句式的使用方面,隐含了答题引导语“文艺的商品化”。“进步”一词也包含了“从坏到好”的实质,提示了表述方向。这样,无论是语意还是句式上给考生选择的自由度都很小,因此,这是一个多项能力高度综合的测试题。
本题的正确答案:①使文艺脱离了对政治、伦理的依附关系,获得独立的文品。
②使作家、艺术家摆脱对国家、权贵的依附,获得独立的人格。
错误一,考生不理解概述的含义,也不明晰该如何归纳。这一答案的最大弊病是用了诸如“婢女”“仰他人鼻息”等形象化的解说非概述的语言,不是一个严谨的命题,应舍之不用。
错误二,在语意上不表现“进步”。
错误三,只从“文艺”的角度进行厂分析。
错误四,在题干没有作明确要求的前提下,概括宜慎用否定判断。否定判断的处延常常漫无边际,根据概括要求“确指”的原则,在可以用肯定判断的时候,简明扼要的表述以肯定判断句式或严密的复句形式为佳。
错误五, “广泛的精神产品”不源于材料。概括是一种源于材料,高于材料的表述方式,切切不可臆造词汇,要尽可能地组织、归纳文中语句。“摒弃文摘式”与“源于材料”矛盾地统一,方可不致出错。
启示:“错误一、错误四和错误五”的分析,虽然不能当作一成不变的定律,但考生应有这方向的理念,并以之为参考,定可资借鉴之用。
原题:
4.理解词语的含义(阐述分别不超过10个字)
①“政治”伦理的婢女中的“婢女”在文中是指□□□□□□□□□□。
②“仰他人鼻息”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典型错误:
一 ①文艺成为政治伦理的奴隶。
②作家受到权贵的控制。
二 ①文艺服务于政治伦理。
②依附于国家、权贵的作家。
三 ①以前,文艺娱乐性地位低下,被人看不起。
②文艺的娱乐性受意识形态、审美性的制约。
四 ①不为人重视、不起眼、地位低下的文艺。
②看别人的脸色说话,自己不敢发表意见。
五 ①依附、附庸。
②依附于国家、权贵。
六 ①在前市场经济时代,文艺依附于政治伦理,脱离群众,为上层服务。
②指作家、艺术家受到歧视,对别人要仰首以待。
七 ①从属地位的文艺。
②没有创作自由。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和筛选信息材料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理解修辞作用的能力。
“婢女” “仰他人鼻息”指什么,似乎是考查理解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它涉及了述理文章的较高层面,涉及段落的述理层次和结构。
先看一看这段文字的述理层次,显然,“婢女”是针对“文艺”方向讲的,“仰他人鼻息”是针对作家、艺术家而言的。然后让我们关注这一词一短语,不难发现“婢女”是名词性的,答案在句式使用上,应是“×××的文艺”,“仰他人鼻息”是动词性的,在句式使用上,应是“作家、艺术家如何如何了”。
许多考生没有充分理解文段,吃透题干隐含的信息,就匆忙下笔,如错误二,句式刚好弄反了;错误五,阐述不全面,支离破碎;错误三、四,用形象化阐述形象化,大悖题旨,且错误三没有搞清对象;错误一、六不源于材料;错误七、错误六之②不“确指”。错误六之①没有搞清语意。总之,错出有因,错得典型,与命意大相径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