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实录虞美人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课堂实录)» 正文

虞美人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课堂实录)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教学实录   阅读:8955

概要:(三).读 ⒈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⒉师: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⒊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朗读此诗,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⒋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⒌生配乐齐读诗歌 [点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感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⒉要朗读得好

虞美人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课堂实录),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三).读 
⒈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⒉师: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⒊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朗读此诗,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⒋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⒌生配乐齐读诗歌 
[点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感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⒉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既然词眼是“愁”,请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⒊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愁情”的?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上片                  虚实结合    设问 
实景:春花秋月——何时了 
时光易逝     悲 
虚写:回忆往事——知多少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又东风 
时光消逝  亡国之恨 
虚写:回忆往事——不堪回首   
下片 
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   
                           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   恨 
朱颜已改——人事非 
发问:愁思如水——向东流——愁 
五、品 
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⒈“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   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⒉“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解说: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⒊“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⒋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解说: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⒌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用自然永恒衬托人事变化,正好表达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所特有的“旧日繁华转头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独特感受。“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整首词词眼该是“愁”字。 
问         答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人生之短暂无常)  
几多愁 一江春水…… (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⒍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⒎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
上一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