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实录《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 正文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教学实录   阅读:8844

概要: 生:本文重点写了孟子与齐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 师:很好,我根据文章内容,以“孟子见齐王”为题,写了一段话,请同学们看我的这段话与课文有何异同。 出示投影 孟子见于齐王,曰:“王之好乐甚,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直好世俗之乐耳。”曰:“古今之乐,一也。今王独乐,百姓举疾首蹙之 ,窃为王忧之,今王与民同乐,百姓举欣然而喜,则齐国政治毕通,王当王天下矣。”王无以对。 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对这段话的理解有困难吗? 生:“古今一也”何意? 师:这句话我们在《察今》中学过,有哪位同学能解释? 生1:古今是一样的,对,这是一个判断句。 生2:“政治毕通”中的“毕”何意?师:提示一下,有个成语“原形毕露,其中的“毕”与这里的“毕”意思是相同的,什么意思? 众生齐答:完全。学生无问题提出。 师: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把这段话表述一下? 生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段文字与课文内容的异同。 生1:这段话与课文在内容和中心上是一致的,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生:本文重点写了孟子与齐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
    师:很好,我根据文章内容,以“孟子见齐王”为题,写了一段话,请同学们看我的这段话与课文有何异同。
    出示投影
        孟子见于齐王,曰:“王之好乐甚,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直好世俗之乐耳。”曰:“古今之乐,一也。今王独乐,百姓举疾首蹙之  ,窃为王忧之,今王与民同乐,百姓举欣然而喜,则齐国政治毕通,王当王天下矣。”王无以对。
    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对这段话的理解有困难吗?
        生:“古今一也”何意?
    师:这句话我们在《察今》中学过,有哪位同学能解释?
    生1:古今是一样的,对,这是一个判断句。
    生2:“政治毕通”中的“毕”何意?师:提示一下,有个成语“原形毕露,其中的“毕”与这里的“毕”意思是相同的,什么意思?
    众生齐答:完全。学生无问题提出。
    师: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把这段话表述一下?
        生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段文字与课文内容的异同。
    生1:这段话与课文在内容和中心上是一致的,都是写的孟子见齐王,劝说齐王与民同乐的事。
    师:如果你是齐王,对孟子两种不同的问话,感受如何?
    生2:当然课文中的话,听起来舒畅,顺耳多了。
    师:为什么呢?
        生1:投影中的这段话完全是一副责备的口吻,有点长辈训斥小辈的意味,听者是难以接受的。
    生2:投影上的这段对话,不符合孟子的“客卿”的身份,不好。
    生3:投影上的这段话,虽然简洁,却直截了当,显得太生硬。
    师:同学们,刚才都指出了投影内容的不足,课文内容如何呢?
    生1:课文说理,不仅较为婉转,而且迂回曲折,步步深入。
    生2:课文说理,孟子处处为齐王设想,十分注重齐王的心理承受力,比如像“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体现了对齐王的关切之意。
    生3:课文说理,还显示了孟子像一个猎手一样,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的目的达到。
    师:刚才同学们对比分析得很好。这里其实体现出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师导归纳:首先引入了一个齐王感兴趣的话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接着话题一转由“谈乐而言乐”,紧接着直切正题,通过正反对照说理,最后自然得出结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板书
        引入话题→转换话题→直切正题→得出结论
       师:如果把孟子的说理分成这四步的话,这四步曲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艺术?
    生思考。
    师:如果说引入话题是投其所好,那其他几步是……
    生1:转换话题是设下陷井。
    生2:转换话题是布下钓饵。
    生3:转换话题是单直入。
    生4:直切正题是对照说理。
    生5:得出结论是水到渠成。
    师归纳板书:
    引入话题    投其所好
    转换话题    布下钓饵
    直切正题    对照说理
    得出结论    水到渠成
    师:这说理的四步曲,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想说“王应与民同乐”,却故意不说,而是先从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一步一步向前发展,最后手到擒来边说边用手势示意,同学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就是……拖长声音
        生异口同声:欲擒故纵。板书
        师: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明明真理在握,却让对方难以接受,这就需要讲究说理艺术。孟子“欲擒故纵”的方法就是很值得借鉴的一种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一齐把课文朗读一遍,让我们再体会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
    生读完,下课铃响
        师:课后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自拟话题,模仿孟子的这种说理艺术,写一段文字。下课。

    专家点评  驾驭课堂稳健自如,体现了教者本身深厚的功底。教材处理恰到好处,高定位、重思辩,逻辑性强。师生互动,探究发微,方法恰当,对改革当前文言文教学作了很好的尝试。
 

上一页  [1] [2]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
上一篇:《齐人有一妻一妾》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三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