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实录李镇西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实录及评论)» 正文

李镇西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实录及评论)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教学实录   阅读:8202

概要: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2.革命理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3.革命实践注重实践参加实践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马克思的逝世:“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 “不可估量的损失”(过渡段)两个“对于”:实践和理论 马克思的贡献:1.理论贡献(思想家)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的发现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广而深)2.实践贡献(革命家)注重实践(过渡段)科学的作用:“革命的力量” 参加实践(“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宣传:编报著书组织:创立协会(顶峰) 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诽谤”、“诅咒”战友:“尊敬”、“爱戴”、“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教师:这个结构提纲不一定和你们原来的概括一样,但我想大体思路是一致的。你们看,这既然是一篇悼词,它就先谈马克思的逝世,然后说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损失,再说马克

李镇西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实录及评论),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
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2.革命理论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
3.革命实践
注重实践
参加实践
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
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
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的逝世:“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 “不可估量的损失”(过渡段)
两个“对于”:实践和理论 马克思的贡献:1.理论贡献(思想家)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物质决定精神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剩余价值的发现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广而深)
2.实践贡献(革命家)
注重实践(过渡段)
科学的作用:“革命的力量” 参加实践(“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宣传:编报著书
组织:创立协会(顶峰) 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尊敬”、“爱戴”、“悼念”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教师:这个结构提纲不一定和你们原来的概括一样,但我想大体思路是一致的。你们看,这既然是一篇悼词,它就先谈马克思的逝世,然后说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损失,再说马克思的贡献,从理论贡献到实践贡献,最后说马克思的影响。大体思路和你们有没有分歧啊?
学生:没有分歧。
教师:好的。我们现在从这个结构入手,就可以把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弄清楚。
前面的两个“对于”,实际上说的是实践和理论,对不对?可是,这是我这次备课第一次发现的这个问题,文章的下面并没有对应。看见没有?如果按上面的顺序,下面先应该讲马克思是什么“家”?
学生:革命家。
教师:对,应该讲马克思是一位革命家。实践指导嘛?这是就“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而言;然而,恩格斯接下来,却先讲马克思的理论贡献,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恩格斯的一个疏漏?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都陷入了沉思)
教师:可能这个问题同学们一时还难以回答。这样吧,我们先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一放,来思考我提的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从课文看,恩格斯在中间部分回顾了马克思一生所做的事,那么,在恩格斯看来,注意,是在恩格斯看来而不是在我们看来,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
(学生开始议论、讨论)
学生: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教师:好,这个同学认为是“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仔细看教材。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学生思考、小声议论)
教师:真的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吗?我再次建议同学们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性语句。请大家看这一段完了以后,下面一段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不仅如此。”
教师:请问,“不仅如此”表达的是什么关系?
学生:递进。
教师:对,是递进。那么它所连接的两部分中,重点在前面还是在后面?
学生:后面。
教师:从“不仅如此”这个短语本身可以说明,在恩格斯看来,“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但还不是最最伟大的贡献。那么,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呢?同学们继续往下看。注意抠一些关键的词语。
学生:(小声地)“剩余价值规律”。
教师:“剩余价值规律”?好像是的,因为文中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的是的了。”但是,是不是“剩余价值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再往下看。
学生:还不是。因为下面一段的开头说“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教师:很好,“远不是主要的”,就说明前面所谈的理论贡献还不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这当然不是贬低马克思的理论,而是在恩格斯看来,比起理论贡献,马克思还有更伟大的贡献。而且,后面还有一句话——
学生:“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教师:“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这三种称谓出现了。思想家,是就他的理论贡献而言。我这儿要补充一点,马克思主义意义的伟大不在于它发现一种理论,而在于它把这一切付诸实践。在马克思以前,有的哲学家的理论未必就不深刻,但他们的理论始终停留在宇宙本位,停留在书斋里。所以马克思说:“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关键是改造世界。”他不是流于清谈,不是经院式的哲学,而是把自己的理论作为推翻旧制度的武器。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把“实践”、“革命”放在第一位。那么,马克思从“思想家”到“革命家”,是怎么过渡的呢?这就是靠马克思对理论作用的认识,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所以“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这就可以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很注重实践。所以邓小平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其精髓都是科学求实。
这样看来,为什么恩格斯要先说马克思是理论家、后说他是革命家,这前后几部分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
学生:递进的。
教师:对,是递进的。因此,我们现在可以把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问作一个解答,也就是我们把刚才的讨论进行一个总结,从这个结构上来看,它的逻辑性是很强的,每一段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严谨的:“不仅如此”“远不是主要的”
“正因为这样”等等,所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结构严谨,层层递进。语言严密,丝丝入扣。这对我们的写作都是有帮助的。对于结构严谨,同学们可能比较好理解,但对于语言可能不太重视。我们造任何一座房子,不但要有砖瓦,还要有灰浆、水泥等等,而且还要衔接得很自然紧凑。写这一句就要想到下一句,写这一段就要想到下一段,写前面就要想到后面。这都应通过语言的运用体现出来。
不过,这里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这篇文章的语言当然是很美的,但我在读我又想,这可能不只是语言的本身。我每读一遍都感到感情的深沉,只有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语言背后的东西。现在,我们把最后两个自然段朗读一遍,同学们体会一下,看它除了语言严密之外还有什么特点?这是我的问题。
学生:(朗读)“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学生思考,沉默)
教师:同学们体会出来了吗?语言上,这和一般的议论文有什么不一样?或者你对这两段文字还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提出来。好,有同学们举手了。请你说吧?
学生:我认为,和一般的议论文比起来,这段文字感情深沉,饱含真情,而不只是议论。
学生:还用了叙述,比如“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但又不完全是叙述。
教师:对,这段文字应该是议论、叙述和抒情的完美结合。
学生:老师,我想对最后一句话提个问题。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现在我们在悼念谁的时候,都只说“某某永垂不朽”,这里却说“将永垂不朽”,这和我们现在的说法好像不太一样。
教师:哦,你认为多了一个“将”字不好理解,是吧?
学生:对。
教师:你这个问题,是杀出了一匹“黑马”。(众笑)说实话,你这个问题,也是我这次备课遇到的问题。是啊,江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的追悼会上说的是“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他没有说“将永垂不朽”。同学们想想,这里恩格斯为什么要说“将”永垂不朽?好,你说。
学生:为认为,这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环境是资本主义社会,相对来说,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还比较遥远,因此,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事业“将”永垂不朽,就是说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可能是将来的事。
教师:嗯,你的意思是说,这个“将”表示的是一种预见,是吗?
学生:是的。
教师:的确,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至少在中国变成了现实。而当时,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还只是少数,就连当时参加马克思葬礼的人也只有十来个人。而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在那样一个时代,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而我认为他的英名就活在他的“事业”之中。虽然他离开了世界,但在恩格斯看来,“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但无产阶级革命并不会因此而停止自己的运动,而且,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我也认为这个“将”是表明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不朽生命力的信心。好,又有一个同学举手了。请说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
上一篇:李镇西教《孔已己》(实录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