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他不能明白到底好在何处,为什么好。学生回答了之后,老师还可以顺着学生的回答问几个问题,所谓打破沙锅问到底。我上课时经常发现,学生有时可以讲个大概,比如这课,语言用了排比、比喻,有气势等等,但你问他怎么运用排比的,怎么把情感一步步宣泄出来的,学生可能就一头雾水了——他没有深入的思考过!如果不能明白这些,鉴赏也就只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还可以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的知识对比着阅读,在对比中提高鉴赏能力。比如文辞优美的,如〈我的空中楼阁〉,与这课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等等。 顶部 摩西 发表于: 2004/11/29 09:08am 此课我在教育在线上拜读过,也说了我的意见:引用志愿军战俘的例子很不恰当,实际上造成了学生对人权的庸俗化理解。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9 09:15am 下面引用由摩西在 2004/11/29 09:08am 发表的内容:此课我在教育在线上拜读过,也说了我的意见:引用志愿军战俘的例子很不恰当,实际上造成了学生对人权的庸俗化理解。 同意摩西的观点。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9 10:10am 第一段关于志愿军的材料
《我有一个梦想》课堂教学实录(转帖),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他不能明白到底好在何处,为什么好。
学生回答了之后,老师还可以顺着学生的回答问几个问题,所谓打破沙锅问到底。
我上课时经常发现,学生有时可以讲个大概,比如这课,语言用了排比、比喻,有气势等等,但你问他怎么运用排比的,怎么把情感一步步宣泄出来的,学生可能就一头雾水了——他没有深入的思考过!
如果不能明白这些,鉴赏也就只停留在表面上。
实际上还可以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的知识对比着阅读,在对比中提高鉴赏能力。
比如文辞优美的,如〈我的空中楼阁〉,与这课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等等。
顶部
摩西 发表于: 2004/11/29 09:08am
此课我在教育在线上拜读过,也说了我的意见:引用志愿军战俘的例子很不恰当,实际上造成了学生对人权的庸俗化理解。
顶部
边城 发表于: 2004/11/29 09:15am
下面引用由摩西在 2004/11/29 09:08am 发表的内容:
此课我在教育在线上拜读过,也说了我的意见:引用志愿军战俘的例子很不恰当,实际上造成了学生对人权的庸俗化理解。
同意摩西的观点。
顶部
东方雪 发表于: 2004/11/29 10:10am
第一段关于志愿军的材料政治化色彩太浓厚,以至回外让我怀疑它是中国人自己杜撰的。第二则的模式花重了一些,好象在教学生演讲词的格式,而不是怎么处理内容。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
黑人不应该是我们同情的对象,我们应该告诉学生,所有的人(包括我们中国人)都应该得到尊重。而这课好象转化为黑人可怜一样。
肤浅的看法,不要生气。
顶部
shitail88 发表于: 2004/11/29 12:46pm
[这个贴子最后由shitail88在 2004/11/29 12:54pm 第 1 次编辑]
laofeizi : 七大山人的教学确实作到了本文在思想性的深入发掘,给学生一定的教育意义.可是我认为本课教学走的似乎远了些.对于一些比喻性词语的释义和排比手法的运用我不知是挪到了下一节还是放到了练习里去讲.总觉得这样的课很象是作课,而非常规教学课.我的学生都是普通学校的普通学生,基础薄弱.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扎实基础.
七大山人: 对于一些比喻性词语的释义和排比手法的运用,可以放到练习里去讲。课文后面不是就有相关的练习题吗?
一堂课只能完成一个目标,窃以为。
宇天7777 : 这篇课文讲的真是不错, 我看到黑人把志愿军当亲人一节时候,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惺惺惜惺惺,都是被压迫民族.也许可以把这篇课文与中国的历史结合一下,以培养同学的爱国心.告诉他们这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例子.
七大山人: 只怕会跑题!
sunny2226虎头 : 佩服山人!你让我只能化用这样一句话——
思想能走多远,我们的课堂就能有多大!
sunny2226虎头: 又认真地读了一遍,感觉还是那样好。
我不知道山人的学生情况如何,但我想他会比我更自觉地考虑这一点;这不是我最喜欢的那种课例,更不是我唯一喜欢的类型,但是我真的喜欢它。
首先,山人的眼界以及深蕴其中的思想光芒叫我佩服。他发现(必须用这个词语才能表达!)的资源确实是恰如其分,让我感到以前见过的有的课堂对于资源的运用简直是张冠李戴。
其次是他的质朴、淡定。看来他是决意要褪尽铅华的。我仿佛看见了他倔强地拗着脖子,坚决不肯叫某个流行花环套上的样子。但是他摆不脱骨子里暗涌的那股激情,刚刚深切地邂逅了黑人领袖,又马上跃身到中国农民的行列里鼓与呼。这让我相信他或者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至少是农民的近亲,或者干脆就当自己是农民了!然而他终于没有喊出声来。——我真害怕,万一他真的叫出声音,没准是中国农民听不懂的玩意儿,那就搞笑了。
第三,是他甘当配角的姿势。有这种眼光和激情的老师,默默充当人梯,还确实少不了一番忍耐的功夫。不少同行,包括我自己,经常喜欢在实录里把自己当主角处理。一介老师,是绝对无缘“东方之子”的,也看不到有“写真集”的哪怕是潜在的市场,在自己的课堂实录里化化装,该是情理中事吧。然而,山人决不!课堂里,学生是主角,他只是一个知识的服务者,把应该由学生做的事情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做。完了。
七大山人: 虎头先生过奖了!
课堂语言艺术的“四美”(铺陈美、顿挫美、幽默美和含蓄美)怎么来体现?尤其是含蓄美,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古人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追求语言的含蓄美,就要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学生去发挥,尽量少预设,也不轻易下结论。听了许多名师的公开课,感觉到一个个就象一流的厨师,烹饪出美味的菜肴供学生品尝,为什么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做厨师呢?
语文老师,把更多的工夫花在买菜择菜上吧,给学生打下手,适当地指导一下,其实也是很快乐的事情。
当然,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某些名师上公开课,就着一篇课文(一般是诗歌或散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如同嚼北方的馒头,一定要嚼出甜味来。学生读课文本来就缺乏耐心,反复的朗读只会使学生厌倦。为什么不能在馒头上撒一点糖,让学生带着甜味细嚼慢咽呢?
上一页 [1] [2] [3]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