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好雪片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 正文

《好雪片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748

概要: 麻城师范学校 肖刚建教学目标 1.能够采用快速阅读方法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 寄寓的情感。 3.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的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学会给自己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希望。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 2.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学会给自己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希望。 教学难点 学会体察他人的善意,发现身边的美;也学会善意的对待他人,为别人送去温暖一片。教学方法 自读点拨教具运用 图影仪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班级 1107 1108教学时间 2011.96教学过程

《好雪片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麻城师范学校   肖刚建
教学目标    1.能够采用快速阅读方法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       寄寓的情感。            3.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的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学会给自己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希望。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             2.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学会给自己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希望。 教学难点     学会体察他人的善意,发现身边的美;也学会善意的对待他人,为别人送去温暖一片。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拨
教具运用     图影仪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班级      1107           1108
教学时间         2011.9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Flash《要买上帝的男孩》导入 导语:不错,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在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中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这样的爱心。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林清玄来品品他的好雪。
 二、走近作者 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1973年开始)。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 1979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等,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请你采用快速阅读方法,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回答:你觉得文中的“我”和流浪老人是怎样的人,谈谈你的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四、品读课文 (一)抓住关键语句,感知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他的美好心灵。 1.浏览课文第一部分。 (1)找出文中描写流浪老人外形和生活情形的关键语句。 明确: ①即使在热到摄氏三十八度的盛夏,他也着一件很厚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毛衣。 ②那么厚的衣物使他肥胖笨重有如水桶。 ③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牛伯伯打游击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⑤如果是中午过后,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一站,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 ⑥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 ⑦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 (2)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来对流浪老人进行描写?突出了流浪老人形象的什么特点? 明确: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突出了流浪老人的贫穷、孤苦、笨拙 (3)作者渲染流浪老人的形象特点有何用意? 明确:文章欲扬先抑,渲染流浪老人的贫穷、孤苦、笨拙的形象,与后文老人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构成鲜明的对比,彰显了无处不在的美好人性。 2.欣赏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本部分写了两件有关流浪老人的事情,是哪两件? 明确:一件是“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一件是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 (2)写“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3)找出这部分中描写老人动作、语言的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动作描写: ①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美艳得无法和他相配。 ②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使这个简单动作也十分艰困。 ③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 明确:语言描写: ④“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缺几颗牙的嘴,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明确:崭新、美艳的红色塑胶套与肮脏的衣服、奖券形成鲜明的对比;动作的缓慢、笨拙、艰困和态度的小心、慎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中突显了流浪老人内心的美好、对善良的坚持 (4)写“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重在写流浪老人的动作,写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又重在写什么呢? 明确:重在写“我”的感受。 (5)“我”的感受是什么?这对表现流浪老人有何作用? 明确: ①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②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 通过写“我”的感受,表现了老人“明净的善意”给人带来的温暖

五   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   指导学生把握我的形象
抓住关键语句,感知“我”的心灵世界,体会“我”的善良和“我”对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的敏锐感知,从而学会怎样体察他人的善意、怎样善待他人 1.“我”和其他人对老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 2.“我”对老人除了同情,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情感?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 明确: ①每次,我总是沉默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②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③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 ④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⑤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我”敏锐的感受着老人带来的“温暖四处流动着”,感动着流浪老人“明净的善意”,从老人那里感悟到“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在这些感受、感动、感悟里,“我”从同情老人的处境到感动于老人的善良与真诚的关怀,到尊重老人、和老人建立起了特殊的友谊。 3.说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是一个善良并对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有着敏锐的感知力的人。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我的母亲》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