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祭十二郎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正文

祭十二郎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560

概要: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汝去年书云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吾与汝俱少年 未始以为忧也 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将成家而致汝 志气日益微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属于哪种词类活用现象,并说出它们的意思。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遇汝从嫂丧来葬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将成家而致汝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莫如西归 东亦客也而视茫茫 长吾女与汝女 汝病吾不知时而神者诚难明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吾行负神明吾力能改葬5、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 告汝十二郎之灵 中年兄殁南方

祭十二郎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汝去年书云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吾与汝俱少年               
未始以为忧也      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将成家而致汝      志气日益微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属于哪种词类活用现象,并说出它们的意思。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遇汝从嫂丧来葬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将成家而致汝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莫如西归               东亦客也
而视茫茫                 长吾女与汝女           汝病吾不知时
而神者诚难明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吾行负神明
吾力能改葬
5、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
   告汝十二郎之灵          中年兄殁南方        与汝就食江南
   惟兄嫂是依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吾佐戎徐州
   吾又罢去                何为而在吾侧也      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其又何尤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

                          第四节
一、文章结构的梳理。
1、全文共十二段,请同学提取概括每段的中心。
第1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人物关系、祭奠的方式。
第2段:追叙叔侄自幼孤苦伶仃的身世。
第3段:叙述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
遗憾。 
第4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十二郎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5段: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6段:写自己老病衰弱,表达自己希望跟从侄儿而死,倾诉视死为幸的至
悲至痛。
第7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
第8段:对十二郎因软脚病而死自己却不在意的惭愧之意;
第9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第10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11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 
愿望。    
第12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2、文章结构及线索:
A、全文十二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韩愈与十二郎的生离?死别?和自己的痛悼之情?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第三部分(10-12):写安排身后之事。 
B、线索:时间顺序。
二、分析课文: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悼念十二郎。
2、那为什么要写到自己的身世? 
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感情,为下文抒发自己对十二郎的深深思念之情打下基础。
 3、韩愈和十二郎之间的感情深厚到怎样的程度?
       虽为叔侄关系,实为兄弟情谊。
 4、第二段中有一个动人的细节,你认为是什么是?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
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5、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两人的三别三会。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叙述自己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往事历历在目,记忆之深是因两人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同时也是指责自己,反省自己为“求斗斛之禄”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悔恨,使人读来无限悲哀。
6、第四段韩愈写到诸兄之死,他们都是“康强而早世”的,作者写这些有何作用?
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去已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况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伤不已,感到绝望。
7、第五段中,用到了很多文言虚词,大家找一找并说说他们在传情达意上有怎样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接着将“也”与“乎”连用,表明作者对十二郎的早死的质疑,不愿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整个句群用的是假设语气。
“未可以为信也”的“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紧接着的两个“也”连用:表假设;最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接下的三个“矣”: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既增强了节奏感,从而增强作品的感人力量;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8、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
9、最后三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替他处理家务后事;反复表现愧疚之意、丧侄之痛;替他教子养女。
10、文章结尾“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结合全文来看韩愈究竟有哪些感情?  
白居易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师”;叹未老先衰;恨小病丧命;衷后辈孤
苦;疚丧葬难周。
11、作者抒发的以上这些情感是蕴含在文中的,大家不妨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本文抒情的段落有 2、 5、 10、 11自然段,标志性词语为段首“呜呼”。
12、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
开篇一个“告”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